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创造了收视新高,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这与它的独特、新颖的特色分不开.一是播报内容的针对性,二是播报形式的独特性,三是形象定位的"平等、公正、亲民"性,四是主持个性特色的鲜明性.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报道时,要以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与平视生活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使荧屏内外的传播与接受、社会与个人,获得严格意义上的心态同步,产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3.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新闻节目也越多地被受众所喜爱。我国坚持以人为本,这从侧面反映出民生新闻的重要性。尤其近年来随着发展迅速的电视民生新闻而产生的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节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节目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探析相应的对策和方法,促进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节目健康、长远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电视民生新闻是继报纸"市民新闻"后涌现的一种新闻形式,呈现出"杂志体"综合报道、直播加评论、节目角色多元化等传播形态。电视民生新闻的功能在于新闻本质的回归和传播价值的体现。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定位上,确立品牌生存理念;栏目设置上,强化深度报道和故事化表达;队伍建设上,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当前,民生新闻继续成为中国电视领域的热点,全国各地上百个民生新闻栏目仍然是红红火火。电视民生新闻是21世纪出现的电视新闻新现象,具有亲民性、现场性、互动性的优势,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前,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民生新闻在经过了近六年的成长,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从发展到鼎盛,从鼎盛到平缓的这么一个电视节目周期律之后,民生新闻的种种弊病暴露出来。加之民生新闻自身难以逾越的局限性,学界对民生新闻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民生新闻究竟该如何转型?很多学者把公共新闻作为这一命题的首选答案。本文总结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态势,并以地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江汉风》为例,对当前民生新闻实践操作中类似于公共新闻的一些做法给予分析和探讨,力求找寻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公共新闻之路。  相似文献   

7.
民生新闻的出现.改变了“新闻立台”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的单一格局。走向市场的电视媒介逐步认识到了经济上要切实实现“新闻立台”。也学会了为栏目配上彰显特色的广告词,像《南京零距离》的“《南京零距离》,就在你身边”、《服务到家》的“服务到家,有事你说话”等,逐渐从政治色彩浓厚走向新闻色彩浓厚。  相似文献   

8.
本文尝试看分析报道民生新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认为一些新闻报道民众生活的不断改善以及其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舆论导向和舆论支持之重要环节,因而报道民生新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就是一种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从构建和谐社会之具体举措与报道民生新闻之实际内容的一致性上就能够显而易见.如今,新闻传播媒介应该充分而清醒地认识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认真、积极并且是十分主动地做好报道民生新闻的工作.毫无疑义地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导向、有力促进和舆论支持.然而现在以及将来的新闻传播实践中,为取得报道民生新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致性,尚有值得引起注意并将应逐步予以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妇女报》进厂矿、进学校、进社区的"三进"栏目为例,探讨中央新闻媒体如何将民生内容做得"有益、有情、可信、可亲",把新闻贴近性真正落到实处,使得中央级媒体新闻进入百姓生活的最前沿。  相似文献   

10.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媒体的监督和宣传作用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以人为本的国家建设中,让改革的成果惠及民生的发展理念也将民生新闻的生存空间拓展的非常宽泛,众多形式的媒体也纷纷在民生新闻上下功夫、做文章,以此博得众读者对其的认可,使文化商品的竞争也陡显激烈。一条“有读者缘”的民生新闻可以有几十家媒体抢炒,  相似文献   

11.
民生话题关乎百姓生计,也是当前的社会热点。做好民生新闻报道,增进新闻传播的"社会能见度",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拥有民生的情结,创新的意识,全方位拓展民生视角,找出新闻事实中的民生因子;对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辩证的分析、深入地挖掘,实现从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自我超越;民生新闻评论还要努力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度、言之有助"。  相似文献   

12.
企业通讯员应摆好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以读者本位关注普通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一方面抓住民生新闻的内涵,用当代视野写好企业人物和事件通讯;另一方面,采用民生新闻的写作手法,处理好通讯的细节描写;与此同时,深入理解民生新闻,提高通讯信息含量。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民生问题不仅影响公众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也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在衡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相对而言幸福指数存在内容过于宽泛,人为操纵因素,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民生指数则具有评估内容客观、更具有针对性、不易产生歧义、可操作性强和衡量标准明确等特点,积极开展民生指数评估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扩大内需还是保障民生是我国近十年来政府投资或财政预算面临的选择困境。本文认为"扩大内需保增长"是具有GDP导向的政策目标,与保障民生目标既有一致性,更有冲突性。本文通过基于地方财政面板数据的民生投入考察,研究发现:"扩大内需保增长"型财政政策并未对民生投入产生显著的"排挤效应";我国各地区民生支出重点较为一致;区域民生财政投入与同时期的预算收支高度相关,与GDP增速相关不大。最后,本文指出将城乡统筹发展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是实现扩大内需和保障民生目标的重要耦合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考察新闻娱乐化定义存在的缺陷,指出当前对新闻娱乐化的认识,忽略了三个问题:没有正确指出快乐的含义,没有指出新闻娱乐化应该存在尺度限制和价值取向,没有明确新闻娱乐化的目的是吸引而不是迎合。文章指出,忽略这三个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会引发严重后果。文章区分了新闻娱乐化与新闻低俗化[1]的差异,给出了抵制新闻低俗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实地考察,本文试图揭示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乡镇经济发展和财政运行的变化及其对当前农村民生和农村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招商引资模式正带动乡镇经济转型发展,有经济强镇的市(县)基本可实现财力自保,使乡镇财政在困境中正常运行,农村民生状况也得到较大改善。但是,目前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依然困难,乡镇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现行乡镇财政体制和预算安排制约了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农村社会保障和教育服务水平还不高。为此,本文建议选择一些有经济强镇的市(县)进行试点,以建立健全乡镇财政横向平衡机制,创新乡镇预算安排,完善乡镇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期间,国家已把"都市圈"作为未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点规划内容,意味着都市圈以及由此形成的城市带、城市群等空间形态将成为我国区域新一轮发展的主要载体。但是,我国都市圈发展也面临升级与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民生福祉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手段,由此预示着面向"十二五",南京都市圈应该把民生福祉作为南京都市圈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入世”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既能洞察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了解市场规律,又能娴熟运用多种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同时还具有新闻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新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体系却远远不能满足市场要求。本文拟从我校新闻专业设置的背景、培养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提高我校新闻本科教育的质量,从而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商务新闻人才。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入攻坚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战略机遇期,改善社会主义民生和扩大人民民主成为党和国家近年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着力关注的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认识到两者是一个整体,着力改善民生可以为扩大人民民主提供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努力扩大人民民主可以为改善民生提供积极因素和政治保障;民生和人民民主的最高命题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历来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就业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问题。那么,弪济全球化对各国劳动就业到底有什么影响?其影响机制如何?经济全球化如何通过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资本的跨国流动以及产业转移实现了劳动资源在全球范围的配置?就业数量、就业方式以及就业结构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规律?劳资关系格局在新形势下的特征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