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际贸易在促进要素流动、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对国内能源的需求。隐含在国际贸易中的能源伴随着产品的进出口在全球流动。本文运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的数据,测算了2011年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能,考察了我国隐含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情况。结果显示,基于隐含能视角,2011年我国净出口隐含能达到60 206万吨标准煤,已成为隐含能源净出口国,我国生产中消耗的11.84%的能源通过出口用于满足其他国家的消费需要,其中,向美国输出的隐含能最多,占我国隐含能出口的18.84%。  相似文献   

2.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根据2000年~ 2010年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测度中美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量,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承担了巨大的美国消费型的隐含碳排放量,其中机电类产品一直是对美出口隐含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留在了中国,成为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阻力,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结构分解法将影响对美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增长的因素分解为能源使用效率、生产技术、对美出口规模和对美出口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及生产技术改进为对美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的减少做出了贡献,其中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起主要作用,而对美出口规模及出口结构则导致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量增加.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出口中学习"视角分析了工资水平影响企业产品创新二元边际的内在机制,并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工资水平上涨对出口企业产品创新的扩展与集约边际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资水平较高的企业更倾向于进行产品创新并生产更多的创新产品。进一步考虑投资企业类型、企业规模和企业所属行业后发现,工资水平上涨对内资企业产品创新的影响作用显著大于外资企业;工资水平上涨促进了大中型企业产品创新二元边际的提升,而对小型企业的影响并不显著;工资水平上涨提高了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产品创新的扩展边际,提高了资本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产品创新的集约边际。  相似文献   

4.
使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核算了我国1 976-2004年制造业28个行业6种污染物进出口隐含污染的BEET指标值和PTT指标值,并分析了我国进出口隐含污染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进口和出口的规模效应为正且逐年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口规模效应逐渐大于进口规模效应;出口的结构效应基本小于零,进口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分工地位指数和基于附加值出口的RCA指数从“质量”和“数量”角度刻画教育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并基于OECD-TiVA数据库2005—2015年间63个经济体的数据,采用GMM模型检验本国其他行业出口中的国内教育业附加值比例、知识密集型附加值比例及其交互作用对于教育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其他行业出口中的国内教育业附加值比例的提高能够提升教育业分工地位和比较优势;教育服务投入的质量与知识密集型服务投入有关;在知识密集型服务投入比例较高的行业,知识密集型服务投入的增加更能促进这些行业对教育业分工地位的出口带动效应;知识密集型服务投入的增加也有助于发展中国家通过国内产业出口带动实现教育业分工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企业异质性框架为基础,从理论上探讨了经济活动集聚影响企业出口绩效的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我国2002~2009年的企业微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证实:我国制造业经济活动的集聚,显著提高了我国技术复杂度较高企业的出口绩效;分行业样本的估计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中技术密集型行业经济活动的集聚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最大;从不同所有制结构样本的估计结果看,外资企业的集聚对出口绩效的影响最为明显,同时企业技术复杂度的增加对技术密集型行业集聚出口效应的发挥所产生的提升作用最大,其次为民营企业,对国有企业的提升作用最低。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8—2007年我国投入产出表,采用投入产出模型,从进口和出口两方面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对国内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对就业的净影响是促进作用逐步增大,说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在向着有利于就业的方向发展;不同类型商品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劳动密集型商品贸易对国内就业的净影响绝对数量最多、比重最大,而劳动—资本密集型商品贸易对就业的净影响绝对数量最少、比重最小,技术密集型商品贸易对就业的净影响增长速度最快,资源密集型商品贸易对就业的净影响增长幅度最小。国内就业受到对外贸易的冲击程度最终取决于国内产业结构的状况,应大力发展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扩大拥有自主知识品牌与核心技术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时应注重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配套性;同时,要减少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加大对技术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原材料的进口。  相似文献   

8.
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产业部门隐含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洋 《企业家天地》2010,(11):10-11
本文通过投入产出模型考察了2002年和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18个行业的碳排放,计算和比较了各行业的隐含碳排放,结果表明从2002到2007年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从16.4%上升到33.9%,贸易出口是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对我国与伊朗之间的贸易进行比较分析可知,我国向伊朗出口的主要是用我国相对丰裕生产要素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自伊朗进口的则主要是我国相对缺乏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因此,在今后的中伊贸易中应充分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继续扩大两国间的经贸合作,以促进两国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94—2011年的面板数据,以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为例,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地区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上升会减少对中国香港、日本和美国的出口比重,增加对东盟5国、欧盟7国和韩国的出口比重,促进我国出口商品国际地区结构的优化。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将对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产生消极影响,对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  相似文献   

