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财权安排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42  
企业财权是企业所有权的核心内容,如何有效安排企业财权是企业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决策效率和持续发展。本文遵循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揭示企业财权安排的特征,明确各利益相关者应分享的企业财权,提出建立共同治理和相机治理相结合的企业财务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企业财权与企业财务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企业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缔约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利益相关者因为对企业契约结构的不同理解和缔约要求所形成的利益冲突,要求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安排。通过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即企业财权主体之间财权契约的动态运行与优化,将剩余财务控制权和与之对应的剩余索取权在各主体之间进行分散对称安排,将可能达到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动态均衡状态并提高企业效率。本文在企业财权概念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财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以期能够有助于企业财务理论从技术性向制度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沈建 《财会学习》2021,(10):167-16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绩效评价体系成为了企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将使企业更加客观的对经营活动进行绩效评价.基于此,本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调查,探讨以该理论为基础构建企业绩效评价的重要意义,分析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研究该理论下构建企业绩效评价的有效途径,以期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尤为重要.依据从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劳动关系利益相关者主要有股东、员工、政府、消费者、社区等四类,鉴此,需要加强企业劳动关系核心圈利益协调,发挥政府规制企业劳动关系利益相关者行为的作用,关注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劳动关系的影响,构建企业劳动关系协调的长效机制,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主流企业理论的争论入手,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同一性,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转化为自身的发展契机。进而提出了在经营过程中,企业不仅是获取自身利益、为股东谋取利润最大化的一分子,还要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6.
绩效评价不仅是企业加强自我监督、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战略要素。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企业利益关系越来越多元化。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和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取向的绩效评价俨然已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绩效评价是今后绩效评价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在一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对利益相关者及企业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在绩效三棱镜模式基础之上进一步对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从相关利益者角度考虑他们对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需求.同时探讨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存在的不足,并从相关的利益者角度提出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论企业财权配置——基于公司治理理论发展视角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传统的公司治理的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的“股东主权”治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投入者应独享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 关注的是股东利益保护。在该理论影响下, 公司财务治理也主要关注的是股东和经营者的企业内部财权配置, 以解决委托人如何选择或设计最优合同来克服代理问题。本文认为随着公司治理理论由委托代理理论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的发展, 现代企业的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应有平等机会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企业的财权配置不仅仅是股东和经营者的企业内部财权配置, 而应扩展到包括外部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外部财权配置, 以及为保证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实现的相机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村级治理向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笔者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我国的村级治理,认为农村并不是仅仅属于少数的几个村干部,真正拥有农村的是农村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他们对农村有着某种利益要求,会受到农村发展的影响,同时也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村。村级治理要在遵循国家大政方针和实现村民广泛参与的前提下,各个农村利益相关者坚持相互合作、监督的原则,实现对农村事务的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10.
面对全球性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强烈挑战,企业财务管理必将发生相应的变革。这不仅是一个现实选择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理论上有待研究并给予明确回答的问题。本文着重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是一种简单的利他主义,而是一种既利己也利他的最优抉择;企业财务管理变革必须在财务目标、财务治理、财务政策和财务评价等方面突破"股东至上"逻辑,建立起"利益相关者合作"财务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特殊性,提出构建和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应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实施利益相关者治理。同时,应当在考虑我国经济条件、法律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特点的情况下,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公司治理模式,以促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ole of the corporate objective function in increasing corporate productivity, social welfare, and the accountability of managers and directors. Because it is logically impossible to maximize in more than one dimension, purposeful behavior requires a “single-valued” objective function. Two hundred years of work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 implies that, in the absence of externalities and monopoly, social welfare is maximized when each firm in an economy aims to maximize its total market value. The main contender to value maximization is stakeholder theory, which argues that managers should attempt to balance the interests of all corporate stakeholders, including not only financial claimants, but employees, customers, communities, and governmental officials. By refusing to specify how to make the necessary tradeoffs among these competing interests, the advocates of stakeholder theory leave managers with a theory that makes it impossible for them to make purposeful decisions. With no clear way to keep score, stakeholder theory effectively makes managers unaccountable for their actions (which helps explain the theory's popularity among many managers). But if value creation is the overarching corporate goal,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value involves much more than simply holding up value maximization as the organizational objective. As a statement of corporate purpose or vision, value maximization is not likely to tap into the energy and enthusiasm of employees and managers. Thus, in addition to setting up value maximization as the corporate scorecard, top management must provide a corporate vision, strategy, and tactics that will unite all the firm's constituencies in its efforts to compete and add value for investors.  相似文献   

13.
财务与产权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生俱来,二者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相互渗透、借鉴而共同发展。产权理论提供了剖析财务理论的新视角,财务理论推动产权理论在企业层面不断发展。产权财务学派以"财权"为核心,遵循产权分析法范式,产生了两大极具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财权理论与财务治理理论,对传统财务理论具有重大开创性。它弥补了传统财务理论的重大缺陷,顺应了现代财务理论变革的内在要求,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4.
以2010-2014年我国1183家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了8个指标变量共5915个样本观察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价值与衡量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综合指标经营活动营运资本周转期显著负相关,并且与经营活动营运资本周转期的各组成部分,如采购渠道、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营运资本周转期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可以增加企业价值.管理者可以通过有效的渠道管理,将营运资本周转期维持在最优水平,实现营运资本的高效运转.  相似文献   

15.
基于面板数据的内控质量、产权属性与公司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0-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对上市公司的内控质量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区别于现有研究,我们利用了面板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回归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层次挖掘。研究表明:内控质量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内控质量能够Granger引起公司价值的变化。进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内控质量越高的公司,其公司价值越大;而且,相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的内控质量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协同性更加显著。并且,随着时间进程的不断推移,上市公司内控质量与公司价值的关系更为密切,说明上市公司的内控质量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企业价值是企业通过对其拥有资源的系统整合与运行,由企业资源以及整合资源的能力所决定的未来盈利能力。企业价值具有持续性、预测性、整体性、可控性、多元性、可估计性及动态性特征。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可归结为资源因素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因素两大类因素。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双边市场理论对商业银行发卡业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卡业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征和复杂的网络外部性。我国银行卡发卡市场发展迅速,但活卡率较低。文章以双边市场理论为基础,从充分运用外部客户资源、挖掘网络价值、营销高价值客户、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等方面分析了如何发展有效的持卡客户,减少睡眠卡,对商业银行发卡业务的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从均等化概念的涵义看还是从基本公共服务状况看,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既包括横向供给不平等又包括纵向供求不均衡。前者表现为城乡间生活类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农村地域间生产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城市间生产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后者表现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求差距,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供求差距。在横向供给差距和纵向供求差距中,其共同之处在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薄弱落后,这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陆勇  李文美 《会计研究》2006,(12):83-87
有效地保护产权是经济转型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本文从审计角度探讨产权保护问题,并提出应当以产权保护为导向开展审计理论研究。文章论证了以产权保护作为审计理论研究导向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并对审计理论研究的产权保护导向与传统审计理论的一致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以产权保护作为导向的新的审计理论结构体系;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意义作了简要的概括。  相似文献   

20.
股权配置中心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思路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李连华 《会计研究》2002,(10):43-47
公司治理结构经历了由经理层中心主义到股东会中心主义再到董事会中心主义三个发展阶段 ,但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为了提高对公司的治理效果 ,应转变治理理念 ,由强调治理主体转向重视治理客体 ,基于此 ,本文提出建立以财权配置为中心的公司治理结构思想 ,并对各种财权的配置方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