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2000—2018年中国工业各行业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工业数字化转型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促进碳减排,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显示,工业数字化转型能够发挥效率提升效应与合作协同效应,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与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进而降低碳排放。异质性分析发现,工业数字化转型的碳减排效应具有行业和区域异质性,低耗能、低排放行业数字化转型与碳排放表现为显著负向线性关系,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数字化转型与碳排放呈现倒U形的非线性关系,东部地区工业数字化转型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且数字减排效果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递减态势。因此,应着力推动工业生产过程数字技术应用,行业间排放数据共享与传递,建立效率提升与合作协同机制,分阶段、分区域推进工业尤其是高耗能工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为有序实现碳中和提供数字助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1993—2019年51个国家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分析了工业智能化对全球碳减排的影响和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能够显著推动全球碳减排,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中介效应回归结果表明,工业智能化可以通过制造业高端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渠道推动全球碳减排。门槛效应回归结果表明,全球碳减排不仅受工业智能化自身发展水平的动态影响,工业集聚度在其中也发挥着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能够更大幅度降低全球富裕国家和富裕群体的人均碳足迹,有助于缓解全球碳排放的不平等。因此,应当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跟踪碳足迹评估政策的实际环境影响,推动工业智能化与碳减排领域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3.
企业绿色转型对于中国“双碳”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是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环节。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企业智能化改造成为推动生产方式转变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则是企业智能化改造的常用手段。本文利用2000-2013年进口工业机器人企业层面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产业链传导效应模型,对智能化改造的减排影响及机制进行分析。实证研究发现,进口工业机器人显著抑制了制造业企业污染物排放,但这种效应主要通过生产线中的工业机器人实现,特别是多功能工业机器人。其有助于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扩大产出规模,减少能源消耗,改进全要素生产率;进口工业机器人还通过产业链传导效应促进上下游企业污染物减排;同时,人力资本水平越高、产业结构越优化、基础设施越完善的地区及技术水平越领先的行业,越能发挥工业机器人污染物减排的作用。本文以工业机器人进口额存量指标为核心解释变量,区分了不同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同时将影响效应延伸到产业链传导上,丰富和拓展了现有工业机器人减排效应研究,为机器人等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中国绿色发展提供了决策思路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范围内气候危机和逆全球化思潮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关税壁垒、制造业智能化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于统筹实现“双碳”目标、经济增长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2006—2019年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WITS进口国关税数据和IFR工业机器人应用数据进行合并,以此为基础考察了关税壁垒对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并研究了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为代表的智能化转型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结果发现:关税壁垒在减少资本密集型行业碳排放的同时增加了非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碳排放。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关税壁垒主要通过技术效应影响制造业碳排放,但其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此外,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可以从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和促进减排技术进步两个维度驱动制造业在面对关税壁垒时降低碳排放。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资本密集型行业、高能耗行业和机器人渗透率较低的行业,工业机器人的作用更为显著。上述结论从行业层面拓展了环境问题的相关研究,为当前国内外形势下如何“先立后破”地促进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以数字经济运行的资源配置效应为切入点,从绿色技术进步视角阐释数字经济促进碳减排的理论机制,并结合中国省际与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多维度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具有显著促降作用,该结论经过工具变量估计与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存在跨界减排效应,不仅对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且通过循环反馈机制降低本地区碳排放水平。机制检验表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征的绿色技术进步表现出技术红利效应,是数字经济推动碳减排的重要途径;在要素市场发育调节下,优化禀赋结构和提高技术成果市场化水平能够显著强化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北方地区的碳减排作用显著强于南方地区,且其减排效应仅在城市群内部显著;仅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有效推动碳减排,数字产业化发展和生产生活数字化转型是促进碳排放持久下降的动力源泉。研究结论可为加速释放数字经济时代的碳减排潜力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全面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是新时代建设制造强国、数字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工业机器人是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关键,加快机器人在城市产业生产体系的应用能否实现碳减排效应有待检验。本文基于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机器人应用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机器人应用能够减少城市碳排放;机器人应用通过绿色创新能力、财政科技支出和市场竞争程度影响城市碳排放;机器人应用对中西部地区、非老工业基地和低行政等级城市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更明显。以上结论可以为理解机器人在城市低碳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提供新的视角,也可以为中国制定提升机器人应用深度及广度计划、培育机器人产业发展生态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中国34个工业行业2001~2010年面板数据,运用投入产出表构建进口贸易技术水平溢出、出口贸易技术水平溢出、出口贸易技术后向溢出以及进口贸易技术前向溢出四种指标,以检验对外贸易技术效应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按行业碳排放强度分组,估算了研发投入强度、企业所有制结构等反映吸收能力的行业特征在对外贸易技术溢出的碳排放效应中的作用。全行业的研究表明,出口贸易技术后向溢出对工业碳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进口贸易技术水平溢出对工业碳减排存在明显的负面影响。分行业的研究表明,高碳排放行业对外贸易的技术效应对工业碳排放影响显著,而低碳排放行业影响系数不明显,行业特征对对外贸易技术效应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高碳排放行业。  相似文献   

8.
