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因地制宜制定农村低收入家庭相对贫困防御机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落脚点。研究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与生计多样性的耦合关系为世界减贫提供理论参考。以阜南县686户受访家庭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维相对贫困测度模型、生计多样性测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测度不同生计农户的多维相对贫困程度,探究低收入群体生计多样性和生计可持续发展路径。结果表明:(1)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具有一定差异,外出务工型农户相对贫困程度最低,相反,政府兜底型农户相对贫困程度最高。(2)生计多样性测度结果显示,兼业型农户指数最高,农业主导型和外出务工型次之,政府兜底型农户生计多样性指数最低。(3)受访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与生计多样性耦合关系类型多属于过渡类。不同耦合协调类型农户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是家庭因素、经济条件、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伴随人们健康关注度的提升,健康旅游已成为支撑全球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论文旨在构建健康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全局莫兰指数等多种计量方法,对2009—2018年云南省16个州市健康旅游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发展水平对云南省健康旅游的影响大于服务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因素,导致发展内驱力有所不足;云南省各州市健康旅游发展变化趋势不同,呈现稳健性、正V型、倒V型三种类型,三者区域数量呈现梯度减少;云南省健康旅游发展协调性较差,多数处于互补类和附加类,并且多属于产业型发展模式;云南省健康旅游发展呈现先聚集、后分散的变化趋势,正在由单中心发展向多中心的发展演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辽宁省优秀的海滨城市-大连作为案例,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2004—201 3年间大连市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市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系统发展态势良好;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各自系统发展与其耦合协调度的增长不成正比,互动协调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内在关联性有待增强;耦合协调度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05―2019年广东省江门市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物理学中容量耦合协调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江门市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江门市耦合协调度在时序变化上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在近十五年间,从失调衰退(2005-2014年)逐步走向协调发展(2015-2019),表明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带动和影响程度越来越高,生态环境承载力良好,全市基本实现三者良性协调发展,但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比相对滞后,仍具有一定的潜力与空间。新时代,随着百姓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旅游潜力将持续加速释放,区域经济协调高质量发展迎来新一轮的黄金增长期,研究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构建二者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探寻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与已有基于截面数据研究不同,采用空间数据,基于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构建乡村产业振兴评价指标。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协调度模型,对宁夏乡村产业振兴水平、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协调度及耦合度进行评价,揭示宁夏乡村产业振兴水平与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宁夏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呈北高南低空间分布;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发展协调度较为分散,呈现东高西低空间格局;乡村产业振兴水平耦合度呈交错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论可以为巩固拓展国家级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6.
休闲农业是实现我国乡村内生发展和乡村振兴有效手段。利用2007—2016年全国1 382个县的县级面板数据,以2010年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研究对象,设定示范县评定为外部政策冲击点,使用PSM-DID方法对示范县经济效应进行评价,分析政策影响的动态效应和边际效益,检验模型的稳健性,阐明了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休闲农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显著,设立示范县时间越长,经济贡献越来越大。②休闲农业示范县边际效益递减,后期进入的示范县经济贡献逐渐减弱,越来越趋向于规模带动效益的增长。③休闲农业主要通过财政手段作用于地区经济,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具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7.
徐仕强  杨建  刘雨婧 《经济地理》2019,39(8):224-230,240
基于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结合GIS可视化分析,对西部民族县域——江口县的旅游资源特征进行总结及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数量上,江口县旅游资源共有8大主类、22个亚类和110个基本类型,县内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类型全面;在1 021个单体中,自然类与人文类两者比例为1∶0.63,即旅游资源以自然类为主,高等级资源也集中在自然旅游单体上。另外,结构方面,特品级的旅游资源占比仅0.69%,优良级的占比16.16%,普通级的占比高达73.65%,呈典型的"金字塔"型。空间上,分布不均衡,但相对集中,太平镇资源丰富且等级高,其他各乡镇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兼容,数量上对等分布。江口县旅游资源丰裕且品质高,在民族县域中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旅游资源评价对县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河南省为例,从缓冲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组织能力3个维度建立生计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4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法与多元线性回归比较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生计策略条件下农户生计韧性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4—2018年生计策略选择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其中纯农型、务工主导型和工资经营型农户是河南省农户生计策略选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2)农户生计韧性整体处于中低水平,增长速度慢且增幅小,表现为生计资本越稳定,生计韧性指数越高。随着时间的变化,生计韧性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内部维度层能力失衡。(3)交通便捷程度、政府扶持、邻里关系、家庭劳动力占比、信息获取、户主受教育程度、教育投入等核心因素对不同类型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强度各不相同。生计策略的选择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优化农户生计方式对生计韧性的提升具有显著效应。  相似文献   

