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代金融》2013,(2):34-34
岁末年初,市场求“钱”若渴,闲余资金迎来一波“年末行情”,中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亦将水涨船高。在理财产品逐渐成为财富管理的一种最基本配置产品的同时,招商银行理财专家也提醒广大投资者,购买产品前需注意三件事:第一,明确产品是银行发行还是银行代销;第二,在比较高收益率的同时,需注意“高风险”的存在;第三,首次购买理财产品需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产品的属性,除预期年化收益率,还需比较产品的风险等级、理财投向、理财期限等。  相似文献   

2.
2013年3月25日银监会发布监管文件,恰逢各家银行理财销售正在如火如荼为一季度理财存款使出各种营销技巧和诱人的优惠策略之时,彼此挖潜、打拼、抢占市场理财存款份额,熟悉银行理财产品中潜规则的一些投资者,也正在蓄势待发把闲置的大笔资金准备购买银行为揽存而发行的高收益率理财产品.文件出台后有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在3月发行的产品理财收益率明显下降,低于25日发行的同样款式期限的理财产品收益率.给等待30日、31日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一个措手不及.蓄势待发类投资者也失去以往因银行季度完成存款而带来的实惠,因缺失的收益而选择分手,不购买理财暂时存入银行7天通知存款,去寻找新的投资渠道.  相似文献   

3.
降息消息一出,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房地产、黄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理财的收益会受到什么影响?借着降息的风波,我们先来说说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注意事项。1.看清产品的起息时间。我们在挑选银行理财时,除了要看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外,还要看清产品的起息时间。一些看上去收益率挺高的产品,有时会起息较晚,这在无形中就延长了理财的投资期限。比如我们今天购买了一款40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的理财,它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理财产品入市门槛适中(一般为1万元),收益稳定,适合于偏好低风险、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各家银行在营销中也无一例外地以该类产品的收益率大大超过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作为推荐投资者购买的理由.其实,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性质为委托理财,任何委托理财类投资产品都有自己的收益比较基准,超越此基准是这类产品起码应该做到的.因此,收益率超过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只是对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最低要求.  相似文献   

5.
一、产品营销不规范。部分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时,没有清楚、全面地告知客户该理财产品的收益和风险,甚至为了完成发售任务,过分宣传收益率、弱化风险提示,误导投资者,或吸引无金融基础知识、不适合该理财计划的客户购买理财产品。  相似文献   

6.
由于银行的理财产品一般根据一年期存款利率设计,一个月内两次降息加上存款和贷款利率首次不同步下调,除了让企业和购房者贷款成本降低,也打乱了人们理财的步伐。有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降幅甚至达15%,部分商业银行透露,目前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几乎全线下滑。对此理财专家建议市民调整理财方向,或"扬长避短"关注中长期产品,或选择债券基金及相对稳健的保险产品。  相似文献   

7.
吴辉 《投资与理财》2013,(20):58-59
从预期收益率来看,银行发行的网银专属、手机专属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更高,基本上会比在柜台买同类产品高出零点几个百分点。理财高手推荐:“大家不妨从网银渠道购买理财产品,而且购买还方便。”  相似文献   

8.
传奇 《时代金融》2012,(28):29-30
<正>近日,16家上市银行次第公布了2012年半年报。与此前部分市场人士的悲观预测不同,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并未随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淡出而变得波澜不惊,相反,各家上市银行加大理财产品的发行力度,并在产品设计、销售和服务等方面积极进行创新,使银行理财产品竞争呈现白热化趋势。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降综观目前的银行理财市场,收益率超5%的产品都已经很难找到。虽  相似文献   

9.
魏一杉 《理财》2012,(7):90-91
自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第一只理财产品以来,各家银行理财业务的飞速发展可谓是百花齐放,面对着上百款理财产品以及各家银行客户经理的热情推介,投资者难免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许多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以其收益率为准,然而理财产品的收益与风险呈正相关关系,没有绝对意义上无风险的理财产品,那么,购买理财产品过程中都将面临哪些风险呢?这想必也是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特别想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银行员工"飞单"销售行为指银行员工私下推荐销售非本行发行或代销的理财产品。一、银行员工"飞单"销售行为带来的风险银行员工"飞单"销售理财产品,虽然这种产品的销售未经银行的同意,是一种私下的销售行为,但客户是基于对银行员工的私人信任关系及一定的银行信誉因素,购买其推荐的理财产品。且客户对银行员工推荐其购买的理财产品基本不了解,他们关注的只有收益率,也据此作出是否购买的决定。产品到期,未发生兑付危机,没  相似文献   

