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入世,在广大消费费欢呼雀跃的同时,我们却看到许多企业阴沉的面孔和惊慌失措的神情。“我们又面临着大规模的‘侵略’”,这是许多企业共同的心声,不同的是这次没有鸦片战争中英军的坚船利炮,没有抗日战争中日本的军刀步枪,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同样惨烈。我们不去评论国内企业各种态度的对与错,是与非,因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远比评论问题本身更重要。  相似文献   

2.
《销售与管理》2005,(2):72-74
在中国,我们很容易看到很多可笑而可惜的情景:用一个品牌,今天做家电,明天做房地产,后天又去做物流;同样用一个品牌,今天做中档的,明天做低档的,后天又做高档的等等。做的时候,大家都心潮澎湃,豪言壮语。做完了才发现,只有一两个成功之外,其它都是小儿麻痹,侏儒一生。在多元化方面所谓成功的企业,一般都会犯这种毛病,不少企业,甚至一些优秀的企业都陷入品牌延伸的陷阱中,浪费资源,消耗时间,甚至影响企业前程。  相似文献   

3.
《广告大观》2014,(5):69-72
随着“疯狂综艺季”的到来,广告投放的理念和要求也随之改变。企业做好品牌营销,拼得不只是实力和预算,更要拼专业眼光、资源整合能力和如何借势策划营销事件作为放大器的能力。除了品牌名称高频次地出现在节目中之外,寻求品牌和节目的契合点,做好整合传播创新,成了企业广告主和电视传播平台最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朱玉童 《广告导报》2006,(5):101-101
我去很多企业做咨询时,听到大多数企业老总埋怨:中国企业做品牌太难!这似乎成了中国企业家异口同声发出的求救信号。回顾中国二十五年来的市场营销史,能留在市场上的是以销售主义为导向的营销行为,以上销量为主导的营销理念,以冲量为主的营销促进,这使得中国企业的品牌根基极为虚弱,企业缺乏打造品牌的雄心!长不大、活不久的企业比比皆是,而市场上关于品牌建设的声音则十分微弱!在为这些企业“治病”的同时,我们总结出中国多数企业品牌发展的误区,大概有以下6种。  相似文献   

5.
许共城 《商界》2011,(1):28-33
仅从管理的角度去看,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延续时间最久,而又最能够持续改进的制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参展商大量的增加,企业都想利用展会这一平台,快速实现自己企业的营销目的。 但是面对参展可能带来的诱人成果,又使得许多企业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去吧,投入的是纯利润的资金成本,却不一定有所收获:不去吧,又担心失去商机。今天的展会俨然已经变成了“鸡肋展会”。  相似文献   

7.
三家啤酒赞助商,也算是创了本次奥运之最,真是给北京奥运增添了不少色彩,特别是各大体验中心。为国内外消费者提供了不少畅饮的机会。啤酒业发展到现在,竞争手段、竞争层次也更加丰富了。以前的抢占区域市场的“圈地运动”完成后,各品牌们也从拼价格,拼规模,转向了现在的侧重与消费者紧密联系了。其核心就是确定主流消费人群,确定新的品牌主张,然后再根据啤酒这一产品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赵一鹤 《广告导报》2006,(12):90-90
中国人对于时髦词追捧的热情向来就很疯狂,最近笔者遇到了很多食品、服装、通信、IT以及网站类的客户无一不对“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笔者遇到过无数次同样的情况,在企业客户还没有明确自己需求的时候,先把要求树立了起来:你看人家动感地带“我的地盘,听我的”,看人家蒙牛酸酸乳“酸酸甜甜就是我”,看人家麦当劳“我就喜欢”,看全球通“我能”,看人家可口可乐“要起由自己”,我就要他们那种的“我”,一定要“我”,也不管它的消费群体是年轻的、年老的、成功的、奋斗的、小资的、平民的、有实力的、没实力的,反正只要强调我,好像品牌传播已经成功了一半。  相似文献   

