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宿琦 《中国改革》2003,(7):12-13
自贡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几年来以建高新技术企业为名,大量占用农民的土地获取巨额商业利益,致使几百户农民无家可归,从而导致自贡市近千名农民从自贡市到四川省直至状告建设部,几年来农民为打官司告状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为此,本刊记与中国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记对自贡市农民状告市政府,省政府及建设部的背景进行了采访调查。  相似文献   

2.
在农村发生的许多矛盾常因土地纠纷而起,村民之间因土地矛盾而结仇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未出台之前,有些农民因外出打工或因种地收益太低,主动放弃自己所承包的土地,在没有任何手续的情况下,私自交由别人耕种,甚至多年撂荒不种。  相似文献   

3.
1减免农业税后,农村土地经营方面发生的变化 1.1农民对土地的态度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由于农民经营土地负担过重,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业效益低下,农民从土地上得到的收益廖廖无几,甚至出现负效益。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把种地看作是“副业”,不愿为土地注入更多的劳力和资金,土地利用率不高,有些土地甚至被撂荒。近年来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后,有些外出打工的农民返乡要地,有些原来不愿经营土地的也要地,有些长期被撂荒的土地也被重新“捡”了回来。据调查了解,2004年湟源县返乡务农的农民有88户,全县恢复撂荒耕地27.6公顷。原来种地的农民也加大了对土地的投入,重视选用优良品种和科学种田。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通过落实土地延包政策,广大农民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受益权,提高了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产经营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一是分散零星的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化种植,农业生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二是仅限于人人平均分包土地的格局,造成一些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对土地粗放经营,而另一部分种地能手要扩大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方面看,笔者不同意土地换社保,是因为社保不是商业保险,在某种程度上,社保具有公共服务的性质,所以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社保都是政府统筹与个人缴费相结合,而且大头皆由政府出。如此,若让农民用土地换社保,这明显与社保的公共服务性质相抵触。并非是农民不该缴费,该个人出的部分当然要出。但是,个人缴费不至于要用土地换。一般来说,进城务工比种地收入更高,若留守农民交得起社保,进城农民工不会交不起,为个人缴费用不着放弃土地。  相似文献   

6.
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宁像全国一样,农民种地的负担不断加重,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承包土地的积极性。进入2004年,形势突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施使农民心中有了法律依靠;二是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使农民获得赖以支撑的政策力量;三是税费改革使农民看出种地还有希望;四是减税政策和粮补政策使农民直接获得带有刺激性的物质利益。  相似文献   

7.
在广两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中北村,马彰然是一个远近有名的“百万富翁”,但现在却被人戏称为“大地主”。他放弃经商,“改行”种地,将1000亩荒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靠种植香蕉、西瓜、菠萝等,一年纯利润过百万。十几岁时,马彰然很“讨厌种地”,并自找出路开始经商;20年后,马彰然爱上了土地,他几乎天天泡在地里与泥块打交道,土地成了他的“金饭碗”。  相似文献   

