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国内外城市住宿业空间分布的研究成果,通过ArcGIS软件与次序多元logit模型,研究北京住宿业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并与英国Ashworth模型进行对比,讨论北京作为发展中国家首都城市表现出的异同性,同时反映出新时代下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①北京市住宿业空间结构呈集聚分布模式,分布模式包括8种区位类型,其中4种为新型区位,体现出经典理论的适用性与北京的特殊性;②酒店可达性、基本地价、空间集聚是影响住宿业分布最显著的因素,同类因素对不同类型酒店影响程度也表现出差异性;③住宿业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塑造力量之一;④北京市城市空间异质性与复杂性增强,但多中心结构不发育,全球化与信息化使得城市中出现比CBD范围更大的国际化区域。  相似文献   

2.
共享经济作为互联网下的"新经济""新商业"形态,近年来蓬勃发展。Airbnb作为共享经济在住宿产业中的典型代表,已成为传统酒店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文章以2010—2019年北京市Airbnb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空间变差函数方法对北京市Airbnb时空演变及集聚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北京市Airbnb分布的总体态势由集中、集聚趋向均衡、分散,分布的地理重心向北移动趋势显著,由城市逐渐向郊区集聚,沿交通干线向外拓展;②北京市Airbnb分布总的空间差异在不断增大,2016年以后分布的随机变异程度降低,区域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东北—西南方向上,而东南—西北方向分布的均质性较好;③城市空间结构、旅游景区发展、政策法规环境、重大节事事件等是影响北京市Airbnb时空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30个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借助随机前沿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及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等方法,探究了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旅游金融效率时空格局特征,并在空间关联检验基础上分析了旅游金融效率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①时间序列上,长江经济带旅游金融效率核密度曲线均为单峰分布形式,呈"N"字型波动特征,旅游金融效率随时间推进而不断提升;空间格局上,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金融效率多为高层级,中心城市邻近地区因受到核心城市涓滴效应而处于较高层级,圈层状结构明显。②旅游金融效率值存在明显空间依赖性,且其集聚程度整体上随时间推进不断增强,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性特征。③经济发展、交通可达性和产业结构对本地旅游金融效率提升具有显著正向效应;而信息化水平对邻近区域旅游金融效率提升的"溢出红利"效应显著,交通可达性对邻近地区旅游要素的"虹吸"大于"溢出",呈现负向外部经济性。  相似文献   

4.
结合国内外城市酒店空间布局的研究成果,运用Arc GIS软件和SPSS软件研究长株潭城市群住宿业的空间布局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受历史惯性影响,长株潭城市群酒店分布不均衡,集聚区域过于集中;2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区的各类型酒店集聚混杂性布局明显;3城市功能分区将逐渐成为各类型酒店布局主要指引;4长株潭城市群住宿业空间布局结构存在不合理,高档酒店过多,产品同质化严重。  相似文献   

5.
胡璇  杜德斌 《经济地理》2019,39(7):129-138
随着研发国际化的不断深化,外资企业研发中心日益成为部分城市的创新主体,其空间分布对城市内部创新格局的影响加剧。以典型城市上海为例,基于1987—2016年在沪外资研发中心企业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修正后的EG指数等方法刻画外资企业研发活动的时空演变格局;并构建负二项回归模型探讨外资企业研发活动区位选择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①从时间演化角度看,外资企业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的速度呈现出"非线性,不平稳"的波动态势,发展阶段可分为:1987—1993年为试探进入期、1994—2007年为快速集聚期、2008—2016年为下滑调整期;②从空间演化角度看,在沪外资企业的研发中心呈现出高度的空间集聚现象,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及近郊部分地区,张江和漕河泾集聚区发育最为成熟;③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制度因素和集聚效应是外资企业研发中心区位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一般区位的影响作用在下降,本土创新机构中仅有重点高校对研发中心的布局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特征与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杭州市2008、2016年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大数据为基础,利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和平均最近邻距离方法探究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特征与时空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杭州全域文化创意企业呈多核心聚集分布,分布密度由市中心向外围圈层式递减;杭州文化创意企业沿交通干线布局显著,呈现连片蔓延形态。(2)杭州核心九区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性;信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和教育培训业具有显著的高校指向性;文化休闲旅游业与现代传媒业则集聚于城区中心休闲娱乐地带;艺术品业和文化会展业集聚于文化艺术氛围浓厚地。(3)2008—2016年文化创意产业各类企业数量显著增加,且呈现外拓和分散态势。各行业的核密度明显升高,标准差椭圆面积由27.26 km2增大到118.56 km2。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迫切要求开展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研究。以GIS10.3作为主要分析工具,系统梳理了黄河流域内1 010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整体呈"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状态,三大自然区划内景区分布悬殊,东部季风区数量最多、密度最大;②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以凝聚型为主,在流域中下游的西安、济南等沿黄城市附近形成大的凝聚中心;③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核密度分布空间差异显著,整体呈倒"入"字形结构,不同级别景区之间存在密度差异;④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空间关联类型以正相关为主,且集聚特征明显;⑤自然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对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且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景区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最后,文章针对黄河流域景区空间格局优化及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ESDA的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EDSA技术,利用GeoDa软件Morans’I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7年经深圳市认定的2 472个高新技术企业从街道尺度进行整体、分行业类别和所有制的空间分布分析,并将企业分布与人口密度、产业园区、交通、创新资源等影响因素做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①在空间上聚集分布但没有明显的创新集聚效应;②大型企业、电子信息企业主导企业整体空间分布;③港澳台资企业集聚程度显著高于内资和外资企业。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空间分布与人口、产业园区、创新资源的分局有较强相似性,外资企业青睐配套完善的产业园区,港澳台资企业分布受广州—东莞—深圳—香港通道效应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内地30个省级区域2002-2018年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基尼系数及空间分解、探索性空间分析、核密度估计、空间马尔可夫链和潜马尔可夫模型,将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作为创新主体,研究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的时空格局和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①工业企业和高校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区域差距较小,科研机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区域差距较大;②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区域差距来源于非邻区域,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整体呈正向空间集聚,其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③在样本期,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经历了高、中、低3个状态,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状态变迁呈现出路径依赖和空间依赖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刘润  任晓蕾  黄敏  钟晟  吴姣 《经济地理》2020,40(12):128-136
