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世界三网融合发展趋势来看,三网融合大势所趋。为此,本文的目的就是在面对三网融合新形势下就如何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模式提供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三网融合的模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创新融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创新模式:1.创新三网业务融合模式业务融合是三网融合的表现形式。三网融合为业务融合和融合业务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从广义上讲,三网融合业务形态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类:一是广电和电信相互进入对方传统业务市场和传统电信网以及传统广电网自身业务功能的延伸市场。  相似文献   

3.
经过长达十几年的研讨.争论和等待,国务院终于排除万难.正式决策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这一重大决策来之不易.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代表了中央的战略意图和国家的意志.必将促进信息通信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标志着我国三网融合工作正式启动。目前,随着第二批42个地区(城市)加入试点范围,三网融合试点已基本涵盖全国。回顾我国艰难推进三网融合发展的历程,业内普遍认为,三网融合之所以在我国发展缓慢,与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三张网所处的监管模式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三网融合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IP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不同的网络和网络中的不同层面的技术逐步呈现出融合的趋势。网络的融合趋势是多方位的,包括业务的融合,终端的融合,接入的融合,承载的融合、传输的融合以及不同网络之间的融合和不同网络层面的融合等等多种形式。在当前网络的融合中,争论较多的还是不同网络之间的融合和不同网络层面的融合,而这两种融合现在又主要体现为三网融合和电信网络中的传输层和承载层的融合。本主要针对三网融合的趋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做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6.
7.
融合业务引领三网融合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弈缘起三网融合 随着三网融合的持续推进,多年来一直相安无事的电信与广电运营商突然意识到他们有一天会经营同样的事情:客户群体、经营业务、盈利模式乃至基础网络会日益趋同!就两大行业发展历史来看,电信、广电是有明确分工的:广电在传统视频内容领域的监管和分销方面地位强势,而电信业则在提供技术网络以保证用户可以打通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方面独领风骚。现在,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历史分工终将成为历史,而新的环境决定了电信和广电运营商必须认真面对即将到来的历史巨变,电信和广电由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相似文献   

8.
《邮电企业管理》2010,(7):55-55
6月10日,KDDI公司、日本住友集团和Jupiter通信宣布将在电信、有线电视和媒体业务方面结成联盟。  相似文献   

9.
三网融合是个老概念了,从1998年关于三网融合的第一次大讨论开始,7年来,融合的进程磕磕绊绊。最近两三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有了迅猛发展。而作为三网融合的“坚冰”——广电业与电信业的融合,也似乎正随着3G的发展出现新转机。  相似文献   

10.
2010年5月,国务院通过《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并指出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2013年至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时隔一年半,从目前情况看,电信网和互联网已基本实现融合,而广电和电信的融合比起前者则停留在“看上去很美”的阶段,实际进程并不顺利。三网融合真的会就此搁浅?广电和电信有没有突破口?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赛迪顾问数字内容与增值服务咨询事业部总经理顾成建。  相似文献   

11.
磨莉萍  曹亚东 《当代通信》2006,13(15):28-30
随着数字技术、光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等的发展和统一的TCP/IP协议的广泛应用,业界呈现出技术融合、市场融合、业务融合的大趋势。各种原先专门为某一特定业务而设计建设的网络之间的隔阂已经越来越不明显,以业务来分割市场的技术基础正在逐渐消失,网络正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三网融合”正是潮流所趋。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形势的发展,“三网融合”的目的不能简单认为是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个网络的融合,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各种业务需求,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整体水平,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时下,三网融合正处在"试点"当中。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环境下,电信运营商如何开展三网融合业务,其路径又有哪些,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本期发稿之前,终于等到了三网融合试点名单公布的消息。6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包括北京、上海、大连等12座城市。在此之前,历经多次修改的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已经获得通过,广电、电信分业监管格局得以维系,广电获准可以经营增值电信业务、比照增值电信管理的基础电信业务以及互联网接入业务、国内IP电话业务等,电信方面则获得了非时政广电节目生产制作、互联网视听节目信号传输、公网音视频节目服务等。按照之前公布的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三网融合尽管已经喊了那么多年,毕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有很多难以预料的问题出现。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此次进行试点的目的主要是"解惑"。就是要进行试验,把试点中所出现的问题及解决之道及时总结,以利在全国推广。最终试点的结果,需要回答或者说印证下面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三网融合的认识何为三网融合?简单地说,三网融合是实现"五个融合":网络融合、业务融合、消费者融合、政府监管融合与产业融合。三网融合实现后,用户只需接入一根线,就可以同时享受通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服务,生活将更加便捷。  相似文献   

15.
三网融合是政策推动的产物,对现行业务影响最大的就是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关于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这个文件是目前开展三网融合业务的"宪法"。试点方案对出资方式、责任界面划分及内容提供等作了相应规定,因此,合作方的主要权利义务在试点方案中都有规定,留给各方谈判的空间不是很大。根据试点方案,结合电信企业的实际情况,电信企业开展三网融合业务的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邮电企业管理》2007,(6):16-17
香港地区大约有780万电视观众通过电话线而非卫星或有线服务收看CNN、HBO和ESPN,这一数字超过了世界任何地区,且所有的移动运营商都可以提供。香港融合业务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三网融合 技术先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为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三网融合对于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三网融合被写入《十一五规划》、《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国家重大规划中。然而,近年来,我国三网融合工作的进程屡屡受阻。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这标志着三网融合在政策方面已经没有实质性的障碍,然而,从技术的角度看,三网融合是否还存在着障碍?实现三网融合的技术对策如何?在现阶段讨论这个问题就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运营商如何应战三网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三网融合发展现状 国内在推动三网融合的发展模式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个是以电信级IP承载网络为基础,以发展IPTV业务为先导,扩展网络能力,支持视频业务。2009年,中国移动与中国铁通合并、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电信收购联通CDMA网正是为了提高运营能力发展电信3G业务。第二个是基于广电网的三网融合,目标是以发展数字电视为中心,扩展网络的能力,支持双向数据、音频和视频业务,  相似文献   

19.
应用层面产品融合的五个阶段 一般来说,产品融合有两种方式:一是网络层面的融合,如现在的三网融合,属于底层结构的融合,需要制订一定的标准,还需要设备供应商相应产品的成熟,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二是应用层面的融合,即利用现有技术,在应用层面进行业务融合,这种融合不涉及底层网络,  相似文献   

20.
真正意义的三网融合是指三大网络(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在"业务"上融合,共同打造一个开放的信息网络平台。2010年8月16日,我国首批12个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及地区已经将"三网融合试点实施方案"上报工信部,标志着我国三网融合正式转向实施阶段。在实施方案中,对广电和电信的双向进入进行了明确的权限规定。然而,相关人士预测:一旦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广电和电信的利益冲突将集中体现。业内专家预计,融合必将形成一条横向延伸的信息化产业链。届时,产业链的各环节都担负着一定的价值创造功能,相关利益主体必须转变传统的产业竞争观念,分工合作,创造出比单一企业更大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