8.
目前,城乡统筹的核心还是在土地问题上、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是农民的生存保障,更重要的,土地是农民祖祖辈辈积攒下来的一种财产:农民与土地是唇齿相依,只有土地定权,农民才能够定心;只有地政稳定,社会才能够安定。农村的改革最重要的一个成果就是不断强化农民的土地权利,如果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硬与农民放弃土地权利挂钩,可能会对农民的长远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在土地越来越紧张的今天,农民朋友要想在很少的土地上赚钱致富.就必须走科学种地的路子.充分利用空间差和时间筹进行高效种植.才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江苏省滨海市三中港郊区就有不少头脑灵活的农民,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的需要,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经之路。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就必须首先解决好农民的思想问题,了解农民对这一工作的认识程度。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农民对流转土地,主要有几方面的担心:一怕收入降低。在吉林省四平市,由于农民自己种地效益较好,对于流转土地积极性不太高。一是收成好。四平市自然条件好,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生产,虽然农田基本设施缺乏,但基本也能达到十年九收,即便个别年景减产,幅度也不大,产量基本稳定。二是农户拥有的耕地较多,全市户均承包耕地在1.5公顷左右。年产玉米3万—4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关于土地制度的讨论中,弥漫着一种浪漫主义想象,以为只要换了一种土地制度,农民就可以成为地主,可以富裕起来。这种观点认为,分田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分田到户后,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土地所有权,无法富裕起来。全国95%的农地都要用作种植,用作种植的农地,关键是使用权。当前的中国农村,国家不仅不再向农民收取税费,而且给予农民种植补贴。农民种地有自主权,可以种粮食,也可以种经济作物,并从市场上获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家为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推动农业生产出现了持续增产的良好形势.但是,随着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刺激,农民对土地的关注程度逐步升温,一些外出打工或以前放弃承包地的农民,现又要回来种地,导致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案件日益增多,并成为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m-Logit模型检验了农民个体特征因素对其土地调整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干部利益假说在土地调整过程中并不存在;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存保障,年龄的增长、个人收入的增加及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多并没有使农民放弃其对土地的占有;基于土地的保障功能和"恋土情结",人均土地较少的农民倾向于通过土地调整来获得土地;农民及其家庭成员在享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后,其土地调整倾向会显著降低。因此,要解决政府稳定土地承包权政策与农民偏好土地调整之间的不协调问题,一方面要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另一方面要建设和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农村财务会计》2005,(9):10-11
我国有9亿农民,土地被称为农民的“命根子”。近年来,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的纠纷案件日益增多。如何更好地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7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05年9月1日起施行。人民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  相似文献   

15.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现在,农民上访的热点问题中,土地问题是第一位的。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民上访以及农民闹事多数不是因为农民群众错了,而是因为像《土地承包法》这样的政策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对土地资源不断扩大的需求,以及农民种地告别"皇粮国税",加上其它各种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土地增值,无锡农村各方主体的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引发了一些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的矛盾纠纷,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高度重视,在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和土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土地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宁像全国一样,农民种地的负担不断加重,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承包土地的积极性.改革后农村普遍实行了土地家庭承包的基本经营制度.本文针对辽宁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基本情况以及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特点,提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以期能更好的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  相似文献   

18.
土地对上海的农民有多重效用 ,基本生活保障效用是目前土地对上海农民的最主要效用 ,占到总效用的 34.2 5 % ,排在第一位。从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险过渡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为了实现顺利过渡 ,要为农民提供以下条件 :有份经济收入比较稳定的工作、有房子住、享受与城镇人口一样的社会保障、集体或国家对农民放弃土地给予经济补偿、户口转为非农户口。对上海而言 ,在做好目前已经开展的城镇社会保障的推广、城乡房屋置换等工作的同时 ,对农民放弃土地进城的合理补偿必须进一步抓紧落实。  相似文献   

19.
《南方农村》2011,27(2):1-1
在中国经济时报社主办的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认为,“城乡统筹、三农问题目前的核心还是在土地上,焦点、难点、重点、分歧点都在土地问题上。农民与土地是唇齿相依,只有土地定权,农民才能够定心。只有让每个农民拿到一个像结婚证一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权利证书,农民心理才踏实。只有地政稳定,社会才能安定。”他说,“在中国,任何一个政策,如果违背农民的意愿,肯定要失败,各个地方搞户籍制度改革,如果就盯在农民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上,肯定走不逦,农民也不会答应。农村改革最重要的一个成果就是不断强化农民的土地权利,如果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硬与农民放弃土地权利挂钩,可能会对农民的长远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害。”他指出,“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进一步明确土地政策的方向,防止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现象蔓延。我们在土地问题上不能再犯错误,不能够再折腾农民了。”  相似文献   

20.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劳动对象和经营基础,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是农民权益保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基本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其赖以存在的制度环境和服务目标已经转变,不适应性和滞后性日益彰显,引发了大量的农民上访、对抗事件。鉴于土地征用制度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都将是一个涉及面甚广的公共问题,本文在制度层面对现行土地征用体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分类和归纳,提出新的土地征用制度,以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