胡晟明  王林辉  朱利莹 《财经研究》2021,47(6):61-75,91
前沿文献关注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却普遍忽视了机器人应用在筛选劳动过程中会改变人力资本投资,尤其缺乏来自特定情境中人力资本提升效应的经验证据.基于此,文章分类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应用诱致人力资本提升的收入增长、岗位更替和产业结构转型等传导机制,结合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微观数据,文章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人力资本提升效应.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会显著提升人力资本,在替换工业机器人和人力资本度量指标、更换不同维度样本以及考虑内生性问题之后,结论仍然稳健.工业机器人应用不仅会提高家庭收入,还会借助岗位更替和产业结构转型提升人力资本;不同要素禀赋条件下,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人力资本提升效应存在差异,其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地区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薛飞  陈煦 《财经研究》2022,(7):79-93
实施有效的绿色财政政策是推动节能减排,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文章以“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为切入点,借助双重差分法评估了绿色财政政策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1)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示范城市的碳排放水平,其碳减排效应在示范城市建设后的第二年后开始逐年显现,并随着年份的推移逐渐增强。(2)机制分析表明,示范城市建设的碳减排效应主要是通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能耗、推动产业低碳化和提升绿色技术创新等途径实现的。(3)异质性分析表明,示范城市建设对非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碳减排效应大于老工业基地城市,对非资源型城市的碳减排效应大于资源型城市。(4)成本与收益分析表明,开展示范城市建设虽付出了一定的财政成本,但其在促进非碳指标减排和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为中国未来实施更加有效的绿色财政政策,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世界低碳减排工作的进行,作为二氧化碳排放大户的水泥行业首当其冲应该进行低碳减排。为了有效地对水泥工业进行低碳减排,需要对水泥工业的碳排放来源进行识别分析。文章首先对水泥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现状分析,指出新型干法水泥是目前最节约、最常用的一种生产工艺;其次,根据ISO14064标准介绍了水泥工业的碳排放来源种类,进而对水泥行业碳排放的来源进行了识别与分析;最后,用Petri网工具对水泥工业的碳排放来源进行了建模,以便分析碳排放来源各部分之间的影响程度。作者希望通过分析水泥工业碳排放来源以及对之进行的Petri网建模,能够为以后水泥工业的碳排放量的计算和碳盘查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工业能源碳排放在中国总碳排放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中国低碳减排工作关注的重点.文章从产业视角出发,利用Divisia指数分解法构建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1998~2007年间,能源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以及产出等五因素对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分析不同因素对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的不同影响以及不同因素在工业系统内部各产业间的变化特性,从而为中国工业能源碳减排路径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喆  汪浩瀚 《生产力研究》2022,(12):106-111
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一环,作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之一,低碳试点政策能否有效提高工业绿色生产效率?文章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9年中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高了试点城市的工业GTFP,该结论在平行趋势检验、PSM-DID、安慰剂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旧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是低碳试点政策提升城市工业GTFP的影响机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中西部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工业GTFP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结论为低碳转型过程中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热潮到来之际,如何抓住机遇增强经济韧性是城市在新时代寻求突破的一项重要议题。本文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测度了城市层面的经济韧性与工业智能化水平,并实证分析了工业智能化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和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智能化能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工业智能化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主要通过经济集聚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来实现。异质性检验发现:工业智能化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在东部地区、大城市、非资源型城市、高水平人力资本城市中的效果更大。本文为解读工业智能化如何影响城市经济韧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如何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有效的工业碳减排政策,对实现工业经济绿色增长至关重要。基于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经济普查数据,运用ESDA方法和STIRPAT框架下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工业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山东省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群效应,东部地区碳排放强度最低,中部和西南部地区碳排放强度较高,且这种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以能源效率为代表的技术水平是降低碳排放强度最主要的因子,FDI也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但影响相对较小,而研发强度并未对碳排放的降低起到抑制作用。