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断裂构造的活动性与地震的发展趋(?)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张家口地区的地震分布,必须深入细致地分析通过市区内的断裂构造特征。万全—刁鄂,武家沟—万全断裂是张家口地区的主要活动性断裂,形成时间早、切害深,近期活动性强烈,展布方向分别为近东西向和北西向,与北东向断裂交叉形成棋盘恪式构造,是该区断裂构造的基本格局。这一基本格局控制着区内岩浆活动,山川地貌,水系发育及地震分市等等地质活动。据调查,近年来张宣地区地震的频频发生均与棋盘格式构造有关。本文通过野外调查,结合断裂带上的应力分市情况,构造背景,地球物理特征及历史上地震的活动情况,总了该区断裂构造的活动性和地震活动特点,进行了地震趋势分析,预测在两条断裂的交汇处,万全附近,今后仍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龙门山适处于分划我国东部北东向构造和西部北西向构造的我国中部的四川盆地西北侧,故对其北东向构造表现的复杂力学性质和截然相反的扭动方向不容漠视,若将其东西两侧,尤其我国东部和西部有关构造体系所发生的与自身应力场特征相矛盾的现象和分布范围的扩展等事实予以综合分析,便不难发现,这一系列不同地域、不同构造体系的结构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石湖金矿区控矿构造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总结出背斜褶皱叠加成矿断裂的多次活动和石英闪长玢岩脉外接触带与断裂带复合控制部位是矿化富集的有利地段。构造地球化学方法是进行深部找矿预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燕山运动中晚期,华北东部地区进入了以伸展构造为主的地幔热柱演化阶段,小秦岭矿集区形成了典型的幔枝构造体系。深源含矿流体通过地幔热柱—地幔亚柱—幔枝构造,迁移到幔枝构造有利构造部位集聚成矿。北矿带是小秦岭幔枝构造主要成矿区之一,进入燕山运动晚期,幔枝构造中断裂活动相当强烈,同时沿断裂形成了一系列大型—超大型金矿床,以及多金属矿床。在众多成矿控矿因素中,区域性断裂构造应是重要的主导性因素,它们不仅是成矿流体的运移通道,而且往往成为重要的成矿储矿有利空间。特别是近年来深部地质勘查发现,地表沿区域性主干断裂展布的若干个大中型金矿,在一定深度上其成矿蚀变构造带却是串连在一起的,整个沿断裂展布的若干个大—中型金矿统称为某某某超大型金矿。每个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着一个超大型金矿带。其形成超大型金矿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强烈的岩浆—变质杂岩上涌(隆)→上部盖层向外拆离滑脱→幔枝构造逐渐形成→断裂构造体系由压扭性转变为张扭性→含矿流体沿断裂贯入→成矿物质冷却结晶→形成超大型金矿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广西龙围矿区铅锌矿位于广西上林县明亮镇西北方向,区内探明铅锌矿资源储量目前已达到中型规模,区内含矿地层为泥盆系下统郁江莲花山组,大明山复背斜及F 1断裂为主要控矿构造,共圈定2个铅锌矿体。区内地层岩性为铅锌矿体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燕山期花岗岩为铅锌矿体成矿母岩,提供了重要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热液活动;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及次级裂隙发育,为铅锌矿体导岩、导矿及容矿构造,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赋矿空间。区内赋矿地层单一、断裂构造控矿、成矿物质来源广泛、成矿作用复杂,矿床属中温热液断裂充填型脉状矿床,主要控矿因素为构造、岩浆岩及地层围岩,成矿阶段分为沉积阶段和含矿热液叠加改造阶段,矿床成因为中温热液断裂充填型脉状矿床。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三峡库首区的工程地质环境演化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尤其是对某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论证并据自己的工作得到一些新的结果。作者首先论证了库首区的地壳表层结构,强调仙女山、九湾溪、天阳坪三断裂构成的K字型断裂系的重要意义,并据断裂构造岩的成分结构及力学性质分析了仙女山断裂的多期活动及孕震物理。其次从白垩—老第三系的分布、温泉的排列、地形变的协调性、地应力的一致性论证了仙女山断裂活动自新构造期以来即已南北一体化,其北延过江的形式是反经验的,即以挤压应力拗折带的形式过江,而在地表无确定的断裂带存在。第三,由赤平投影解,水系优势方位统计等反演研究及现代地应力测量结果,证明库首区自燕山运动以来基本上以NW向应力场为主,属于NNW向构造体系。第四,由阶地、第四纪堆积物及物理地质作用的研究,发现新滩地带不存在阶地“超覆”,瑶子“砾岩”并无明显的构造变形迹象。库首区自新构造期始至今稳定抬升,升率约为0.1 mm/gt。在此背景下,发育了秭归—渔洋关孕震断裂带及黔江—兴山孕震断裂带的一部分。这两个带控制的地区、地壳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活跃。特别是新滩地带近2000年的重力崩滑(外动力)与区域地震(内动力)在时空上具有明显的相谐性。此外,文中还结合三峡的新构造研究提出了新构造期次划分方案,它对于工程地质环境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研究地质构造入手,对张家口坝下地区的活动性断裂进行了初步分析,选择研究区内大的活动性断裂作为受力边界,选取与地震关系密切及控制区内地质构造的断层为计算的构造模式。按有限元法将研究区划分成368个单元,每个单元内应力均被看作均匀分布,根据断裂活动情况选取不同的力学参数,进而参照沙城地震台震源机制解,确证作用在边界上的主压立力方向为北东75°。根据弹塑性力学原理,先按历史上一个地震系列,用线性有限元法对该区现今应力场进行模拟计算,直至取得与实测数据拟合较好的模式为止,然后再进行下一个地震系列的模拟计算,依此类推,使模拟计算结果与区内活动性断裂的特性及地震活动特点基本相符。最后在分析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对张家口坝下地区主要活动性断裂及断陷盆地应力分布特征以及近期地震危险性趋势作出估计。  相似文献   

