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存在着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脱节和核心课程与法律人才的培养、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之间的矛盾.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背景下,只有深入探索法学教育的改革之路,创新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法学教育方法,才能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杜承秀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4):143-145,151
面向东盟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经济贸易迅速、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是自贸区制度建设的应然要求。该培养目标对我国法学教育尤其是广西高校法学教育的影响是全面的。广西高校法学教育应在法学教育培养目标、法学课程设置、法学教学师资水平以及法学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出应对,以契合面向东盟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财经院校应立足法学,注重法学与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的交叉融合,坚持法学专门化、差异化、精细化、市场化的专业发展路径,创建跨学科、应用性、复合型的会计法律事务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以世界性难题会计假账防范和财务、税收、财政、金融法律风险防控为核心的会计法学教育特色,走出传统法学教育的就业低下困局,成为办好财经法学教育、推动法学教育快速创新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
对法学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学实践教学是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有机组成部分,为法学专门人才培养所必需.法学教育致力于培养服务于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专门人才,法学专业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比较完整的法学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法律专业思维、法律职业伦理和法律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法学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性法律课程体系、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实习课程体系、论文课程体系四大类.  相似文献   

5.
杨信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12):142-145
随着法学专业改革的深入,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之争也愈演愈烈,在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争中,培养民族法律人才是地方民族院校的必然选择,也是其优势所在.而要培养民族法律人才,地方民族院校法学专业必须大力开展民族法学教育,并且注重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地方民族院校法学专业的发展才能更加久远.  相似文献   

6.
王丽 《魅力中国》2012,(35):145-145
法学教育是当前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师是法律教学活动开展的一方主体,其在法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法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需要遵循法学教育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意识和技能。因此,法学教师在教师中,一定要注意做到法律知识教育与法律意识培养相结合、法学理论与法律规范相结合和法律思维模式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有着不解之缘。但是,中国的法学教育却与法律职业长期脱节,影响了中国法学教育的质量。文章从历史的视角剖析中国的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的传统,把握当前中国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的历史定位;结合我国国情,通过大陆、英美法系国家有关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传统的比较,从法律职业的视角剖析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8.
王宏 《改革与开放》2016,(20):109-110
近年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虽然在法律人才培养和法学学术研究上成果卓著,但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是目前法学课堂呈现出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目标单一的现象,导致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职业性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法学课堂上尝试影视教学法,力图通过影视形象的丰富性、生动性及人文关怀,打破法学课堂单一、学生学习被动的局面,并增益于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罗纯菊 《魅力中国》2014,(17):303-303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各国纷纷在各领域进行建设和改革.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而法学教育作为培养法律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肯定了中国法学教育的重要性,就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应对举措。以更好地发挥法学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周丽 《改革与开放》2013,(20):67-68
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培养,需改革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专业实习是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指出当今法学专业实习中存的问题,剖析其原因,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诊所式法律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性法律技能、塑造法律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心等方面实现了对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的突破。高校法学教育改革借鉴国外成果,选择适合我国法学教育需要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既顺应国际法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又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法律教育一直注重向学生传授法学基本原理和系统的法律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培养。而诊所式法律教育以其独到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超越了传统教育的课堂局限性,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克服了传统法学教育的弊端,必将对我国法学教育改革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法学教育改进的我见》是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周新民于1935年发表在《法轨期刊》的一篇论文,文章针对民国时期法学教育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改进建议:创办法学教育是国家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基础,务必有明确的教育方针,并常抓不懈;法律学程设置必须合理,法律课程突出实践性强的特点,注重实用;法学教授是传道授业的重要载体,一学科一教授是师资配备的基本原则;法政学生的修养与气节是法学教育成败的最好说明。当下的法律教育恰恰是法律教育目标模糊;法律学程设置死板;法律师资选聘低龄化、单一化;法律教学模式应试化;法科学生信仰功利化,这都是中国法律教育的致命伤。周新民教授所谈建议之细腻、剖析之深入对当下中国法学教育改革或许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毛清芳  江合宁 《发展》2008,(6):125-126
诊所法律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使用真实的案件材料,采用互动的教学方法和独特的评价体系,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法律和训练执业技能。它作为一种先进的法学教育方式,在国际上呈全球化发展的态势;在国内已初具规模,并已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80所法律院系的认同。这为甘肃引进诊所法律教育,促进甘肃法学教育模式创新,制造了契机。因此,认识、理解和走近诊所法律教育,掌握诊所法律教育的精髓和运作经验,并抓住机遇,创造条件,适时引进诊所法律教育,将对促进甘肃法学教育模式创新和法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吕麒麟 《魅力中国》2014,(15):314-314
随着国内法律院系的逐渐完整,法律素养及法律知识在国内各大高等院校的普及已基本完善,扩大了国法学教育的规模,进而拓宽人才的就业需求。国内各大院校以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作为目标,然而,教育模式的守旧,导致教育质量一时难以提高。法学教育应当是法学理论教育与法律事务教育的统一、综合知识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统一。法学实践教育更多地是要面向社会、以及社会需求为最终指导方向,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6.
国家司法考试是国家统一组织的从事特定法律职业的资格考试,法学学生从事法律职业的敲门砖.我国法学教育以通才教育为目标,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司法实务能力的培养,必然引发和司法考试的矛盾冲突.在司法考试背景下,我们只有改革现有法学教育,克服法学教育弊端,更好的推动法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杨阳 《黑河学刊》2014,(2):97-100,108
《法学教育改进的我见》是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周新民于1935年发表在《法轨期刊》的一篇论文,文章针对民国时期法学教育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改进建议:创办法学教育是国家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基础,务必有明确的教育方针,并常抓不懈;法律学程设置必须合理,法律课程突出实践性强的特点,注重实用;法学教授是传道授业的重要载体,一学科一教授是师资配备的基本原则;法政学生的修养与气节是法学教育成败的最好说明。当下的法律教育恰恰是法律教育目标模糊;法律学程设置死板;法律师资选聘低龄化、单一化;法律教学模式应试化;法科学生信仰功利化,这都是中国法律教育的致命伤。周新民教授所谈建议之细腻、剖析之深入对当下中国法学教育改革或许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法律诊所教育模式为法学理论教育与法学社会实践搭起了新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在解决真实案件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实践。文章研究的法律诊所教育模式既可以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又能够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19.
冯东山 《黑河学刊》2013,(5):119-121
法学教育应该是一门忠实于法律实践的教育,加强法学教育中实践教学是当前法学教育的重点,克服目前法学教育中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需要构建创新的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已实施二年多时间 ,有必要审视一下该制度运行的状况 ,以便继续推进法律从业者培养制度改革。我国大学法学教育亟需进行改革 ,尤其要重建大学法学教育中的实习制度 ,解决我国法学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以完善我国法律从业者培养制度 ,造就合格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