9.
谢付亮 《广告大观》2006,(11S):60-62
我们已经“习惯了”巨型企业做品牌的大手笔,出手阔绰,一掷千金; 我们已经“习惯了”跨国公司的豪言壮语,诸如,为了塑造品牌,宁可亏损十年; 我们已经“习惯了”跟复制型品牌咨询公司的模仿策略,没有大创新,只能花大钱,在资金上攀比,寻求差异; 我们已经“习惯了”常规品牌运作策略,而常规策略一般都需要强大的资金垫底。例如,很多企业认为做品牌就要去大打广告,而广告只是企业塑造品牌可以选择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必经之路。 所以,看到这个标题,很多人会大吃一惊,难道“一分钱”也能做品牌?能,且看我们的成功案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吴迪 《糖烟酒周刊》2007,(22):30-32
对于中国葡萄酒企业来说,国际化仿佛是一个粉红色的梦,美丽中甚至带着一点妖艳!当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去触摸它的时候,却又有一种无力感。国际化的品牌、国际化的产品、国际化的市场,对中国葡萄酒企业来说是一种致命的诱惑! 2006年,张裕发布国际化战略,要挺进世界十强;2006年,长城确定了奥运攻略,要构建国际化的品牌;2006年,王朝进行产地联合,要构建国际化的产品矩阵。 葡酒国际化,终于来了。 国际化是什么?国际化是一条没人走过的路,是一条没人趟过的河,是一座没人进去过的红色城堡! 我们如何与国际接轨?我们要吸收国外什么样的先进理念?我们要怎么做?这些都是一个未知数! 于是,我们想到,试验国际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一个企业发展得好不好,经销商对它有没有盼头,需要去看企业真正的“意见领袖”是谁,老板有没有陷入很深的政治情绪中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在整个中国市场中,这是一个被公认为竞争最充分、最惨烈的行业。这里有众多国人耳熟能详的民族品牌,电有不少令国人爱不释手的外资品牌。深处其中的民族企业多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在中国这个全球聚焦的消费市场中,他们一边要殚心竭虑地与国内的同行们争夺领先地位,另一边又必须拼尽全力抵抗国外巨头们的猛烈攻势。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上看,奥运不但是商家们借力奥运品牌展示自身品牌的最好机会,更可能是一次民族企业振兴的契机。如今一批世界级的日韩企业:索尼、三星、现代等等,都是当年乘借了奥运“东风”的个中翘楚。  相似文献   

14.
吴鹰 《浙商》2012,(2):26-26
从投资来讲,最不值钱的就是钱。PE也好,创业者也好,不要去看短期利益,而要去看这些企业能不能给你提供价值,能不能做一个好的引导。 因为我们这个团队以前都是做企业的,所以我们很愿意跟创业者一起做很多事情,但不是干涉他们具体经营管理的事情。我想强调一点,我们这些PE也好,创业者也好,不要去看短期利益,也不要说谁比你的利润高就跟着谁做,其实从投资来讲,最不值钱的就是钱,因为每个基金都有钱,这是一个共性的东西。实际上更要去看这些企业能不能给你提供价值,能不能做一个好的引导  相似文献   

15.
丁邦清 《广告大观》2006,(10S):139-139
“中国品牌万里行”的研讨会让我深受启发,在与相关主管领导与专家学者的交流中,我了解的信息与我日常和企业研讨的品牌内涵与外延存在着很大差异,我发现可以换一个角度与高度去思考品牌。  相似文献   

16.
张琳 《光彩》2010,(5):54-55
不拼实力拼创意,用创新的模式、创意的产品面对市场,用娱乐化的方式去传播自己"十月妈咪驾到,你们统统站到一边;十月妈咪驾到,你有什么问题;十月妈咪驾到,我先抬高自己;十月妈咪驾到,谁让我强过你!"自信、俏皮的漂亮妈咪,霸道、可爱的准爹地,欢快的歌曲和炫彩夺目的FLASH让沉闷的地铁瞬间生动起来。大家在被这首有些热情、有些搞笑的FLASH逗得乐不可支的同时,忍不住想知道"谁是十月妈咪?"  相似文献   

17.
何晓春 《浙商》2009,(17):111-112
《浙商》:鲁老师,最近不少浙商企业都在谈论、准备或者正在海外“抄底”,海外“抄底”似乎成为一股新的潮流。您对这个现象怎么看?  相似文献   

18.
李德猛 《中国品牌》2012,(12):78-80
企业无品牌,销售不给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存活;品牌要存活,必须有一些理由"没有哪个对手强大到不能挑战。但是挑战之前一定要想明白,拿什么去战胜对手,然后走正确的路"这是马云的一句名言。做企业管理及营销策划近10年,从帮助企业招商到新产品推广,  相似文献   

19.
在产品、营销、品牌、终端、传播高度同质化的情况下,企业的竞争往往转化为拼实力、拼资金、拼人员的恶性竞争,许多的企业陷入了利润不断下滑,消费者不断流失的尴尬境地,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处于行业领导地位的企业如何保持领先地位,继续领先-处于弱势中的企业如何翻身赢得市场的主动权-我们认为:不断创新,释放潜能将成为竞争中决定胜负的极其重要的因素。[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于国清 《中国报业》2014,(15):20-24
一年一度的发行工作是报业经营的重头戏。为提高发行量,各家报社使出浑身解数,各位发行人更是殚精竭力。从“扫楼入户”到活动营销,从同城操戈到抱团取暖,拼价格、拼人脉、拼资源。经过多年的努力,发行队伍不断;l士大,发行手段不断翻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数据奇迹,成就了报纸发行的荣光与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