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磊  李涛  刘志林 《经济地理》2023,(2):229-237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和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文章基于价值—特征—保护(V-C-P)视角,以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全面认识其类别结构、空间分布、文化生态等特征,深刻阐释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价值,探索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策略。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结构、空间分布和文化生态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程度、内容专业性程度以及传习难易程度密切相关;遗产专业技艺性越强,其传习和保存越困难,遗产数量越少,空间分布越集聚,文化生态失调越突出。(2)当前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文化生态环境压力大、时代价值阐释不充分、系统性保护工程薄弱等主要问题,亟需探讨适宜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支撑—实施—保障”系统性策略,促进遗产保护和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于善甫 《当代经济》2022,39(4):43-49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为河南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基础相对较好,是河南实现后发赶超的核心区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河南省"十四五"期间重...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估与空间格局分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重点取决于城市群的发展质量及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对2016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及内部所有地级城市进行高质量发展评估,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中下游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数高于中上游城市群;②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中存在"中部塌陷",处于中部地区的中原和晋中城市群多个维度上低于东西部城市群;③城市群内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外围城市;④行政等级高和区位条件好的城市往往拥有较高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受所处黄河位置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认为,黄河流域城市群应该加强核心城市对城市群整体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城市群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影响带动整个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兴毅 《经济师》2023,(2):132-133+142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其五大任务之一,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则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举措与手段,现已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山西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现开展关于山西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文章通过对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流域内生态环境整治、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公园的运营机制等四个维度的研究,为山西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迫切要求开展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研究。以GIS10.3作为主要分析工具,系统梳理了黄河流域内1 010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整体呈"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状态,三大自然区划内景区分布悬殊,东部季风区数量最多、密度最大;②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以凝聚型为主,在流域中下游的西安、济南等沿黄城市附近形成大的凝聚中心;③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核密度分布空间差异显著,整体呈倒"入"字形结构,不同级别景区之间存在密度差异;④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空间关联类型以正相关为主,且集聚特征明显;⑤自然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对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且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景区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最后,文章针对黄河流域景区空间格局优化及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大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对筑牢生态屏障、缩小经济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关键作用,是实现全国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步骤。然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落后、发展动力疲软等问题限制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数字经济作为具有创新性、进步性和延展性的新型经济形态,将成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其作用主要体现为:助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转换,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的产业结构优化,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的资源利用效率。数字经济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促进完善黄河流域自然资源市场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保障黄河流域协同治理分类发展并举,赋能系统发展;助力黄河流域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促进共同富裕。数字经济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着力点在于:以全域统筹为导向,构建黄河流域数字化协同治理机制;以数字经济为依托,全面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现代化变革;以安全稳定为目标,推进黄河流域数字经济规范化发展;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保障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地理》2021,41(7):50-60
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是城市群空间结构不断优化、规模结构趋于合理、城市联系更为紧密和均衡,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的过程。运用分形计量模型、修正引力模型以及熵值法,对成渝城市群发展质量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质量较高,表现为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形特征开始显现,城市整体空间布局较为均衡,城市之间交通网络通达性较好。(2)成渝城市群规模结构质量欠佳,表现为城市规模结构体系发育还不成熟,中间位序城市缺失,尚未形成大—中—小城市梯度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城市联系依然呈现放射状非均衡结构,城市群边缘区和省际接壤区存在城市联系"洼地",成都—重庆双核城市间联系尚不充分,城市群城市联系质量有待提高。(3)成渝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同步,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与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格局差异明显,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双核"特征突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格局。(4)完善成渝城市群交通网络,积极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强化边缘区和接壤区跨区域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大气环境质量,能有效推进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流域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论文首先立足生态文明时代背景,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系统提出了基于“生态—空间—时间”的流域生态文明三维分析框架;然后系统识别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生态水资源承载、空间体系和历史预期与发展动能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最后从强化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补偿、优化黄河流域空间体系和培育激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方面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测度2009—2019年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且空间差异较大,上、下游高质量发展差异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2)高质量发展和各个维度的网络联系强度均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非均衡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中心城市间的网络联系强度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城市之间联系较弱,西部地区城市之间并未存在强联系;(3)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间网络联系松散,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合作、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这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非凡,为黄河流域各省份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会。河南是中部大省,位于黄河的中下游,以河南省为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河南省绿色水资源利用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作出综合评价,并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分析研究2013—2018年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绿色水资源利用率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2013—2018年河南省绿色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逐步上升趋势,但是两者之间并非一直同步发展;绿色水资源利用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程度逐步提高,经历了从严重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优质协调五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黄河流域乡镇为研究对象,以“六普”“七普”、空间遥感和相关经济社会统计数据为支撑,提出一种在行政边界(广义)和经济边界(狭义)双重视角下的收缩识别方法,对黄河流域乡镇人口收缩进行精准界定,进而分析人口收缩的空间格局和特征。研究发现:(1)2010—2020年黄河流域发生了严重的乡镇收缩现象,76.82%的乡镇发生广义收缩,45.65%的乡镇发生狭义收缩,其中2629个乡镇同时发生广义收缩和狭义收缩,即真正意义上的收缩,占比36.42%。(2)收缩乡镇的分布呈现出不均衡性,以黄河“几字湾”的西北侧和东侧为主,基本形成了集中连片的分布态势,其中河南省收缩乡镇占比最高。(3)从空间自相关性看,黄河流域收缩乡镇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低—低集聚区和高—高集聚区的乡镇数量占比分别为37.58%和19.25%。(4)相比于非收缩乡镇,收缩乡镇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更快,老龄化程度更严重、抚养压力更大、人口红利更少。(5)收缩乡镇在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综合商店或超市数量的高值区间内远远低于非收缩乡镇,呈现出发展分异。(6)收缩更容易发生在人口规模较小的乡镇;资源型城市内的乡镇比非资源型城市内...  相似文献   

12.