11.
基于我国要素比价扭曲的现实,对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贸易的环境代价及相关比较利益扭曲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从能源机会成本与环境容量资源成本两个层次构建估算体系.研究表明,我国在此类产品的出口贸易中发生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和比较利益扭曲.环境代价内部化是矫正扭曲的根本途径,但由于我国此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定价权,且出口额对出口价...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总贸易核算框架下构建了GVC就业效应分析模型,对中国参与GVC不同模式的就业拉动量进行测算,并通过结构分解法分析不同参与模式下拉动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整体后向参与率高于前向参与率,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及服务业主要以前向模式参与GVC,制造业主要以后向模式参与GVC;制造业是低技术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拉动行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及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对总体和低技术劳动力就业的拉动能力最强,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对高技术劳动力的就业拉动能力最强;最终品和中间品出口是就业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就业量受技术水平提高的影响较小,后向参与模式中,国外增加值率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就业量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工业对外贸易中能源间接进出口量的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的进出口不能局限于直接贸易量,还应该注重于隐含在对外贸易品中能源间接进出口量.通过对我国1996-2005年工业对外贸易中能源间接进出口量的测算,考察工业各行业能源消耗和贸易的关系,认为工业贸易品的进出口带动了能源的间接进口,作用越来越小,过大的贸易顺差不利于能源的间接进口.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探讨中韩两国的产业间贸易,深入分析双方贸易的主要商品结构和主要特点,认为中韩贸易已经发展到了并处于相互出口主要工业制品的阶段。中韩贸易结构存在着互补性,中国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而韩国出口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文章进一步阐述韩国双方产业内贸易的状况,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对双边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中韩在所有产业的产业内贸易都出现增长。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盟进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中国对东盟的进出口货物贸易迅速增长,中国主要向东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源密集型产品,双方在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存在产业内贸易。双方的贸易结构必然影响到双方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通过对中国-东盟货物贸易的出口总额、进口总额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得出结论,即中国对东盟的进口和出口均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且进口比出口更能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13省份的出口商品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地理位置对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影响显著;我国各地区按照出口商品结构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地区为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失衡型地区,第二类地区为出口商品结构均衡型地区,第三类地区为出口商品结构严重失衡型地区,第四类地区为其他产品出口失衡型地区;总体来看,我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比较优势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较强,但地区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7.
以我国对美出口的产品质量作为研究切入点,使用11年的细分产品数据(HS10)分析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三大产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实际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美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对美出口的产品质量存在明显的分化趋势,汇率波动对我国三大产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显著但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8.
进口品技术提升通过竞争效应、学习效应和依赖效应引致规模异质性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品创新产生差异性变化,对企业规模均匀分布产生抑制和促进的双重效应。研究就进口品技术对我国制造业企业规模均匀分布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进口品技术提升会抑制我国制造业企业规模的整体均匀分布。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效应主要在中西部地区和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及国有企业中体现,但在东部地区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港澳台企业中,进口品技术提升会促进企业规模均匀分布。进口品技术水平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品创新的提升作用随企业规模增大而增强,这是它抑制制造业企业规模均匀分布的主要原因。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进口品技术水平较全要素生产率对企业产品创新的提升作用更强。我国进口品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持,尤其是对中西部地区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及国有企业的支持,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企业规模均匀分布,优化市场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能源价格管制政策使国内的能源价格上涨率一直与同期国际市场保持一定的差距,对中国国内的不同行业间的出口比较优势产生影响。实证研究认为,国内外能源价格上涨率差异使资本密集型行业相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比较优势增强,进而影响出口贸易分工,有助于中国的出口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中美两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国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行动也是全球减排成败的关键,本文构建了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从"隐含碳贸易"视角核算比较全球价值链下的中美利益,并从最终需求结构层面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11年中国对美国隐含碳出口为476.62百万吨(Mt),占中国碳排放量的5.67%,而美国对中国隐含碳出口为51.84Mt,仅占美国碳排放量的0.99%,这一不平衡造成的结果是"美国消费、中国污染"。此外,中美两国的隐含碳出口结构有众多相似之处,但中国对美隐含碳出口行业集中度过高。商品贸易量并非是决定中美隐含碳贸易额的主要因素,其主要原因在于各行业碳排放系数的差异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的差异。因此,中美两国在贸易和气候变化方面应该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共同努力,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