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邮政通信建国三十几年来发展较快,各项业务量成倍增长,以函、包、汇、发四项业务种类为基础,逐步发展为众多的业务项目。邮政通信已在国民经济中为社会提供效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价值,但是邮政通信根据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其邮政自身的能力和效益,有必要回  相似文献   

2.
一、邮政通信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的繁荣又推动着邮政通信的发展。改革开放九年来的实践证明,邮政通信同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过去,在闭关锁国,只搞产品经济的情况下,我国社会联系的特点是:竖向行政联系多,横向经济联系少;个人生活联系多,企业经营活动少。邮政通信业务受到客观需要的抑制,建国三十年,始终没有突破每人每年三封信的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  相似文献   

3.
邮政通信是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通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人们对邮件时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里,邮件时限提早一天或半天,乃至几小时,几分钟对社会的生产、流通以及人们的生活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邮政通信生产中严格时限管理,加快邮件传递速度,使邮政更好地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服务,不断提高邮政的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促进邮政  相似文献   

4.
我国邮政事业,目前正处在一个艰难的过渡阶段,从建国初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三十年的业务发展比较稳定,邮政通信的矛盾并不突出。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商品经济空前发展,人们对邮政通信的要求与日俱增,通信任务大大超过了现有的通信能力。从生产条件到生活待遇,都不能适应业务量迅速发展的需要,使邮政部门越来越陷于被动局面。我国邮政的现状总的来看,我国邮政事业,在建国以后有了较大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各方面需要的最广泛、最普及的通信手段。到1986年为止,全国共有邮政服务网点52700多个,为1949年的两倍;邮件运输和农村投递邮路500万公里,为1949年的7倍。其中,干线铁路运邮20万公里,为1949年的10.1倍;邮政职工31.4万  相似文献   

5.
邮运系统是整个邮政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邮运交换点和邮路以及与之相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规章制度等,为实现邮件(报刊)的有效传递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邮运系统模式改革属于邮政通信战略计划范畴,对未来邮政通信发展影响极大。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目前邮运工作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严重限制了邮政通信的发  相似文献   

6.
邮政通信生产,是一个具有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紧密衔接,处理手续繁杂,服务全社会的社会化大生产。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日趋深化,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及其运行机制正日趋完善与优化。经济和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对邮政通信的多种需求,将会持续、猛烈地冲击着现在仍然处于并不具备满足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邮政通信事业。在某种程度上讲,落后的邮政通信已成为制约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及经济发展的因素。所以,站在大邮政的高度,努力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适应并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及商品经济发展的邮政现代化,就摆在了邮政各级领导的面前。  相似文献   

7.
邮政部门是社会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邮政通过四通八达的通信网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邮政通信把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缩短了时间和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效益。 长期以来,邮政企业是单一的服务型,不讲经营,更没有市场观念和竞争观念,财务核算上也是统收统支,缺乏应有的动力和活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已经逐步打破了邮政独家经营的传统,形成了垄断市场和竞争市场并存的局面。除信函、明信片及其它有通信性质的文件、物品属邮政专营外,其余的特快专递邮件、报刊发行、包件、汇兑和储蓄等业务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此,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邮政企业必须逐  相似文献   

8.
邮政职工素质亟待提高兰州市邮政局沈如海邮政通信企业是党和国家的通信部门,为广大群众的通信服务,以点多面广的通信网络提供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服务,取得了广大用户的信任。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党和国家对通信工作提出了...  相似文献   

9.
邮政通信是社会性的公用基础设施部门。邮政的经济活动受国民经济水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制约。在我国的人口结构中,农业人口比重短期内仍然很高,地区间经济水平差別很大。这种地区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就决定着某地区对用邮需要量的大小,决定着该地区邮政业务市场的大小和经营效益的高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市场的不断扩大,地区经济对邮政业务市场的制约越来越明显。比如沿海经济开放地区,社会用邮量急剧增长,邮政通信出现不能满足需要,  相似文献   

10.
《现代邮政》87年1期刊登了刘振东老师所写“论邮政质量的概念”一文(本文简称为“论概念”),读后深受启发,在此也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邮政通信质量邮政通信企业,同其它企业一样也是以自己的“产品”,即邮政通信企业为社会提供的通信服务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些“产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就是传递实物原件。传递实  相似文献   

11.
更新观念强化运作开办邮购阎世英邮政通信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基本手段。在商品经济、科技大发展的信息社会中,由于社会构成和物资流通成本因素的制约,产生了强劲的物流市场竞争。邮政作为社会高度信誉的拥有者和物流运作的参...  相似文献   

12.
现在我国正在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保证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实现。邮政通信本身属于商品经济,是整个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组成部分。从发展的战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邮政通信的技术手段和装备基础比较薄弱。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邮政通信业务量增长很快。为了适应业务量增长的需要,我国邮政加快了技术改造步伐,技术手段和装备水平正在不断改善。邮政枢纽建设。近年来,我国加强了省会市邮政枢纽局的建设。截止到一九八七年底,已经建成投产的邮政枢纽局有:广州、长沙、武汉、郑州、石家庄、太原、南宁、昆明、西宁和烟台等。这些邮政枢纽局都不  相似文献   

14.
当今信息时代,邮政通信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商品经济信息的传递,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人们思想感情的交流,都要求邮政通信以现代化的处理方式提供快速、优质、方便、可靠的服务。邮政运输在全部邮政通信活动中处于特殊的重要地位。它是邮政通信的“命脉”,是实现实物和信息转移,缩短时间和空间,无可取代的基本手段,是直接关系着邮政通信能否畅通无阻的重要一环。建国以来,我国的邮政运输网路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和邮运量的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邮政正面临通信能力严重不足,欲求发展力不从心,邮政服务远不能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通信需要的因境。造成邮政面临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邮政现状的认识以及如何摆脱困境发展邮政的指导思想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加快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反思和考察一下过去和现在存在那些不利  相似文献   

16.
赵紫阳总理在1982年全国工交会议上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很好地研究社会需要,不断地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我国共产党人的宗旨。这个指导思想,必须牢固地树立起来。”我们在研究邮政通信现代化建设时,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循这个指导思想。一、什么是邮政服务水平? 邮政部门的任务,就是以邮件传递的效用,为社会通信联系的需要服务。这种效用既包括对邮件迅速传递的要求,又包括准确与安全和使用方便的要求。这四方面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其实质是为社会节约时间的问题。要求邮件快,是时间问题;要  相似文献   

17.
邮政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邮政通信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89年,全国邮政函件业务57.3亿件,为1979年的1.9倍;包件业务9940万件,为1979年的1.4倍;汇票1.6784亿张,为1979年的1.4倍。邮政快件、特快专递以及邮政储蓄等新业务也在迅速发展,满足着社会新的用邮需要。与此同时,邮政服务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全国67.3%的乡镇设有邮电所,98.5%的乡镇通了邮路。与中国直接通邮的国家和地区1989年已达125个。  相似文献   

18.
我国邮政要走出“低谷”,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需要,并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真正体现其“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生产力一般条件”的巨大效用,就必须搞好经营。首先,应该对邮政经营观念及其潜力有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作为社会主义公用性企业,我国邮政必须研究和确立正确的业务经营方针,注意经营的战略和策略。社会主义公用性企业的性质决定邮政企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但是,邮政企业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讲求自身的经济效益,使自己得到发展壮大,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通信服务。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  相似文献   

20.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广大邮政职工积极努力发展邮政通信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前进,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各方面对邮政通信事业的要求不断提高。邮政通信事业要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邮政通信服务能力。在加强邮政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加强邮政职工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邮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