11.
"怎么刚过完年,理财产品的收益就下来了?"打算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张先生发现目前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的情况和预期大相径庭。随着央行在2012年内的二次降息,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逐渐降低。但年底银行间资金面再度紧张,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普遍上升到年初水平。随着元旦假期的结束,银行新发售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回落,预期收益率在5%以上的产品鲜有出现。与此同时,有些银行理财产品违规销售案例也被曝光,风险凸显使得一些投资者望而却步。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该怎么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会财会》2014,(10):46-47
随着互联网宝宝、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持续下滑,年化收益率持续保持在6%以上的票据理财产品引起更多投资者的关注。不过,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票据理财需要警惕三大风险。当前,票据理财市场越来越火爆。自2013年淘宝在其招财宝平台推出票据理财产品后,新浪、苏宁、京东等互联网平台也相继推出票据理财,很多投资者开始把目光投向高收益的票据理财,票据理财打出的最令人感到有保障的条件是银行承兑兑付,加上其购买门槛低、收益率高等优势,票据理财已成为新型理财神器。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的统计数据,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由于国家对信贷管制更趋收紧,银行理财产品销量增长迅速.二是短期和中期的理财产品销售占了很大的比重,期限在三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销量占到60%,三个月到六个月的理财产品销量也有所上升,六个月至一年期的理财产品销量有下降趋势.三是国有商业银行在理财市场拓展提速明显,股份制银行同样发展迅速.四是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主要与利率期限结构相关,并且理财产品以组合类投资产品为主导.  相似文献   

14.
金融工作会议后,理财市场的气氛也跟着变了样.7月中旬,知情人士透露,银监会要求部分银行降低理财产品收益率,以降低风险.该要求主要针对表内理财,且以保本理财为主. 这句话如何理解?答案很简单,这意味着,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既想获得高收益还要保本已经不再可能. 收益与风险同在.之前,银行是为了与同行、货币基金和互联网金融抢存款,被迫提高收益率,现在,国家"明旨"下来了,要控制风险,于是收益率只能一起降.保监会也喊话,要坚持"保险业姓保",要控制风险,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因此,理财型保险的收益率自然也会跟着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投资管理》2009,(3):32-32
一.不要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过高。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只是一个估计值,不是最终收益率。银行产品推销员的口头宣传不代表合同内容,合同才是对理财产品最规范的约定。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需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不要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过高,切莫陷入“预期收益”误区。  相似文献   

16.
正事件背景2014年9月份以来,在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徘徊在4%-5%时,"宝宝"类产品吸引力下降之后,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开辟互联网金融新战场,包括票据、实物回购、约定收益类基金等理财产品接连被推出。近日,招商银行与京东金融合作推出了期限为32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8%的银行理财产品,起购门槛是5万元,而单笔购买金额最高为50万元。此款理财产品名为招商银行人民币岁月流金546号理财计划,该款产品为保本型产品,产品风险等级属于监管类型中最低一级。这是互联网巨头首次开卖银行理财产品,继基金、保  相似文献   

17.
赵静  王帆 《新金融》2012,(11):60-63
我国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呈现出发行品种多和发行规模大、投资期限趋向短期化、产品集中程度高、整体收益率呈上升趋势等特点。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中存在三方面的困难: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难以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理财目标,缺乏高素质理财产品经营管理人员。为促进银行理财产品健康发展,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努力,即内部转变思想,深入扩展中低收入客户群体;结合理财产品发展现状及其问题,逐步完善理财产品的相关立法工作;内外结合培养引进高素质理财人才,提升理财能力。  相似文献   

18.
面对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的下跌,创新型产品让我们有了更多的理财选择和更开阔的理财思路。银行理财产品失守5%收益线让许多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资产配置。而与此同时,证监会一系列新政的出台则开始为券商理财产品"松绑",而公募基金也开始从低迷的"喝水行情"中奋力崛起。今年以来,由券商和基金推出的创新产品可谓层出不穷。面对花色繁多的产品,如何挑出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相似文献   

19.
对大多数人来说,把手中外币交给银行打理是个不错的选择。近几年,各银行纷纷推出多种名目的外币理财产品,收益率有固定的,也有在一定范围区间浮动的。无论采取那种方式,理财合同书上所标明的收益率普遍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或至少相等。于是手持外币的个人在不做其他外币投资的情况下,选择了购买收益相对可观的外币理财产品,这为银行外币理财产品销售提供了市场,为此,银行也不失时机地大量推出其产品。据不完全统计,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吸收存款能力和发行理财产品的关系及其经济后果。本文发现商业银行吸收存款能力越弱,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越多,理财产品收益率越高。具体来说,非四大国有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越多,理财产品收益率越高;银行的网点数量越少,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越多,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越高;银行所在地区贷存比越高,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越多,理财产品收益率越高;银行所在地区的金融机构密度越大,通过理财募集资金越多,理财产品收益率越高。进一步研究发现,非保本理财产品加大了银行经营业绩波动,从而增大了银行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