9.
随着“两山理论”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创新实践,经济高质量与绿色发展方式成为贵州省后发赶超的重要驱动力。生态效率和旅游产业效率是衡量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好坏的核心指标,论文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模型,运用超效率SBM方法,基于面板数据,测度贵州省9个市(州)的生态效率与旅游产业效率及其耦合协调度,分析和揭示其时空分异与内在机理。研究发现,贵州省生态效率、旅游产业效率总体呈现“U”型发展形态,并表现出中期效率转移、后期整体升级的趋势,从耦合协调度看,贵州省区域生态效率与旅游产业效率耦合水平较高,呈现总体协调发展态势,部分市(州)实现了后发赶超。这为揭示后发省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逻辑提供了现实解读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为乡村旅游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好的路径之一。余庆县红渡村根据自身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特色,结合乡村旅游开发,共同促进红渡村的经济发展。"四在农家"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存在耦合关系,是余庆县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交通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协调耦合模型,定量化分析了河北交通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的关系,根据2017年河北各市五种与农业相关性较大的交通基础设施指标和五种农业现代化指标,计算出各自两种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结果表明河北交通基础设施与农业现代化系统整体处于高度协调状态,表明两种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全省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整体较低,体现出各市在农业现代化的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交通基础设施指数、发展度和耦合度指数均体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聚集性,尤其以交通基础设施指数最为显著,张家口和承德地区农业现代化和交通基础设施均较落后。河北省及各市农业现代化及交通建设在未来发展中应根据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调整发展侧重点。  相似文献   

12.
王朝辉  汤陈松  乔浩浩  张伟  邢露雨 《经济地理》2020,40(3):225-233,240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也是近年来研究热点,而在乡村旅游流领域研究相对不足。以湖州乡村旅游地为案例,通过对大样本数字足迹的数据处理,分析乡村旅游流空间结构特征,总结空间行为偏好。结果表明:①乡村旅游数字足迹呈现全年双峰值、月度差异不大的时间特征,"双核"多组团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古镇、古村、民宿等带有文化符号旅游景观导向的空间偏好特征;②网络密度0.27的乡村旅游流空间结构由连接度高的34个节点构成,除核心吸引的双核外,民宿集聚区构成了网络结构的核心点;③传统旅游吸引物、民宿集聚区等节点呈现较强的网络中心性,节点的网络结构特征反映乡村旅游流空间呈现的地理临近性,以及区域空间集聚、扩散与联动发展效应。依据研究结论提出"完善与发挥节点集聚扩散功能,增强节点对数字足迹的有效吸引力,提升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特征,指出目前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产品单一、特色不突出、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及营销和品牌意识差等,提出应对乡村旅游景点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品牌化战略,加强科学规划,强化经营管理,加快培养专业人才等措施,以增强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文基于生态脆弱区抗干扰能力较弱的生态系统,在测度指标中,强调了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对生态脆弱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用,选取熵值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为研究方法,两者以递进式结构衔接,以昆明市东川区为案例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村民环保意识、乡村旅游参与度等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正相关关系较显著。(2)游客满意度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正相关关系更显著。(3)景点丰富度、乡村旅游业收入占当地村民收入的比重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正相关关系尤为显著。据此,从带动作用、培训力度、经营环境三个方面提出提升案例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吕东辉  张郁  刘岳琪 《经济地理》2022,42(1):160-167
以松嫩平原乡村地区32个县域单元为例,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及人口集中度指数、经济集中度指数、人口与经济分布不一致指数的测度,揭示乡村收缩背景下松嫩平原乡村地区人口—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松嫩平原乡村地区人口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呈现"南密北疏"的格局。(2)人口空间分布的关联性较强,呈现典型的集聚分布模式,人口集中度指数南高北低且高值区域逐渐向北扩展。(3)经济集中度分布格局多呈现"双核"模式,且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大于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总体来看,近20年来,松嫩平原乡村地区人口—经济的空间耦合类型中,协调发展型和经济迟滞型的县域类型居多。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乡村旅游对国内外游客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乡村旅游带动了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地方文化认同,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构和再创造。不过,一些乡村地区的旅游开发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的破坏,并使传统文化发生了异化。  相似文献   

17.
大城市边缘区作为城乡功能过渡与要素交汇区,经济社会持续演变,空间冲突日趋激烈,生态文明与城乡共同繁荣语境下加强空间冲突与协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典型案例韶关市转溪村,主要采用2008与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2018年问卷调研数据和环境抽样检测数据,从用地空间、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等维度,解析大城市边缘区城乡空间冲突特征及成因机制,提出城乡统筹与空间协调发展路径。研究表明:(1)研究区用地变化与冲突明显,城镇用地快速增长,侵占优质区位,农村用地空间明显缩减,生态位不断缩窄。2018年村域建设用地中城镇用地占比高达60.79%。(2)城乡经济差距与冲突显著,外来企业带动作用小,村庄经济发展滞后,城乡收入和公共服务差距大。转溪村人均收入仅为曲江区农村平均水平的50.94%,村民对公共服务满意度低。(3)城市工业等企业嵌入,导致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水污染,61.37%的受访村民认为外来企业破坏环境或干扰生活。(4)城乡空间冲突是多维冲突的交织复合体,主要受城乡地域功能分工、乡村多元价值认知、空间组织与统筹治理、城乡协同发展制度供给等因素影响。(5)应基于生态文明进行功能协调,促进城乡等值发展。基于城乡统筹开展空间重构,优化三生空间治理。基于共同繁荣建立协同机制,保障乡村发展权益。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得分及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演变,最后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各地级市间的空间联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山东省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均呈增强趋势,由过渡型向耦合协调型转变;(2)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具有显著的地域空间分异,鲁东地区整体高于鲁中和鲁西地区;(3)两系统在空间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烟台等市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济南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部分地级市在空间效应上随机分布。最后据此提出促进山东省各地级市两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