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方旭 《改革与战略》2013,29(1):98-100,110
在我国,温泉旅游开发已形成一定规模.打造特色温泉旅游产品,进行温泉旅游深度开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咸宁温泉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温泉旅游业开发现状,提出深度挖掘温泉旅游文化内涵策略:以文化为主题,加大温泉旅游关联度;以文化为线索,加大温泉旅游广度;以文化为内涵,加强温泉旅游深度,从而构筑温泉旅游业发展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温泉文化可追溯到五千年前,温泉文化以帝王贵族为代表.日本是个火山国家,温泉资源丰富,温泉文化以平民为核心.当下,温泉旅游已成为我国又一新型的旅游主题,现代温泉产业借鉴日本温泉旅游经验,开发温泉产品、温泉与医疗养生结合以及建设温泉商品街,有利于旅游度假休闲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云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2):40-43
温泉旅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休闲度假方式之一。在"国民休闲计划"背景下,云南旅游业以"二次创业"为契机,凭借其优质的温泉资源,促使温泉旅游得以迅猛发展。文章依据温泉旅游与城郊旅游地产的发展特征,探讨两者之间耦合发展演化机制的基础—动力—实现的进程,并以安宁温泉镇为例,通过分析两者发展的历史进程,着重探讨了其耦合发展关系,即安宁温泉旅游因其具有核心资源、旅游设施、交通区位等优势及温泉品牌吸引力而对旅游地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进一步分析旅游地产对安宁温泉旅游的积极带动作用。以此为基础,提出促进温泉旅游与城郊旅游地产耦合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温泉旅游开发的困惑与出路——兼谈日本温泉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温泉旅游开发存在诸如资源理解、特色认识、消费观念的误区及旅游开发管理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困惑。本文从日本温泉旅游开发的历史发展入手,分析其在开发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并以此为借鉴和启示,提出我国温泉旅游开发的根本出路在于:泛空间做大温泉事业;细化和搭建温泉文化;推进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规范管理,维护资源和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介绍青海省温泉资源概况和分布特点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青海温泉旅游开发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提出了青海省温泉旅游与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医疗保健相结合的五大开发模式,以及择优开发、营造优良环境、重视温泉旅游品牌打造、加强配套设施体系建设、保障温泉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大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6.
咸宁市是湖北省8+1城市圈中的“后花园”,部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延伸.咸宁境内具有丰富的温泉资源禀赋,且已经得到部分开发,温泉旅游在咸宁市旅游整体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分析和研究了咸宁市温泉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色优势,并提出相应的开发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温泉旅游以治疗疾病、康体养生为目的,在我国表现为疗养院的形式,但随着国民旅游的兴起,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单纯的温泉康体旅游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温泉旅游在健康功能的基础上,开始朝向休闲、游憩转化。但随着社会发展到一定物质程度,社会的进步更趋向于人文关怀,这对LRT也赋予新的内涵,而温泉是LRT的综合体现,所以传统的温泉旅游也体现向LRT转化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以环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为例,通过SWOT分析法对巴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环塔里木盆地各区域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战略选择.通过实施精品带动战略、协调联动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富民兴疆战略,将环塔里木盆地区域打造成为新疆历史文化旅游首选地、南疆丝绸之路旅游线上重要的集散地与目的地.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长城沿线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发展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目前该区域发展文化旅游以带动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刚刚开始,生态环境亟需加强、基础设施条件仍需改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呈现碎片化和单一化的状态.在精准扶贫视域下,长城沿线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统筹规划、活化文化遗产和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同其他产业的融合,以进一步带动山西经济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10.
随着消费方式的改变,休闲度假成为旅游新方向。作为休闲度假产品的典型——温泉旅游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发展。陕西华山地区温泉资源丰富,要搞好温泉旅游开发必须做到科学规划和管理;塑造具有华山特色的温泉文化品牌;科学开发和利用温泉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1.