8.
环太平洋造山带若干地区地质、地理现象的对比表明,现代岛弧或大陆边缘可以区分为活动性的弧形构造地区和活动性较小的断块构造地区。虽然台湾具有几乎所有各类岛弧特征,但同其他一些大洋岛弧比较,这些特征反映居台湾岛之下的地壳具有较低的活动性。深源地震的缺乏,火山活动的停息,仅有弱至中等的负布格异常,以及边缘海渊的不良发育,都表明台湾已经进入了断块构造阶段。地面地质情况显示,断块运动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台湾末期造山运动的构造格架。台湾构造运动属日耳曼型断裂构造,它们已使台湾褶皱带增加了若干新的主要构造断裂,从而明显地确立了原来地槽的各平行山脉和边缘槽地(Side—troughs)。沿着这些造山期后的错断,垂直运动和(或)平移运动不仅过去曾经发生,并且至少在局部地区至今仍然在进行着。沿着或横穿这些交替出现的上升的与下降的纵向断块的海岸线,分别表现为上升岸和下降岸。平移断层作用最显著的结果是海成阶地发生横向弯曲以及东海岸及外岸的某些其它地貌特征。造山期后断块活动已经使得台湾各构造带,在经过重塑的构造格架中鲜明地确定下来,而末期造山运动刚结束时的情况远非如此。  相似文献   

9.
对华北地台东部北段中生代以来,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平演化构造特征有各种不同的认识。作者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根据区内不同阶段的地质构造演化特征、深部地质资料、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发育和分布特征、以及岩浆侵入活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热隆对区内地质构造,特别是对盖层构造均演化和特征起着控制作用。洋中脊是大洋地壳中的高热能区,沿洋中脊形成热隆带,驱动洋壳向陆壳下面俯冲,与陆壳下部物质混合重熔成中酸性岩浆,构成高热能的活动核。这些岩浆又侵入到盖层中,同时,岩浆及围岩中的气体聚集在侵入体的顶部。因此,热隆是由侵入到盖层中的流动熔融体(岩浆)和气体构成。根据热隆构造不同部位的差异,作者提出了热隆构造的概念、模式,并将其划分为四个构造层次:1)隆核构造层;2)近隆构造层,3)中间构造层;4)外隆构造层。同时,总结了外隆构造层的各种断裂构造形式:1)滑落式断裂构造;①单式滑落断裂构造;②滑落式推覆构造;③复式滑落构造;2)逆冲式构造:①逆冲式断裂构造;②逆冲式推覆构造;③褶皱—逆冲推覆构造:3)滑落—逆冲式构造。作者还讨论了区内近东西向的伸展作用、北东向隆起带与断陷带内的构造差异和北东向较大规模推覆构造以及地堑构造与北东向热隆带的关系。作者认为,热隆对区内盖层构造、对某些内生矿田和外生矿田以及对古老片麻岩穹窿的成生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研究大连区域构造活动性入手,着重对金州断裂的活动标志、深部莫氏面的起伏状态、地壳形变速率、现今构造应力场及应力集中区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近百年来区内发生地震次数、震级统计,金州断裂是一个强度较高的发震构造,地震烈度可达8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瑶沟地区断裂构造的研究,定量地分析了成矿期构造应力场方向,结合区域上金矿床资料,确认该地区石英脉型金矿、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以及萤石矿脉的形成及分布,是断裂构造多期活动的基础上,岩浆期后成矿热液分带性的结果。并建立了该地区金矿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盆地多个构造带发育有底辟构造,对油气成藏有重要影响。由于盆地新生代演化有多种构造作用叠加改造,导致底辟构造的变形特征和控制机理较为复杂。针对渤海湾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发育的底辟构造的几何学变形特征运用构造解析与地震地质剖面精细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构造样式总结,并结合地震地质资料了解在区域和局部应力场的作用下底辟构造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湾盆地发育盐底辟和泥底辟两种类型底辟构造。盐底辟主要分布在东濮凹陷、东营凹陷与莱州湾凹陷,表现为盐拱张背斜、盐滚、盐—泥拱张构造、刺穿型盐鼻状构造与整合盐枕构造等;泥底辟主要集中在辽东湾坳陷,主要表现为刺穿型拱张构造样式。(2)已发现的底辟构造均主要分布在断裂附近,表明基底断裂活动是伸展盆内底辟构造的重要控制因素。另外断裂拉张活动造成的上覆层差异压实、断裂走滑压扭活动产生的局部挤压等也是盆地内底辟构造发育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鉴定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入手,阐述了北京十三陵地区地质构造的组合和基本特征,分析了本区构造应力场的转化,探讨了燕山运动以来地应力场演化的程式。  相似文献   