孙继琼 《财经科学》2021,(3):106-118
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对2006-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指数和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呈现日益提升的变化趋势,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关系经历了从"发展滞后"到"保护滞后"的转变;(2)耦合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演化态势,耦合关系处于拮抗阶段;(3)耦合协调度日益提升,呈现从"失调"向"协调"的转变趋势,区域层面表现出从"上游当先"向"中游超越"再向"下游领衔"的演进路径;(4)预测结果显示,黄河流域耦合协调度在2022年突破0.8,进入良好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为黄河流域地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也为黄河流域城市的发展指明了路径。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流域地区要充分学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地谋划发展思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努力推动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0—2020年黄河流域沿线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利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相关性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讨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演变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2010—2020年,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由濒临失调阶段上升为勉强协调阶段,空间分布从高到低依次是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各城市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呈现扩大态势。(2)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关联特征不强,空间外溢效应较弱。耦合协调度“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下游地区,“高—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上游地区。(3)绿色技术创新对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对黄河流域上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人力资本水平对黄河流域中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5.
雷英杰 《环境经济》2022,(20):10-19
九曲黄河,浪叠洪波,从世界屋脊发源,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最终奔流入海。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与此同时,水资源短缺、小水电开发管理无序、固体废物非法倾倒、矿山不合理开采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测度及时空耦合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盼盼  赵媛  夏四友  鄢继尧 《经济地理》2020,40(5):49-57,80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为创新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明确了方向,是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必然选择。基于2012、2015、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数据,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及弹性系数方法,在整体把握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对二者的时空耦合特征进行剖析与评价。结果表明:①总体上,2012—2017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先升后降时序演化规律,而在空间上生态环境水平呈"中游凹陷,上游良好,下游居中"的格局,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上游落后、中游崛起、下游发达"的空间分布特征;②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等级对应程度较弱,且该对应关系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而在时间尺度上具有锁定效应;③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以同向但不理想的"同减"变化类型为主,整体呈倒退发展趋势,而山西、河南、甘肃及青海的耦合关系呈良性发展迹象。最后,根据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提出统筹管理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耦合协调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生态经济(学术版)》2020,(5):F0002-F0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由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为了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论文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内涵,以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六个维度构建制造业高质量评价体系,运用生态位方法测度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位值。结果表明:(1)在各维度下,山东的生态位值居于前三。青海的创新发展维生态位居于第四,其他维度下的生态位值居于后三位。其他省份在不同维度下的生态位值各有变动,即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程度在不同维度下有一定差异。(2)黄河流域下游省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程度较好。各省份应突出自身优势,同时发展新的增长动能,促进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必然是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文章通过构建黄河流域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发展度模型,评价2004-2019年黄河流域9省区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研究表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不佳,旅游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现象突出;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属于一般协调类型,且协调发展度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显著.基于此,黄河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应树立生态环境优先理念,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实施科技创新驱动策略和"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闫涛  张晓平  陈浩  李润奎 《经济地理》2019,39(12):11-20
以全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基于城市人均GDP数据,采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空间马尔科夫模型分析了2001—2016年中国城市经济区域差异的演变特征,并采用空间回归模型探讨了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全国及四大区域的城市经济的空间差异逐渐缩小,变异系数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局面;城市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经济发展高值区(HH类型)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的城市群,如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低值区(LL类型)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和河南等省区,HL和LH类型数量较少且分布零散。空间马尔科夫模型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倾向于维持原有的状态,少部分城市会向相邻的经济类型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即跨越相邻经济类型、向更高或者更低的经济类型转变的城市数量较少。城市的邻域环境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较大,一个城市若与经济发达的城市为邻,其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概率将增大;反之,发展会受到抑制。空间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城市经济结构、固定资产投资额、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劳动力数量,以及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均显著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同时城市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模型中也得以验证。建议重视区域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强化核心城市和城市群的集聚和扩散机制,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有序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