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明显超过了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和,即存在着超额货币供给。结合多种传统的超额货币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超额货币现象进行分析,及时分析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可能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经典理论,从长期和短期两方面对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检验了Granger因果关系,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并从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角度来分析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的影响。验证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同时我国货币存在内生性,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主要反映在物价水平上。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中国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认为中国宜选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文章同时给出了基于货币政策目标的中国货币需求函数,认为货币的超额供给是导致当下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干霖 《经济问题》2012,(4):32-35
基于协整检验和VAR模型选取1984~2010年的年度数据研究了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都会导致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不会引发货币超发,且一定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刺激作用;货币供应量扩张对通货膨胀有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逐步减弱,经济增长也会促使物价水平的上涨,但影响程度明显小于货币供给水平的影响;经济增长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小于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即货币供应量诱发通货膨胀,抑制通货膨胀的最好途径是解决货币供给问题;经济系统中存在"通货膨胀螺旋"效应。  相似文献   

5.
直接融资与货币供给魏永芬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的规模与比重逐年扩大,直接融资对货币供应量究竟有什么影响?中央银行在直接融资市场建立发展起来后,如何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与研究的问题。一、直接融资与货币供应总量货币...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1978—2009年中国货币供应量、产出和价格三者之间变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用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在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当中,仅M1与价格及产出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M0和M2均不存在。以此为基础文章构建了三变量误差修正模型VEC(3),并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讨论了货币供给冲击对价格和产出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中国狭义货币供给(M1)具有显著中性的特征,而在短期内货币供给冲击将导致产出和价格同向变动,但是产出变动对货币供给冲击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货币政策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经济学的描述,货币供应可以有几种理解:一是决定货币供应量大小的因素是什么;二是决定货币供应变动的原因是什么?三是通过什么方式形成货币的供给,进而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又是怎样反映货币政策意图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经济运行的关系?本首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货币政策状况进行了基本描述;其次运用时间数列分析方法对我国货币供应变动的数量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讨论了货币供应量与实质经济在变动过程中的影响关系,并以此得到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货币供应量是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因素之一,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研究不仅是金融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热点问题。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物价上升,通货膨胀严重。与此同时,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在加快,中国M2/GDP比率屡创新高。目前国内的物价水平不断上升,通胀压力较大。本文在分析了金融危机五年来国内M1与CPI的因果关系后,提出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货币供应量的产出、通货膨胀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中国1978~2008年的年度数据,运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中国货币供应量政策对总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效应。主要进行了脉冲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并结合中国货币供应量政策的特点,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对产出有影响,在长期是中性的;(2)货币供应量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内都对物价具有系统性影响;(3)中国货币政策有效,但效果有限;(4)中国货币供应量受到物价和产出变动一定的影响,即货币供给具有一定内生性。  相似文献   

10.
内生货币体系下房价波动对货币供求的冲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内生货币体系下,房价上涨导致我国内生货币扩张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基于房地产抵押信贷需求膨胀引致的商业银行内生货币供给的扩张;二是被房价持续上涨及人民币升值预期所吸引的外汇流入导致央行大量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这样会对货币供应量目标有效性带来影响。因此应将房地产市场监测数据列入当前货币供应量调控的参照指标。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对货币供应量以及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日渐加深。尝试构建引入影子银行体系的货币乘数模型,基于货币乘数视角分析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对货币创造机制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并运用2005年至2018年5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体系与货币供应量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且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会扩大货币供应量;而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影子银行吸收存款比例、存款"流动性"及其预留扣减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后凯恩斯主义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本文重点从基础货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主要结论是:1994年以前,"对金融机构债权"项目的变动是导致我国基础货币投放具有内生性的主要原因,而从1994年开始特别是在2002年以后,则由"国外资产净额"项目即外汇占款的增加主导了我国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进而影响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使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在起点上就缺乏有效性.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为减轻货币内生性带来的影响、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我国应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建立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1995年以来的季度数据,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分析内生货币视角下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货币内生性理论的"存款创造货币"论和"贷款创造存款"论,得到货币供应视角下通货膨胀的原因。实证结果显示,广义货币供给M2对通货膨胀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影响力度在逐渐减弱。推动货币供给余额快速上升的最主要动力来自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推动存款余额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故贷款余额的快速上升是货币内生视角下通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利用我国2006年12月~2010年12的月度数据,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短期内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对货币供应量的效应相反;货币供应并不影响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无关,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具有正面效应。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量之间正相关;经济增长对货币供应具有负效应,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证实我国存在托宾效应;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作用相反,通货膨胀损害经济增长的弗里德曼假说在我国适用。同时得出我国货币供给具有非中性和内生性特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1994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从2011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公布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它是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不论是货币供应量还是社会融资规模,这两个指标都存在内生性不足。货币供应量指标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值主要源于人民币的汇率制度;而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存在统计上的内生缺陷,既有统计遗漏,又有重复统计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关于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联性,学者们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理论上,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在通货膨胀的原因中有“货币因素”,也有“非货币因素”.实证检验表明:中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指数不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但货币供应量是物价指数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然.事实上,中国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压力一方面是与货币供给有关,另一方面还与结构性因素有关.因此,要实现中国经济的低通胀运行:一是实行总量均衡和结构合理的货币供给模式;二是采取更有效的货币政策;三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四是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控制能力;五是进行汇率机制改革;六是通过财政政策调整供需结构.  相似文献   

17.
电子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已经给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电子货币为视角,通过对电子货币与交易性货币供给的相关性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 (1)电子货币对交易性货币有着明显的替代效应,它不仅改变了货币供给结构,而且给传统货币层次划分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 (2)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替代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3)电子货币的存在削弱了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弱化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效果,从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债发行的规模入手,从国债规模与货币供应量、国债规模与货币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了国债规模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郑勇军  邱毅 《经济论坛》2005,(13):33-35
一、问题的提出 2003年,我国金融运行总体稳定,但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加快。统计表明,至2003年年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9.58%;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8.4万亿元,同比增长18.67%。二者增幅均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物价增幅之和,超过了年初央行的调控计划。造成货币供应量偏离GDP增长的原因较多,但国际资本的流入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围绕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特征,系统地对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模型分析和数据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降低;短期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货币供给的可测性较差。但是,货币供给量与GDP和物价之间的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