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9 毫秒
1.
中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的基本体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自然灾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非常深刻。本文分时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系统介绍了目前我国正在运行的灾害应急救助系统,以及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出现的重大转变,最后提出应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并具体指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应包括的七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国外巨灾保险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完善国家减灾救助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中国多层次的巨灾保险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国家提供政策支持;巨灾保险实行低保额制度;巨灾保险应带有部分强制性;巨灾保险的经营应有多元化的风险分散途径;巨灾保险必须有法律的依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3.
宪法要求国家在公民因突发事件的打击而陷入困顿时承担主要救助义务,以维持其相当水准的生活。我国目前以自然灾害赈济为中心的公共危机救助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危机的发生和灾民的多元化需求,我国公共危机下的社会救助制度亟待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的发展充斥着对自然灾害的被动接受与主动回应,灾害救助机制的形成与完善正是社会成员应对灾害的有力佐证.当前自然灾害体现出的新特征对灾害救助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组织在灾害救助中的独特优势成为新时期我国政府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必然选择.要推动社会组织高效参与灾害救助,政府需要坚持协同治理理念,为社会组织提供良好的政治生...  相似文献   

5.
郭静 《经贸实践》2016,(6):38-40
本文从分析我国农村低保资金收支现状出发,提出财政投入不足,资金筹集渠道单一,受保对象难确定,保障标准低等是我国农村低保资金在收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农村低保制度应由制度化救助转向法制化救助并提高救助水平,施行动态调整的救助金发放模式等以提高农村贫困人群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巨灾频发的国家,几乎每年都发生多次重特大自然灾害。如今年,南方水灾还没有平静,甘肃舟曲的特大泥石流又接踵而至,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灾害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伤痛,也促使我们进行反思。新的灾情下,传统的灾害救助制度越来越凸显出它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国外社会救助的经验和中国社会救助的未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社会团结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切入点.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运行模式和制度安排.本文在研究欧洲部分国家社会救助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探究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中国社会救助的原则、理念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思考,提出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模式应当具有公平性、效率性、流动性和发展性等功能特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立足新农村建设这一背景,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状况的分析发现,虽然国家的财政投入明显增长,但仍存在投入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不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是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应提升财政投入主体重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规模都在增大,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而农业作为与自然联系最紧密的产业,所受影响无疑是最大的。针对中国1990—200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然灾害确实是影响粮食产量的负面因素。中国目前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体制机制的完善以及国家财政支持、发展农业保险等,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社会各界对自然灾害的意识还是很薄弱,大量的财政救济支出会给财政带来压力,农业保险不完善,不能发挥主要作用等。提高中国农业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应从加强防护措施、提高灾害反应效率和筹建自然灾害风险基金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农业自然灾害与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自然灾害总是与贫困相伴随,且呈正相关关系。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破坏作用日益加重,从而导致一部分农村人口处在贫困线上,或使一部分已经脱贫的人们重新返贫,使得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更加艰巨。本文从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现状及特征分析入手,阐述了农业自然灾害的危害性,提出了减灾与扶贫相结合;国家财政投入和农业保险相结合;“教育扶贫”和“移民扶贫”相结合;脱贫与巩固温饱相结合的现阶段农村扶贫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促进南海救助事业科学发展南海救助局于2003年完成体制改革之后,面临着在新时期如何发展自身,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救助工作整体由经营型向公益型转变后,如何使用好有限的财政投入资源,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适应海上交通事业快速发展、海上救助任务不断增加的新形势;满足交通部领导提出的“三精两关键”(即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新要求。为了充分履行人命救助、维护海上安全的使命,也为了达到上述新要求,促进南海海域和谐局面,南海救助局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一)切实贯彻以…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财富迅速增长,重大自然灾害对于社会及经济的破坏力越来越大,仅凭政府财政救助难以解决巨灾造成的巨灾损失。借鉴巨灾补偿的国际模式,根据中国巨灾补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中国巨灾补偿机制的构建,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混合型巨灾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3.
构建湖南新型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是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农村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任务繁重,制度文化建设滞后。法制、资源、财政投入等因素都会对构建湖南新型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所以,应该通过加大依法行政力度和政策指导力度,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资源整合力度,以及加大人才引进与培训力度等措施来构建湖南新型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国在住房救助方面存在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救助资金不足、救助方式单一等问题,不能完全解决好低收入家庭在拆迁后面临着购房难、住房难等问题,生活得不到妥善安排,使得征地拆迁成为中国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环节,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探讨这一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实现和谐拆迁,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推进中国城市化发展;对于落实中央改善民生、关爱困难群众、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必须从完善住房供给体系,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又快又好地完成中央制定的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丰富住房救助方式等方面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实现统筹城乡全面发展、耩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救助、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但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层次低、管理分散、资金筹措不足、与城市社会保障差距大等问题。文章分析了导致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後的原因,提出明确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定位、实施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一、无锡市惠山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1年至今,惠山区不断构建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以教育救助、就业救助、医疗救助、特困供养、自然灾害(公共事件)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和支出型救助的专业救助为主体,慈善帮扶救助和群众性互助互济行为为补充,吸收商业保障参与预防保障的新型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草原、荒漠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受特定的地理和气象因素影响,自然灾害的多样性和频发性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民族聚居地区,因灾致贫或因灾返贫的家庭则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本篇文章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来分析北方民族地区自然灾害的特点、北方民族地区自然灾害救助的困境,进而提出了完善北方民族地区自然灾害救助事业的措施,促进灾区生产生活的恢复,从而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友梅 《经济研究导刊》2014,(9):105-106,268
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的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受经济水平的限制,在公共卫生领域也存在着显著的不均衡。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更显不足,其公共卫生支出状况更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增加对于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等以解决西部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支出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儿童恶性事件的频繁爆发,国家不断加大对孤儿的救助力度,对孤儿的养育、教育、医疗、康复和成年后的就业、住房也做了制度安排,但孤儿的安置渠道不完善、救助体系不科学使得超过三成孤儿仍然没有得到经常性的制度救助。而想要改善中国的孤儿救助体系,让所有孤儿都能在基本生活、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有所保障,必须优化孤儿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缩小地区及城乡差距、加强心理建设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教育财政投入法律救济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受案范围太窄;二是法律法规规定滞后;三是司法制度不健全;四是程序不规范,职权的划分不明确;五是公正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针对以上问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扩大教育财政投入法律救济的范围;二是建立健全教育财政投入司法制度;三是强化教育财政投入法律救济的程序;四是强化教育财政投入法律救济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