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三产业: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渠道姜绍华进入9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出路,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根据有关方面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已达1.7亿人,预测到2000年,我国...  相似文献   

2.
试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有4.1亿人,除务农外,剩余劳动力有近1.2亿人。据有关权威人士预测,到2000年将增加到2亿人左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出现及其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变动过程,它既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又...  相似文献   

3.
王彩虹 《北方经济》1995,(1):F003-F003
据统计1993年内蒙古自治区乡村人口总数为1428.5万人,其中乡村劳动力为574.3万人,乡村劳动力占总人口的64.5%。预计2000年,我区乡村人口约达1486.5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乡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解放了生产力,劳动力数量也在不断增加。1993年比1979年,农业劳动力增长28.5%。目前,我区农业有100多万剩余劳动力。从近年来统计报表显示,今后每年仍将有30-40万当年进入劳动力年龄的人口,由于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给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吸收了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但是,还有36.2万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去。我区农村劳动力占有的土地面积较多,当前看,我区并不完全是富余劳动力的地区,但由于农业收入效益差和农忙季节较短,农闲时间较长,不少农民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我区每年从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是30万人,每年从农村和外地到城市的劳动力不低于30-40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客观的、必然的发展趋势,从而导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增加,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对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是有好处的,但是无序的流动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并已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小城镇建设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有农村劳动力4.6亿人,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为3.24亿人。按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水平,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只需约1.2亿人,从事林牧副渔业的劳动力只需0.6亿人,合计只需劳动力1.8亿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4亿人。而且,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原因。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有效地转移农村富…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比例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剩余劳动力的变化趋势.根据本文的估算,1996年以来我国剩余劳动力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约为1亿人,约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三分之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变化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在非农部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加快农业劳动力向其他部门的转移,是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虽然成功地实现了1亿多人的转移,大大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将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的分析预测,2000年,我国农村人口将超过10亿,其中,劳动力约为6亿多,相对于我国可耕地的面积,农村劳动力将出现大量过剩。据有关部门分析,2000年,我国种植业只需劳动力1.6亿人,林、牧、副、渔业需要0.8亿人,乡镇企业容纳1…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和社会的转型,推动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接近2亿人,而人均耕地只有1.59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移已成为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新形势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对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成因及表现进行分析,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陆训  武忠群 《乡镇经济》2002,(11):17-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突显出来的一个问题,是我国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也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要求。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人口约3.2亿,其中剩余劳动力约1.5亿。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又是劳动力输出大省,全省农村劳动力2700万人口中,剩余劳动力约10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0%。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目前亟待破解的难题。安徽省近年的一些做法,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委的肯定。这里就“创业之星”回乡创业如何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及相关政策做一研究。一、创业之星的五大功绩…  相似文献   

9.
张永平 《发展》2012,(8):29-30
临洮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一个劳务大县,全县总人口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万人,农村劳动力25.07万人,剩余劳动力12万人。2011年,全县输转剩余劳动力1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2.01亿元,培训城乡剩余劳动力2.01万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60%以上,劳务输转已成为促进临洮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高起点定位,切实找准劳务经济发展方向临洮县坚持走好“三结合”路子,即输出与输入结合,以输出为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与输出城镇青年劳动力结合,以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省内输出与省外输出结合,以省外输出为主。突出建设五大体系,即劳务管理体系,信息服务体系,技能培训体系,资金保障体系,跟踪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0.
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一个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村劳动力过剩,人力资源闲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策略余明江1、实现农业经济结构多元化,在农业生产内部转移,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定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不能忽视农村本身这块就业天地。特别是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农村仍然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巨大空间。长期以来的我国广大...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近13亿人口的大国,目前有4亿多农业劳动力资源,有1.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仍以每年数以万计的速度增长。如此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及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创造了良好的人力资源条件。但是,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是21世纪农村经济发展乃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有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许多地方农产品出现阶段性过剩,价格持续下跌,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增收缓慢,消费热点没有形成,农村市场难以启动,加上人地矛盾突出等原因,大量剩余劳动力纷纷走出农村从事非农产业。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如何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率的迫切要求,也是改变偏远农村贫困落后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课题。龙山县共有农村劳动力18.9万人,目前已有8万名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各行各业,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据对百户农民抽样调查表明,2001年1-9月,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信息》2004,(6):28-30
就业的主要压力已经不在城镇,而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农民不买东西,关键是收入不能支持他们大规模消费城市生产的工业品。启动农村市场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主意特别简单。就四个字,“减少农民”。并不是没有地种的农民才是剩余劳动力。导致生产率降低的那些追加要素都是“剩余”的。在10年左右的周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出的规模要达到1.5亿至4两亿人。如果把我国的农业生产率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需要6000万农民就足够了。从时间上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已经没有了后推的历史余地。城乡劳动力对有限就业岗位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5.
提高认识,树立创新观念抓就业 目前全国4.33亿农业劳动力中,剩余劳动力约占1/3,绝对量约为1.2亿人。打工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在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以来宾市为例,2004年全市贫困村外出打工人数为9.45万人,分别占贫困村劳动力、富裕劳动力总数的36.54%和5.32%,外出打工总工资收入41265万元,  相似文献   

16.
白益民 《发展》2002,(4):8-9
“三农”问题,说到底是给农业剩余劳动力找出路,促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要加快城市化步伐,当前,迫切需要城里人和乡村人都要解放思想,突破旧观念的束缚。我国城市化滞后与长期实行的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城镇转移的户籍制度等体制性障碍有关,但也同城里人与乡村人存在的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观念有关。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国中,加快城市化发展,除了须对限制城市发展的政策和农村土地政策进行调查外,必须从城乡两方面,突破旧观念和落后意识对人们的束缚。加快城市化发展,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势必…  相似文献   

17.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客观需要,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程度、速度、规模都还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笔者就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为18099万人,需求为17247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为852万人,剩余比例为4.71%,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已基本无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调查发现,劳动力的这种供求状况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对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主要表现为耕地撂荒、弃粮从经、降低复种指数和粗放经营等。因此,人们对明天"谁来种地"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高达1.6—1.8亿之多,到1993年农村劳动力在城镇打工的约为3865.5万人。如果按照近年来的发展状况,预计到本世纪末,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2.3—2.5亿人。严峻的事实已充分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不仅是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焦点问题,而且已成为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制约因素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呈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转移,是我国经济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20.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2006年湖北省总人口为6001.7万,其中,乡村人口3957.99万,农村劳动力2029.9万(男16-65岁、女16-60岁)。全省现有耕地4553.6万亩,如按劳均5亩耕地来算,农业可消化劳动力910.72万,剩余劳动力已经达到1119.2万,剩余劳动力所占比例为55%。在这些剩余劳动力中从事养殖、加工和服务业的约有50万,在乡镇企业务工100万,进城务工经商560万,全省尚有409.8万劳动力剩余,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0.2%。今后劳动力的数量还会自然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