选取龙胜县5种典型旅游扶贫模式的代表性旅游村寨为调研点,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居民对旅游扶贫产生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效应的感知。研究发现,发展旅游以后居民的经济水平,民族文化认同感,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整体上有了明显改善,对未来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普遍持有乐观态度。但是同时存在扶贫效应不均衡、不全面的问题。在未来的旅游扶贫工作中需要重点提高居民旅游参与能力,加强保护当地生态和社会环境,重视挖掘和保护地方民族文化内涵,尊重居民人格平等和劳动付出,以保障龙胜县旅游产业能够持续带动更多居民实现脱贫。  相似文献   

12.
刘颖 《北方经济》2009,(7):66-67
由全球化、信息化导致的"尺缩钟慢"效应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现行休假制度的调整,使旅游业的发展在时间、空间等方面形成了新的格局,温泉旅游在此背景下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笔者从时间和空间角度重新审视了温泉旅游的研究视角,提出温泉旅游发展的时间维度--温泉旅游可持续发展.温泉旅游发展的空间维度--"三圈构造"功能分区加上"点-轴-网"布局等,探讨温泉旅游发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海南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但温泉知名度及竞争力还有待提高。文章用SWOT分析方法对海南温泉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打造海南温泉整体品牌、建立温泉导航网站、以海南本土文化为中心进行温泉旅游度假产品的设计及建设,并给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温泉属于水景旅游资源.温泉资源的利用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但是作为被广大国内旅游者普遍接受的新型旅游形势,温泉旅游近年才兴起.温泉旅游在重庆旅游整体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对温泉旅游带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学术研究还很少见.重庆温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开发呈上升趋势,然而,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又给当地的经济、生活和环境带来了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提升旅游内涵,旅游兑现文化价值.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不断改革创新,做强文化旅游,讲好陕西故事. 项目拉动,丰富文旅产品供给 在旅游项目的带动下,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得到深层开发. 2013年,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全面启动.为保护好历史遗存,在建设中按照“以城镇为依托,以文化为形象,以旅游为路径”的方针,不搞大拆大建,尽量延续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留住文化“活”形态,让文化的种子、文化的魂魄能够沉淀、生长,使其变成可呈现、可体验的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6.
“秀美的自然风光、瑰丽的石刻文化,加上品质上乘的温泉,使大足成为重庆温泉之都七大片区中的重要一块。”据介绍,在大足县的旅游发展规划中,除了继续打造大足石刻,还将以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龙水湖国家水利风景区、龙水湖温泉等资源为核心,加大森林旅游、湖泊旅游、温泉保健等旅游产品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17.
杨明莉 《中国经贸》2014,(23):44-44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为止,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旅游发展来说,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更为重要。黑龙江省是一个地广物博的大省,然而旅游产业却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展。因此,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带动黑龙江旅游发展是一个非常可取的办法。本文主要阐述了传统文化对于旅游发展的作用,分析了黑龙江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几点促进传统文化带动黑龙江旅游发展的对策,以期能够为黑龙江旅游产业的发展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磨丹丽 《中国西部》2012,(2):144-147
温泉旅游是一个新兴的旅游产业,是旅游者以体验温泉、感悟温泉文化为主题,达到温泉养生、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旅游方式.是休闲产业中的时尚产业,被视为朝阳产业中的朝阳产业。为提升重庆“中国温泉之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早日将重庆打造成为“世界温泉之都”,2011年12月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和世界温泉及气候养生联合会(FEMTEC)在渝举行2011重庆世界温泉旅游高峰会议,解读“中国温泉之都”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温泉旅游作为一种以保健养生、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新型旅游形式,已经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在广东地区,发展极为迅速。本文在了解了广东温泉旅游发展的整体状况基础上,重点从客源组织方式、客源市场距离、游客消费目的三个方面分析了广东的温泉旅游客源市场情况,得出了其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广东温泉旅游发展的营销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0.
《市长参考》2000,(9):18-20
张家界市建市十多年来,从旅游立市的实际出发,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提出了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各业发展的思路,逐步形成和确立了旅游带动战略,即围绕旅游调整农业、发展工业、搞活商贸、繁荣文化、建好城市,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全市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结构、经济质量、综合经济实力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打基础、增后劲的第一步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