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瑞 《魅力中国》2011,(6):64-64
《白鹿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并以全新的话语诠释了历史。从小说主题到思想内容,从叙事方式到人物格调,《白鹿原》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新历史精神,《白鹿原》也正是在新历史精神的指引下,开辟了广阔的艺术空间。因此,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发现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黄牛拽着硬轮木车在河川公路上悠悠前行,木轮在坑坑洼洼的土石路上吱嘎吱嘎叫着,黄的和白的纸钱在雪地上飘落,没有乐器鸣奏,也没有响声,灵车在肃杀的冰天雪地里默默地移动,灵车后跟随着无以数计的人群。朱先生的死讯和他留下的遗言不胫而走,这样的遗言愈加激起崇拜者的情绪,以不可抑制的激情要表示衷心的崇拜。从白鹿书院来到朱家,牛车经过五十多里的滋水河川沿路的所有村庄,村民们早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集体经济》2014,(23):102-104
<正>含英咀华很古很古的时候(传说似乎不注重年代的准确性),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色的鹿,白毛白腿白碲,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白鹿原》写出了中国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但它又超越了传统的阶级分析的窠臼,写出了生活与人性的复杂,具有史诗的意义。《白鹿原》所描写的生活在时间跨度上由晚清至新中国建立大约50年。这50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曲折的岁月之一。中国社会在这期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之复杂、之剧烈都是空前的。在这此矛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道主义已成为文学创作的主题,在文学创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拟阐述儒家文化和人道主义的关系,分析《白鹿原》中儒家文化代表朱先生的形象和作家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阐述人道主义,再现儒家文化的现代命运,希望唤起人类心灵深处人性和人道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朱佳琦 《魅力中国》2009,(15):103-104
《左传》跻身于中华文明浩瀚的历史巨作之林,不仅仅是因为其作为一本编年体史书和杰出历史散文的价值,更是由于它整部篇章所散发出来的儒家文化之熠熠光辉为我们后人提供了研究儒学的宝贵历史资料和文学史料。  相似文献   

6.
7.
有关《白鹿原》的史诗性论述很多,但大多着眼于史,而忽略了该小说的诗性分析。故文章从小说的思想情感、手法技巧、语言特点几个方面分析《白鹿原》的诗性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8.
黄思思 《魅力中国》2009,(22):154-155
《白鹿原》这部作品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描写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在这片神奇的黄土地上,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繁衍,随着时代的变迁,两大家族以及周围的各色人等,为温饱、为脸面、为光宗耀祖、为争抢风水等等。祖辈三代纠缠在财、权、利、欲的无休止的谋算与争斗之中。作者以细腻深沉的笔触,描绘出一群不同典型的主人公的命运悲喜剧,生动、形象、厚重地反映出民族悲壮秘史的一角。《白鹿原》所反映的生活年代,与小说的时间跨越有半个多世纪,从清末写到解放初,其间还涉及到解放以后更长的时间。这是一部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比如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生命玄学和神秘不可解的力量,人物命运的因果报应等等。当然,这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9.
作者认为《白鹿原》小说当中许多人物的死亡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田小娥之死,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也是自己起来反抗命运的勇敢女性;朱先生之死,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播与扬弃;芸芸众生之死,虽然渺小,但是它们沉积下来即是厚重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赵莹莹 《魅力中国》2010,(6):269-269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所编的一部具有经典性的志人笔记小说,刻画了众多卓尔不群、傲笑王侯,具有“魏晋风流”独特精神的文士,而嵇康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文章通过分析《世说新语》中对嵇康的描写,总结了嵇康性格的几个方面:气度非凡、刚烈嫉恶、从容淡然,展现了嵇康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1.
电影《白鹿原》的英文片名是White Deer Plain,作者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小说中的白鹿原是塬或台塬,而非平原,在对plain,loess plateau,yuan和loess tableland进行词义辨析的基础上,从交际翻译的角度,对译名失误的更正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超越作家的认知,呈现出更广阔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远军 《魅力中国》2010,(6):270-270
《白鹿原》主要写从清末明初到解放前在白鹿村,白、鹿两家人的争斗为线索,写出了两代人的典型性格,而典型人物性格的发展形成是离不开典型的环境。而在典型的环境中典型的人物的性格发展有着偶然性,在偶然性中又带着必然性这样构成了小说中人物性格命运的不可预知性,在《白鹿原》中作者却是很好的处理了环境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4.
15.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软实力。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调,全方位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定位,它强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关怀济世、宽容博爱,尚义崇礼、诚信待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这些传统思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格局多元化、文化发展多样化和高新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相似文献   

16.
从韩剧《大长今》的热播看儒家文化的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讲述韩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御医--大长今的传奇故事.该剧细致入微地展示了韩国优秀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剖析<大长今>中蕴涵的儒家文化传统,探析近年来韩剧热的原因,对于探讨我们如何继承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呼唤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回归有相当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张静 《西部大开发》2012,(9):115-117
耗资1.2亿、时隔20年,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全安将长达50万字的著名小说,打造为140多场,时长为15分钟的电影作品。这是一种新型艺术形式的大挑战,更是史诗般剧作打造成功所迈出的成功的一步。电影《白鹿原》首映礼在西安举行,图为全体主创人员与小说作者陈忠实合影。摄影/孙昊电影《白鹿原》在小说《白鹿原》发表20年之后,终于上映了。她的问世,经历了许多的曲折与苦难,换回的一条爆炸式的新闻,吸引了国人的眼球,掀起了国产电影在观众中的轰动,也迎接来自各方的回应与评论。这也注定了这部作品的不平凡。  相似文献   

19.
高巍 《魅力中国》2010,(3):279-279
《死者》(The Dead)作为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主题内涵丰富。本文着眼于作者对都柏林人精神瘫痪状态的细节描写,对主人公从“精神瘫痪”到“精神顿悟”这一主题及其含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当代社会进入加速转轨时期以来,市场经济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物质似乎成了衡量国家间甚至个人间高下的唯一标准;然而,迷失在这种极端中的个人和社会不得不呼唤精神文化来进行调适;当代社会的这一进程促使精神文化的价值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