14.
推覆构造的概念一开始便与造山作用联系在一起。经过一个世纪的研究,认识到推覆构造的本质是在地壳挤压的条件下,造成岩石物质的水平运动而使地壳表面积相对缩小的一种构造形态。中国东部和美国西部在晚侏罗世同时形成了具有相似性的推覆构造。以后的构造发展、演化也具有相似性,如此次构造运动之后引起了大规模的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的侵入活动,在新生代形成一系列构造盆地,在以后的发展中发育了高角度正断层及伸展构造。这些盆地又都是陆相含油盆地。中国东部和美国西部在中新生代的构造发展上之所以如此相似是因为它们同处于全球走滑带同纬度的对称位置上。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变更引起地球质量向两极及赤道的移动,这种移动是沿着全球走滑带发生的,同时造成巨型断裂的走滑作用。其结果造成了中国东部及美国西部构造应力场的左右旋扭及缩、伸构造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皖南东至—陉县一带分布的若干微细浸染型金矿,其含矿层位为震旦系与下古生界。矿体受层间破碎带和挤压性构造断裂控制。通过本区地层含金性研究和控制因素分析,探讨了本区内可能存在的矿源层及分布状况,并提出了江南古断裂对金矿的控制作用和不同类型构选的控金作用。  相似文献   

16.
NW向、NE向两组断裂形成的格子型构造总格局,严格控制了冀北地区金矿、铅锌银矿的空间展布规律,控制了该区地球化学场和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NW向、NE向断裂构造,是本区主要成矿控矿断裂构造,特别是NW向断裂构造,它横贯全区,控制着整个铅锌银矿、金矿的地质成矿规律,成为该区的一大特点,也是解决该区预测找矿问题的焦点。NW向、NE向断裂构造交汇处,多为金矿、铅锌银矿矿化密集区。本文从地质、物探、化探等不同的角度对该区断裂构造成矿控矿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了下一步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7.
福庆寺剪切带中宏观发育S-C面状构造,不对称的透镜状构造(或眼球),由变形变质分异而形成的无根石英脉的不对称状“布丁”等明显可辨的剪切指向标志;显微的糜棱面理(Sm)及剪切条带(Shear bands)、云母的掀斜现象、黄铁矿晶体的压力影、显微破裂等是剪切指向标志在显微域中的表现;糜棱岩中石英光轴组构的不对称性也提供了揭示剪切带运动特点的佐证。刘剪切带线状构造的分类统计,获得该剪切带在韧性变形阶段,a线理(矿物拉伸线理、原生气孔杏仁的拉伸方向)以中—高角度向NE侧状,反映了此阶段剪切带发生了逆冲—左行斜冲剪切运动,在脆性变形阶段,擦痕线理以高角度向SW侧状,则指示了该剪切带在后期活动阶段的高角度右行斜冲剪切运动性质。  相似文献   

18.
位于扬子地台北缘的武当推覆体是南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漫长的构造演化历程。该区的层固性结构和加里东—晋宁期的伸展滑脱作用造成了武当群构造堆垛岩系的形成,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在印支运动期间的会聚、碰撞造山作用使武当巨型推覆体逐渐形成,至喜山运动时期完全定位。本文分析了这些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变形效应及构造变形的复合关系,揭示了本区变形环境由低温高压或高应变速率环境向中温低压及低温低压过渡的特征,阐述了武当推覆体的形成、武当群岩系的变形效应与动力作用方式、变形岩石的边界条件、变形岩石的结构构造以及力学性质的关系,把武当群的形成、武当推覆体的演化分为三期五个阶段,其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为沿大陆边坡的重力滑动和陆-陆碰撞的挤压作用,其应力作用方式为由上述动力所产生的近南北向伸展和近南北向挤压两大地应力场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开展高校学生班级课外活动是班级建设的基本手段,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按照组织者的意愿、对参与者的要求、活动的性质和活动的内容等不同标准可以将班级活动分成不同的类别,其策划过程可分为活动构思和活动论证两个阶段,而组织过程则可分为前期准备、现场及控制和后期工作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应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与综合的相似性基本原理,引入物理学中的力学和热力学中许多基本概念与理论用于管理科学.应用熵理论的基本原理,给出了管理熵理论的基本概念、定义、基本原理;定义了熵函数和构造了数学模型,不同性质熵的量化方法和应用范围;给出了用熵评价管理复杂性的基本方法;提出与初步建立了广义和狭义管理熵理论的理论体系,充实了管理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