文化产业集聚是地理学和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领域,尤其城市尺度的文化产业集聚近年来备受学者关注。以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的武汉市为例,基于天眼查企业数据库获取文化及相关企业数据,采用地理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揭示武汉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特征与模式,研究发现:①武汉市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三环内中心城区;②个体工商户、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心城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③不同类型文化产业在不同区域的优势度有差异;④吊销、注销的文化企业可从反面透视文化产业集聚发展;⑤武汉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在交通依赖、区位选择、产业关联、载体依托和主体推动等方面已形成一定的模式。基于此,根据武汉市文化产业总体集聚发展态势、吊销和注销文化企业的空间特征和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提出具体优化、提升集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专业村集聚的空间表达——以河南省专业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南省发展实力最强的1 200个村域经济指标评判的基础上,筛选出487个专业村进行调研,形成487×71属性数据矩阵。通过GIS可视化分析,进行专业村集聚的空间表达。①河南省专业村集聚空间上极不均衡,具有明显的中心—外围特征;②农业主导型专业村发生时间最早,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广泛,河南省有平原农区、山区、城郊三种空间集聚模式;③与农业主导型专业村集聚空间相反,工业主导型专业村主要分布于交通便利区;④服务业等其他类型专业村发展最晚,空间集聚态势目前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田野  罗静  崔家兴  蒋亮  吴益坤 《经济地理》2019,39(11):203-213
以长江经济带3A级及以上等级景区为例,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以及加权网格维数对该区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构建旅游吸引力系数模型,建成考虑游客选择偏好的交通栅格成本数据集,利用成本距离分析工具对该区旅游资源的交通可进入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①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东密西疏特征,其空间集聚存在明显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偏好性,围绕省会城市及周边形成旅游资源显著集聚区。②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整体呈现近轴对称形状,并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四大组团支撑,多中心协同的空间结构。③旅游资源的总体交通可进入性较好,但存在明显的东西空间差异,呈现出由东至西的阶梯状下降格局。④旅游资源的交通可进入性呈现出等级与类型差异,同时高交通可进入性旅游资源出现分省内部空间集聚,形成分省内部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近核心—外围结构。  相似文献   

13.
《经济地理》2021,41(2):82-91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转型期策动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体现城市经济职能的主要方面,其企业区位选择已成为从微观视角解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途径。以西北内陆中心城市——兰州市为案例区,将生产性服务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方法分析了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企业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与集聚特征,并通过条件Logit模型探究了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空间分布经历了"集中—分散—分散式集中"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以城市中心区域为主体,外围地区为补充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格局;②从行业集聚的变化特征来看,集聚峰值处的距离和强度分别呈现先增后减和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集聚范围不断增大,出现多个核心集聚区域。③集聚效益、基础设施、空间距离、政策规划以及技术创新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区位选择起到了正向吸引作用,其中以集聚效益、政策规划以及技术创新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成为生产性服务企业进行区位选择时考虑的首要因素。④从不同行业类型来看,以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服务业为代表的传统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区位选择主要受到土地价格和基础设施因素的影响,而以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则更加关注备选区位的企业集聚效益和技术创新因素,同时政策规划因素也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区位选择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公路交通网络中心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公路班次数据构建交通流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从县域城镇整体网络、城镇中心性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交通网络中心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公路班次网络密度较高,公路网络初步发育成型,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子城市群是整体网络的中介,武汉都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群整体联系相对松散;②核心城市对周边城镇具有一定的"遮蔽效应"和"虹吸效应",地级城市网络中心性普遍较强,小城镇在网络中发育较迟缓,凝聚子群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整体上形成了"四片区,七子群"的特征;③地理探测器显示经济、人口规模、城市行政等级、产业结构、资金投入、市场活力以及支付水平对交通流网络下的城镇中心性影响显著,但居民支付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因此,提升核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优化城市群区域分工、培育副中心和枢纽城市、促进区域组团发展有利于城市群区域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餐饮店分布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璇  崔海山  刘志根 《经济地理》2019,39(3):143-151
以2014、2017年广州市区餐饮POI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城市餐饮店的时空变化及集聚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2014—2017年广州市区餐饮店总体呈现由"双核"向"多核"转变的空间分布模式,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②2014—2017年各类餐饮店在不同区域的集聚程度不同,空间差异性特征表现明显:粤菜馆占主导地位,高密度集聚区增多,川、湘菜馆的发展变化较小,快餐厅和外国餐厅的集聚范围不断扩大,东北菜馆的集聚区减少。③交通站点、居民区、写字楼、工业园、地价与餐饮店的相关性显著,且影响程度不同:餐饮店与交通站点、写字楼、居民区的相关性较强,与工业园的相关性较弱,且在中高等级地价区集聚较多。因此,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餐饮业区位选址及发展规划需综合地理因素和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6.
