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1 毫秒
1.
我国银企信用关系的劣化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企信用关系是我国信用关系的主体,是影响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关键因素。一个健康、良好的银企信用联系是我国建立全面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本文对当前我国银企信用关系劣化的表现、形成原因作了深入分析,并从明晰银企产权制度、建立信息防范识别机制、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建立失信的惩罚机制、强化银行内控机制、营建企业诚信文化等几个方面对矫正银企信用关系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社会信用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对规范和健全企业各项制度,培育和加强企业信用意识,建立良好的银企信用关系,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和诚信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征信管理工作经过了几年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正>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社会信用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对规范和健全企业各项制度,培育和加强企业信用意识,建立良好的银企信用关系,构建社会信用  相似文献   

4.
金融深化与新型银企关系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打破了计划经济下高度集中统一的信用制度与体系的同时,却一直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规范的信用体系.据有关学者估算,由于信用缺失每年造成的损失不少于6000亿元,这对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形成严重制约.而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核心的银企信用关系更是信用失范的重灾区,因此如何重构银企间规范的信用关系是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银企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小企业贷款难,主要是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存在问题。影响二者关系的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信用水平偏低,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担保机构运作不规范及银行对资本市场发展认识不足等。应采取的对策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完善担保体系,同时商业银行应进一步转变营销观念。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等。  相似文献   

6.
努尔古丽 《新疆金融》2005,(12):116-116
信用是维系社会经济正常关系的纽带,个人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个人征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诚实守信制度的基础,对形成良好信用文化和社会诚信守信氛围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金融业的健康运行,既需要一流的金融服务,更需要以良好的社会信用为基础。本文从银行、企业以及政府等方面说明构筑新型银企关系所应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关于重塑银企信用关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良好的信用关系是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但是近年来社会上“失信”行为大量存在,尤其是银企信用关系的严重恶化,不但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经济金融秩序,恶化了信贷资产质量和投资环境,扭曲了银企、银政之间信用关系,更为严重的是加剧了金融风险,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金融业的稳健发展。对此笔认为全社会很有必要规范社会信用秩序,纠正和严 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切实维护银行债权。笔从我国银企信用关系恶化的社会经济效应评估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整治银企信用关系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日趋严格.但新的不良资产仍在产生,究其原因,虽然有宏观经济形势、银行内部信贷内控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重要原因。同时.由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贷款过度注重担保,产生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看似是银企关系,但却涉及到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金融信用工程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通过对南充市金融信用工程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积极探索金融信用工程建设的新思路,以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1.
信用是市场经济之基、银行经营之本,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当前,我国信用制度建设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导致社会信用恶化、梗阻和银行业务的高风险、低效率运行,严重阻滞了经济金融的良性循环。本文选择社会信用与银行业务经营的关联层面为研究切入点,围绕链接银企信用、优化银行经营、化解金融风险这一中心,多视角深入剖析当前信用梗阻的现状及成因,系统提出了信用生效的要素体系。并以构建银企信用良性互动关系为突破口,探索出内外并举重构信用体系,优化信用循环,推动银行业务深层拓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屠苓  张利萍 《财政监督》2004,(10):57-58
一、新型银企关系的内涵及特征新型银企关系是指银行与企业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以信用为基础建立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其实质是互利互惠、诚实守信。从静态上看,银企关系是指银行与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资金联系;从动态上看,它指银行与企业以资金、产品信息、技术为纽带,在利益均享、风险共担的前提下形成的"荣辱与共"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银企关系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银企双方是资金买卖关系。银企双方均以经营者的身份出现,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双方共同的经营目标。在这种市场主体明确的前提下,银企之间的资金关系不再是  相似文献   

13.
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业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它包括金融的社会信用体系,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金融的风险防范体系,金融的宏观调控体系,金融的监督管理体系,以及政府行为和银企关系等,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丰富,从发展趋势看,越来越好,金融生态趋于平衡,健康发展。笔者就当前金融  相似文献   

14.
方邦鉴 《深交所》2004,(9):64-67
我国当前较为普遍的信用缺失,不仅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在全社会已达成共识,党中央与国务院也都明确地提出了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目标和任务,但是如何建立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理论界与实践界还有着不同争论。这些争论归根到底是标准之争,即:是按国际标;隹建立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前者主张利用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建设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由私营的信用公司作为信用体系建设的主体:后者强调信用市场;隹入,主张由政府作为信用体系建设的主体。了解发达国家信用行业的形成原因和分析信用行业本身发展的规律,将有益于研究如何建立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文化是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现代金融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诚信文化氛囤得以形成的前提。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社会信用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来研究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可帮助企业解决贷款难、担保难的矛盾,同时有利于降低和分散金融机构贷款风险,提高资金使用率,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银企信用关系,从而有助于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是实施信用担保的主要举措,是做好信用担保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7.
孙斌 《济南金融》2001,(6):62-62
近年来,少数企业缺乏信用观念和长期发展意识,错误地认为“欠债有利”或利用改制机会逃废,悬空银行债务,故意拖欠银行利息,或采取不存款、不还本、不付息、不往来的办法,逃避银行信贷监督,给银行造成了重大损失,破坏了银企关系,损害了市场信用基础,从而导致了社会信用环境的恶化。一方面,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越来越高,风险日益增大,经济效益受到影响,金融部门贷款投放没有安全感,另一方面,企业资金紧张局面进一步加剧,生产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缺乏保障,企业发展受到制约。不仅加大了金融业的经营困难,而且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净化信用环境,重塑银企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需要政、银、企三方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杨立芳 《现代金融》2006,(11):30-31
银企关系是银行和企业基于信贷行为产生的信用契约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银企关系是最重要的经济关系之一。从静态上看,银企关系是银行、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资金联系;从动态上看,银企关系是银行、企业以资金、产品、信息、技术为纽带.在利益均享、风险共担的前提下形成的平等互利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构建和谐社会,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国家大力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创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成败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20.
李明昌 《中国金融》2007,(14):39-40
深刻理解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金融生态”概念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4年正式提出来的,是借用生态学的概念对金融业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形象描述,通常指金融运行的一系列外部基础条件,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