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颖 《政策与管理》2008,(23):72-73
第29届中国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精彩演出,惊艳全球,中国元素的运用和巧妙的创意构思更是瞩目的焦点。奥运会只是一个引子,这一国际盛事成功的背后,还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创意最集中、最成功的集体展示。即使没有奥运会,中国文化和中国创意产业也在不断提速,借助奥运会,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当然主题。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基础主要是以规模和总量为标志。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中国梦,更多地要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看中国经济能否顺利完成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3.
黄君发 《企业文化》2004,(8):140-143
时下,依靠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越来越多的外企抢滩登陆,中国极有可能成为世界加工制造基地。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制造”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中国人所熟知、了解和称赞。这些并不无道理,因为“中国制造”给中国民众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4.
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就中国制造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制造应重新定位,走中高端路线。”近年来,中国制造屡次受到国外不公正的待遇,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对象,同时中国制造在国际上也始终难以摆脱低端廉价的形象。如何才能从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创造,对此,李东生表示,这需要中国制造需重新定位,也需要中国企业培养创新的基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使中国与东盟开展了全方位的交流和合作,全面建立和发展了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在进入21世纪后迅速升温,如今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而且,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文化、资本、技术、信息和物资交流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有着无限的商机与发展空间。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企业必然急需大量熟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规则的人才,尤其是熟悉中国-东盟税收政策的人才。因此,建立和完善东盟型税收人才的培养机制显得十分迫切,这对推动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发展必将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模式,特指中国经济模式。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影响深远。近几年关于“中国模式”的议论频频见诸报端。所谓“中国模式”只是国外对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解读。由于立场和角度不问,这种解读是形形色色,大体而论,可以分为“西方解读”和“非西方解读’’两大类。前者充满着曲解和误读,但也有不少明智的人士讲了一些睿智的公道话;后者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希望从中国的实践中找到自己快速发展的途径,对此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7.
《中国企业家》2010,(1):46-47
危机,前所未有的观念冲击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主要是受害者而非始作俑者,其所受的冲击不如成熟市场那么严重,但是危机对中国企业在观念上的冲击和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危机之前,西方成熟市场的管理思想和领先企业经验和实践是中国企业学习的榜样,它们给中国企业带来启迪和奋起追赶意识。然而,突然之间,老师出了问题,目标似乎没有了,这或多或少造成了中国企业家的困惑和疑虑。我们还需要同国际接轨吗?中国还应该进一步放开金融和资本市场吗?  相似文献   

8.
王红续 《新远见》2011,(7):17-34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是以中国的视角,立足于本国人民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对外交本质和运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出的创新理念和思想体系,是科学解释中国的和平发展,应对“中国威胁论”的锐利武器。它既要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服务,也要为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服务。本文将从“外交学中国化”的视角,探讨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历史使命、现实机遇、学科属性、学科体系及其创建方法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1978~2008,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会计变革的30年。 30年间,中国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会计理论和实践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回首会计发展的历程,我们心中油然生起一种振奋、激昂,一种骄傲、自豪!  相似文献   

10.
姚开建 《经济界》2009,(3):21-25
中国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受到关注。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与世界经济处于密切关系的条件下,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总趋势和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变化,通过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改革经济体制,在国家新型的计划和调节下,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走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家馆     
《中国物业管理》2010,(12):44-44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有资料显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速度在加快。在中国,每年大约有将近1200万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镇就业或者生活,这种人口转移的速度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发达国家也是绝无仅有的,因此,深入探讨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内涵、路径依赖、区域分布和对策,有助于西部后发城镇的定位和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育。这是马保平和张贡生先生选择《中国特色城镇化论纲》这一重大课题加以研究的目的之所在,颇具引领和指导意义。该书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3.
10多年前,跨国公司大都看中了中国所孕育的巨大市场潜力,因为在中国大部分行业面临着生产短缺问题,进入中国市场就意味着能攫取高额利润。然而,随着中国企业的崛起和跨国公司的不断涌入,以及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中国市场达到了饱和状态,甚至导致部分跨国公司进入恶性竞争的行列,使很多跨国公司对收入和利润的殷切预期化为泡影。  相似文献   

14.
《企业标准化》2014,(1):44-44
在刚结束不久的首届中国质量奖评选中,我省的大连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获得首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中国质量奖是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从2012年起,我国正式设立这一奖项。该奖项评选表彰工作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组织实施,每两年评选一次,下设中国质量奖和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在首届评奖中,全国共有45家组织和4名个人获得中国质量奖和提名奖。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只是中国制造走向成熟的表现,业内外对中国制造的现状和未来都非常担忧。事实上,这种担忧是多余的,中国不仅仍然保持着成本优势,而且技术优势还在迅速提升。短期内中国制造难以被取代,很多专家表示,中国制造的优势至少还可以保持10年。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近10年,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工业体系、科技研发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引人瞩目,“中国制造”惠及世界人民。2012年世界500强有79家中国企业上榜,其中中国大陆71家,技术创新型公司比如联想、华为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榜上有名。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世界关注,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中国企业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没有哪个企业的技术在全球行业中具有绝对的领先性;我们的管理能力、管理手段不够先进以及单位GDP的能耗和材料成本相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压缩空间……反思国家创新体系,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提高中国企业全球资源占有利用能力,让世界人民分享中国改革发展和科技进步成果的同时,造福中国国民的福利与福祉和持续提高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8年,中国经济在困难和波动之中即将以令世人赞叹的运行结果画上句号,新的一年正在向我们走来。在分析和预测2009年中国经济走势时,我们发现其难度,其不确定性一点也不亚于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也丝毫不亚于2008年。本文回顾总结了2008年中国经济运行情况,对2009年中国经济的走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18.
10多年前,跨国公司大都看中了中国所孕育的巨大市场潜力,因为在中国大部分行业面临着生产短缺问题,进入中国市场就意味着能攫取高额利润。然而,随着中国企业的崛起和跨国公司的不断涌入,以及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中国市场达到了饱和状态,甚至导致部分跨国公司进入恶性竞争的行列,使很多跨国公司对收入和利润的殷切预期化为泡影。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坊间开始给中国外交赋予越来越多的使命。在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声音日益升温,在国内,一些学者和民众开始按捺不住,动不动就要求中国外交“显示肌肉”,为国际社会“立规矩”,甚至要在亚洲地区霸一霸,与美国一决雌雄。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这些都是不冷静和不理性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武光 《财会月刊》2023,(21):132-137
商业模式创新是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在中国制造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创新商业模式已引起管理者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中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尚未得到系统的整合与归纳,中国情境特征并未给予充分阐释。鉴于此,本文全面分析中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机制、作用机制和演化机制,总结归纳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中国路径,剖析实现创新的中国策略和中国企业能力,并构建“创新机制—创新路径—创新实现”的中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整合研究框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研究有助于提升中国情境下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为制造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