韩雷  刘芳  侯新烁 《经济地理》2019,39(10):36-42,77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省际层面分析幼年迁徙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同时,比较了人口幼年迁徙对成年收入影响的区域差异。主要结论包括:①幼年迁徙人口分布整体情况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其中上海、辽宁和广东省在总数上占比最高。②幼年迁徙人口不断集聚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分布占比不断缩小,存在"中部凹陷"状况。③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影响下,只有向"好"环境迁徙,对成年收入才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其中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比中西部地区高3.7个百分点;城市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比农村地区高2.9个百分点。通过机制分析发现幼年迁徙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正向效应是影响成年收入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7.
采用地带间离散系数和带别特化系数对西宁市三个清真寺周边区域的商业网点的分布离散指数和带内集聚指数进行分析,得出均匀分布和离散分布两个大类和商业行业分布稀疏带、商业行业分布密集带、商业行业分布高度密集带三个亚类,并对城市回族社区传统商业和现代商业的区位分布进行空间分析,研究发现:①清真饮食业、牛羊屠宰业、清真零售业、宾馆业属于离散指数较小的行业,分布较为均匀。珠宝玉石土特产业、穆斯林民族用品业、居民生活服务性行业、服装业、制造加工业、休闲娱乐业属于离散指数较大的行业,分布分散。②回族传统产业形态主要"依寺而商"进行空间布局,而现代产业和个别传统产业则主要围绕"城市交通轴"和"商业中心"进行临近布局。③西宁城市回族商业空间区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特定制度作用的结果,是由文化根植性、关系网络结构、路径依赖和区域经济因素共同决定的。④清真寺作为回族宗教文化传统为核心的非正式制度集合体,其核心集聚作用已经成为影响回族商业经济区位选择的资源和空间配置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到底什么样的城市更有助于创新”一直以来是学界和政界均高度关注的城市发展焦点问题。基于文献梳理提出了城市行政级别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理论假说,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调查数据和城市统计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行政级别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显示: ①企业创新绩效与其所在的城市行政级别高度相关,平均而言,位于城市市辖区企业的新产品产值比位于县城城区和乡镇的企业分别高出约29.67%和34.37%,但是位于县城与乡镇的企业创新不存在统计差异;②城市行政级别的创新效应非常显著,整体上随着城市等级提升而增强;③资源配置能力与集聚效应可能是行政级别较高地区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9.
中原经济区城市内在经济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林  韩增林  马慧强 《经济地理》2012,32(3):57-62,8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以中原经济区2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对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原经济区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经济发展尚处在初期阶段,郑州、洛阳的核心带动作用不够突出;②经济区城市内部产业部门分配上差距较大,城市内部产业间,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③中低级城市数量较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④中原经济区内城市总体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之间尚不协调;⑤中原经济区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以郑州为中心,呈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省际城市之间联系贫乏。据此,提出了优化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的对策,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哈尔滨市商业型健身房的空间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金男  陈晓红  王颖 《经济地理》2020,40(12):81-90
城市商业型健身房空间结构优化是建设健康城市、提高居民幸福感和城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体现。以哈尔滨市辖区为研究区域,运用2013─2018年哈尔滨市商业型健身房的POI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平均最近邻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究其空间布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哈尔滨市商业型健身房在数量上呈现"中心城区多,周边区县少"的格局。空间分布上呈现前期平稳,后跃进式向近郊城市新区扩张的趋势,空间分布方向"东北─西南"延伸,与城市扩展方向趋于一致,并且集聚分布的重心存在向西南方向转移的趋势。②哈尔滨市商业型健身房的空间布局特征由单核心集聚向多核心集聚转变。城市总体空间布局呈现"中心圈层+外围组团"的空间集聚形式。③随着到城市中心距离的递增,哈尔滨市商业型健身房的聚集程度呈现低─高─低的分布规律,且邻近城市干道和住宅小区分布成为哈尔滨市商业型健身房空间布局的主要区位选择。④从影响因素上看,各驱动因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双因子增强交互协同关系,任意两个驱动因子的交互作用对商业型健身房空间分异的解释力都强于单个驱动因子的解释力。其中经济质量、居民消费能力及购买力、受教育水平作为内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