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的春天,王蔚薇和几个好友一起,到贵州苗族居住地进行了一次民族风情游。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王蔚薇碰见了一位来自美国的奇怪游客:他身边放了一个大箩筐,不时有人拿着旧衣服来找他,那老外只是随便地看几眼,接过来放到身边的筐子里,然后几张大钞人民币递给那些拿旧衣服的人。好奇的王蔚薇和那老外攀谈了起来。她问:“你怎么花钱收这些旧衣服呀?”那老外哈哈笑了起来:“旧?”他从箩筐里拿出了一件他特地标了记号的衣服说:“你看,这是一位老太太卖给我的,是她自己亲手缝制的,这是一件纯手工品。它上面的花样是我在中国从没见过的。现在她年纪也大了,再也缝不出这样细致的花样了。  相似文献   

2.
一位美国乡下小伙子去应聘城里某大百货公司的销售员。老板问他:“你以前做过销售员吗?”他回答说:“我以前是村里挨家挨户推销的小贩。”老板喜欢他的机灵:“你明天可以来上班了。下班的时候,我会来看你。”  相似文献   

3.
一位先生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广告,要雇一名勤杂工到他的办公室做事。约有50多人闻读前来应招,但这位先生却只挑中一个男孩。“我想知道,”他的一位朋友问道,“你为何喜欢那个男孩,他既没带一封介绍信,也没受任何人的推荐。” “你错了,”这位先生说,“他带来许多介绍信。他在门口蹭掉脚下带的土,进门后随手关上了门,说明  相似文献   

4.
张青 《企业文化》2007,(4):65-67
21年前,那个走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盯着行人脚上鞋子的闽南小伙子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做的鞋——“安踏”如今“走遍”了大江南北。随着前乒乓球奥运冠军孔令辉的一句“我选择,我喜欢”,成为市场宠爱的体育名牌。“安踏”产自福建晋江,一个被称作“中国鞋都”的县级市。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遍布着1.3  相似文献   

5.
王延芳 《乡镇论坛》2014,(26):20-20
走进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市中街道马官居委会乡医李文光的诊所,笔者看到李文光正在给邻村的一位小伙子打针,他的扁桃体发炎了。小伙子开玩笑地说:“既然扁桃体那么容易发炎,干脆把它摘了吧!”“切除扁桃体虽然可以杜绝扁桃体炎症继续向邻近器官扩散,但是也不能发炎了就想切掉。”李文光不急不恼地向他解释起来。  相似文献   

6.
李艳辉 《乡镇论坛》2013,(36):38-38
笔者的家乡是花灯的故乡,从记事起,每逢节日特别是春节,村里都要上演花灯。距过年还有好几个月,花灯队就紧敲锣鼓地排练了起来。在“叮咚叮咚”的锣鼓声中,喜欢花灯的姑娘、小媳妇、小伙子们都来看编排花灯。  相似文献   

7.
学校聘请一位外籍教师教学生口语。一次,老外买回一大袋小地球仪,准备当奖品发给学生。一个老师的小孩看见,便想请他送一个玩玩。他不肯。小孩把当老师的母亲请来。同事不好意思开口,便让我“代劳”。我对老外说:“这是本校老师的孩子,你送他一个吧,反正你的地球仪最后都要送出  相似文献   

8.
1631年,英国剑桥有一个做马匹生意的商人名叫霍布森,他在卖马时承诺:买或是租我的马,只要给一个低廉的价格,可以随意选。但他又附加了一个条件:只允许挑选能牵出圈门的那匹马。其实这是一个圈套。他在马圈上只留一个小门,大马、肥马、好马根本就出不去,出去的都是些小马、瘦马、懒马。显然,他的附加条件实际上就等于告诉顾客不能挑选。大家挑来挑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其实选择的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挑选,被人们讥讽为“霍布森选择”。一个企业家在挑选部门经理时,往往只局限于在自己的圈子里挑选人才,选来选去,再怎…  相似文献   