最后,提出了协同治理、提高能源效率、增大节能减排的研发力度、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等针对性的工业碳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碳排放权交易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从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产业转型升级在二者关系中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展能够显著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在碳排放权交易与经济高质量增长中存在异质性传导效应,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作用更明显。对此,应统筹规划低碳经济高质量增长方案、厚植绿色低碳产业转型“基底”、多主体协同推进碳减排工作,助力经济高质量增长。  相似文献   

16.
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对工业碳排放的外部溢出效应,并探讨异质性环境规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对工业碳排放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环境规制能够正向调节绿色技术创新的工业碳减排效应,不同类型环境规制的调节能力有所区别,表现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调节能力最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次之、自主参与型环境规制最弱。据此,提出积极推动工业领域绿色技术创新、提高工业绿色发展区域协同性、优化环境规制政策工具组合等相关建议,以助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为基础,采用2004-2016年中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法考察城市低碳治理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相较于非试点城市,低碳试点城市的低碳治理建设显著促进了绿色经济增长.绿色经济增长分解发现,城市低碳治理通过绿色技术变动推动绿色经济增长.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绿色增长效应在东部和西部城市更为显著.从动态效应而言,城市低碳治理的绿色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滞后的长期政策效应.拓展性检验发现,制定公开减排目标对低碳治理具有显著促进效应,主要体现于环境目标硬约束方面.机制检验发现,城市低碳.治理通过强化环境政策力度、降低城市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等渠道推动绿色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并赋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利用2006—2019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人工智能技术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与碳排放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当人工智能技术达到一定阈值后,其碳减排效应逐渐凸显;人工智能技术主要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碳减排;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人工智能技术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而在中部地区,人工智能技术对碳排放发挥持续促进作用。因此,在推进“双碳”目标过程中,需要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开发人工智能技术,正确引导人工智能在碳减排领域的研发应用,针对不同区域实际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9.
彭星  李斌  金培振 《财经研究》2013,(7):110-121
文章在对碳排放驱动因素模型进行扩展的基础上,根据中国1999-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限估计法考察了地方政府竞争视角下文化非正式制度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文化非正式制度的增强通过低碳消费、低碳技术及低碳规制三种渠道而有利于经济低碳转型,但地方政府竞争视角下文化非正式制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经济发展水平门限和人力资本水平门限,只有同时跨越两者特定的门限值才能实现通过文化非正式制度来促进经济低碳转型的目标。文章的研究结论为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制度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政府扶持对企业创新投入和绩效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现有研究并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基于此,文章构建了刻画变量之间时变影响关系的TVP-SV-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政府扶持、企业创新投入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动态关联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政府扶持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具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可以直接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也可以通过影响企业创新投入间接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上述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具有顺周期和正反馈的时变特征,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程度的加深,影响效果均不断增强.文章还旨在发挥一定的政策启示意义,即应抓住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向纵深发展的窗口期,发挥政府的力量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和符合转型升级方向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我国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