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为出发,分析了人的基本属性、本质,提出了独特的看法。人的需要作为人的本质,对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和根本性的意义。简述论证了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而且也解释了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有一个如何按照"需要的本性"来对待人的需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让体制和制度回到人的本性上来 记:任何一种组织制度的设计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理性的人总是在既定的规则下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承认人的自利性,是解决人类社会问题的一种现实的、负责的态度。相反,如果把利他性作为前提来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太多的经验教训。因此,承认人性,尊重人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性论是人性之体与人性之用的统一,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本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应以人为研究目的,以人的能力、素质发展作为解决经济矛盾的根本途径,以创造财富的劳动者为主体,其基本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的人本研究方法,即唯物辩证法。西方主流经济学没有认识到人性是体与用的统一,没有科学认识“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其研究方法具有非人本性。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消费潜力的质与量——基于人性需要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不足是主流经济学心中永远的痛,也是一百多年来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消费不足的困境,也是困扰我国经济的现实难题.西方经典"消费不足理论"虽然从宏观上论述了消费不足产生的原因,但忽视了最重要的需求主体一人,即微观个体,只有研究清楚了人性需要的内涵与本质,才能做到真正开发消费潜力.目前在国内经济学界,同样缺乏从微观层面人性需要对消费潜力的研究,大多数仅仅从宏观层面分析居民消费不足,进而探讨政府需求管理政策,很少从微观层面深刻认识植根于消费意愿的人性需要.这也正是作者转换视角一从人的微观生理和心理感官特性研究消费潜力的动因,试图从人性"需要什么"和"需要多少"来研究我国的消费潜力.  相似文献   

5.
需要这个范畴是考察分析人类历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逻辑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需要的探讨不是停留在具体的需要中,而是上升到人性的高度,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需要有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三个高低不同的层次,这三种基本需要都自始至终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人性本善”到英国哲学家休谟的“人性本恶”,都力求对人性的本质进行溯原性的揭露。但是,人是世界上最有灵性的动物,人性的善与恶也是复杂的。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根据人的欲望和需求以及现实的满足程度,讨论人性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吃喝应有“度”古代圣人告子说 :“食色 ,性也”。吃喝是人的本性、天赋人权 ,不可剥夺。既然吃喝是人的天然本性 ,人们就应求朴存真 ,顺其自然 ,使之保持在一定“度”的范围内 ,而不该自恃精明和高贵 ,把吃喝本性搞得过于复杂和偏颇。许多人在吃喝问题上超出了应有的“度” ,认为“人生在世 ,吃喝二字” ,在量上追求“大”、在质上追求“精”和“稀”。这种吃喝观既是人性的扭曲 ,又对人类赖于生存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带来严重破坏。过度吃喝是人性的扭曲为什么说人生在世追求吃喝是对人性的扭曲呢 ?人具有自然性 (生物性 )和社会性两…  相似文献   

8.
一、对于人性与欲望及其需求的解释从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人性本善”到英国哲学家休谟的“人性本恶”,都力求对人性的本质进行溯原性的揭露。但是,人是世界上最有灵性的动物,人性的善与恶也是复杂的。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根据人的欲望和需求以及现实的满足程度,讨论人性才有意义。欲望,是指人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的一种反映形式。人类欲望的表现特征是:1.无限性:人的欲望是永远不能满足的。正如荀子所言:欲不可尽,欲求不满。2.关联性:欲望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如饱暖思淫欲,就可以解释社会上部分包“二奶”的富翁在物质的享受得到满足后,所…  相似文献   

9.
史璞 《经济经纬》2002,(3):101-104
管理人必须首先把握人的“特性”,这是管理者选用管理方针、方法和技术的依据。但许多管理者迷失于性善、性恶论等“人性论”的丛林中。为此,需要“统合”各种人性论,即“权变人性”:人性受先天因素决定,也受后天环境因素影响。先天因素(生命本性)对人性有质的规定性, 后天因素在先天因素的基础上对人性有量的改进性。人性本来有善有恶,也无善无恶,是因为善恶有相对性和相互转化的特性。人性的“善”与“恶”随年龄发展而变化,还取决于环境性质和人本身的素质。因此,管理者需要“权变人性”,权变管理,方能安人、得人。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人性假设的管理者角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假设是管理科学中人的行为分析的逻辑起点,管理思想是建立在对人的本性和行为动机更为恰当的认识上。人性假设不同,管理者在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不同,不同的角色定位对应不同的管理方式。本文探讨了不同人性假设下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并进一步分析了相应的管理差异。  相似文献   