9.
2004年2月18日,一位陕西小伙子在中央电视台“讲述”节目讲述了他奇迹般的经历:一次煤矿事故,将他埋在井底。大水涌来时,他亲眼看到工友一个个被淹死,而他独自一人在井底熬了21天。为了求生,他赤手挖了80多米长的通道。这个来自乡村的小伙子,以毅力和信念创造了一个生存奇迹——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时代》2006,(3):69-71
“尽管他中文流利,但他几乎不和我们沟通,或者沟通起来我们还是存在障碍。很多时候,韦行长都没有和他的副行长们讨论行里的问题,所有的改革内容都是他一个人决定的。”更加糟糕的是,在投资者看来,像韦杰夫这些“老外”也不能给深发展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冶金企业文化》2006,(3):31-31
1631年,英国剑桥有一个做马匹生意的商人名叫霍布森,他在卖马时承诺:买或是租我的马,只要给一个低廉的价格,可以随意选。但他又附加了一个条件:只允许挑选能牵出圈门的那匹马。其实这是一个圈套。他在马圈上只留一个小门,大马、肥马、好马根本就出不去,出去的都是些小马、瘦马、懒马。显然,他的附加条件实际上就等于告诉顾客不能挑选。大家挑来挑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其实选择的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挑选,被人们讥讽为“霍布森选择”。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一家不算小的品牌商店里目睹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位顾客在选购打折的皮鞋,看过几双之后,还在继续挑选,服务员有些不耐烦地督促他快些付钱,那位顾客仍然在那里不慌不忙地挑选着,服务员又说话了:“都已经打折了,还挑起来没完啊?”顾客顶了一句:“你这服务员什么态度?”服务员立刻火了:“我怎么了,你愿买不买!”两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吵闹起来,幸亏商店的老板及时赶到,向顾客表示了歉意。最后,那位顾客还是放弃了买鞋,极为生气地退出了商店。  相似文献   

13.
花的启示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有的芳香。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他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许其钗,福建特检有人亲切称之为"许老",他是福建省特检院质量管理的带头人之一。业务部门的一位负责人用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与许老共事的感受:又怕他来,又喜欢他来。怕他来不用说,他就是给人找毛病、挑问题来了;喜欢他来,因为他不但"挑刺",还指出具体改进的解决方法,有效地促进了部门工作,岂有不喜欢的道理。  相似文献   

15.
菩萨也嫌烦     
有一个小伙子夕弛天天都在神像前不停她声念诵“菩萨’1、“佛爷 小伙子就故惫地‘“娘声。娘应了一声,’过会儿小伙子又叫:“娘!娘又应了一声;过一会小伙子再叫:“娘l”退三番五次地喊叫,弄摘娘不耐烦了,生气地i“烦死人了)没事竟“干什么?” .小伙子说:“是啊才叫了你几声娘尹你酬烦了;你每夭都念诵不多少通‘菩萨’‘佛爷他们若真有灵,难道才烦吗?” 娘忧然太悟地谁“吸,原来善萨也嫌烦。娘小 儿样他杏我我嫌知嫌菩萨也嫌烦  相似文献   

16.
鸡肉为媒傣家青年男女恋爱,傣语称为“约骚”,当地汉族称为“串姑娘”。傣历新年那一天,傣家竹楼里到处可听到一片杀鸡声,鸡烧好后,便见姑娘穿上盛装,把鸡肉拿到集市上去卖,等候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来买。兴高采烈的小伙子纷纷前来问价,如果姑娘说“吃了再称”,吃后又加倍要钱,便是不喜欢了。若姑娘喜欢买鸡  相似文献   

17.
40岁的老张下岗后,由于身上没有一技之长,整天呆在家里愁眉苦脸的。一天,他走到马路边上“看风景”,一位推自行车的小伙子来擦皮鞋了……也不知什么原因,老张突发奇想:你看年轻人的单车多脏,擦双皮鞋收一元钱,我给他擦两个车轮子收两块钱不算多吧。想到这儿,老张鼓起勇气笑着对小伙子说:年青人,我给你擦干净这辆单车,你给两块钱如  相似文献   

18.
方方 《企业文化》2012,(12):10-12
如果有人间,在当下外贸出口不景气的背景下,谁是第112届广交会上最大的收获者?毫无疑问,异口同声的回答一定是——意大利商人罗曼·杰罗诺克。在15天里,他一共接待了近8OO位中国商人,达成各类购买或租赁品牌意向超过100个,“从家具到服装、皮包,什么品牌都有人想要”。历来以出口为主的广交会,如今成了老外的“品牌大卖场”。  相似文献   

19.
朱荣章 《乡镇论坛》2008,(36):31-31
在生意场上“混”的人,都知道“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理儿,不喜欢别人挑自己的毛病,更不喜欢自己把自己的丑亮给别人看。实际上,在营销活动中采用适当揭丑的方法,也不失为一营销高招。  相似文献   

20.
当一个老实丈夫娶了一个攀比心极强、认为赚钱比什么都重要的妻子,他的结局会是怎样呢?江苏省海安县的打工汉崔元康,就遭遇了这样一位“悍妻”。他的妻子为了让家里富裕起来,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