11.
所有制初探     
私有制是一个基于自我所有权的合乎人性的天然的自生秩序,公有制则是人的自负理性设计的产物。与公有制相比,私有制更合乎自利与自由的人本性,在制度运行成本上更加廉宜。  相似文献   

12.
人性的假设与市场经济的产生(外二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人对人性的假设远比我们中国人来得悲观。西方人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认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是人的本性,道德秩序不足以约束人们的恶性行为,故主张法治,以严格的法律管制人们的行为。但法治的前提是必须把人们的权利界定得很清楚,并且人们在行使法治时要有权力的制衡。否则,法律条文廉洁没有依据,并且权力若无制衡,有了法律也不会有法治。西方人对权利界定和对权力制衡的需要与兴趣就是来自他们对人性的假设。  相似文献   

13.
“资本的人格化”与“经济人”假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人”假定,作为西方经济学的最基本假定,自斯密提出以来,学术界对此褒贬不一,其分歧焦点在于“经济人”是否有其存在的现实依据。事实上,“经济人”假定本质上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家的化身。“经济人”的本性无非是资本本性的外在表现。这正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之为人的社会性的高度抽象。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外延的扩大,“经济人”假定的内含和外延随之变化,具有发展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4.
幸福人假设及在管理领域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人假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人性的本质问题.认为传统的人性假设理论的实质其实都是幸福人假设。幸福人假设正在颠覆着传统的人性理论,也颠覆着我们对于人生意义的传统理解。本文让我们重新审视管理的终极意义,到底是财富最大化.还是幸福最大化?同时帮助决策者们更准确地把握人性,真正地做到人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主体本性中的精神性的,体现着道德主体的自我认知和道德主体的道德活动,从哲学、伦理、宗教信仰方面认识人性的精神性是深入了解道德主体的关键。精神性是道德主体的人性特征,有助于自觉提升主体素质,建立美好社会,使道德主体个人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16.
社会科学在构建宏大的理论体系时,都或明确或隐喻地包含一种人性假定,即对人的本性进行抽象的理论分析。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构建理论体系和经济学说,也同样或明确或隐喻地涉及人性假定。围绕着为什么要对人性进行抽象的理论分析,经济学视角下的人性假定的必要性,文章回顾与简评了自亚当.斯密发表他的经济学说以来主流经济学对人性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体会和思索。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先生的名篇《边城》通过对山城茶峒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描写,在讴歌山城人"爱"与"美"的同时,充分展现了人性本质和生命的原生态,使茶峒"小社会"所体现出的和谐之美与现实社会的动荡危机形成似有若无的对比,从根本上体现了他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18.
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强调社会本位,缺乏对人及人性的充分关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异化和效果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或主要任务在于人性提升和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人性的关注体现了人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刘燕 《国外经济管理》2007,(1):13-18,48
管理是人的活动,现实的人性是人的各种本质属性相互规定的表现。文中在对人性概念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回顾了人性假设的社会历史变迁,探讨评价了关于人性假设的不同角度与实质问题。在阐述分析企业所秉持的管理激励理念的社会人性基础的同时,论述说明管理激励理论与实践的演变过程,指出管理激励理论与实践的演变实质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张扬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企业的“扩张”犹如存在于人类体内的基因,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它成为人性的最本质的欲望之一.人的本性决定了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又影响着人类经济历史的发展.市场经济之中,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为着利益,相互竞争,相互博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企业成长性的评价,既要求数据的准确性又要求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因此,在制定企业成长性评价体系的时候,我们会综合运用企业财务、投资和融资、统计学等相关知识,来进行企业成长性的描述.如今,企业成长性的准确评估已经成为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