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温海燕 《会计之友》2007,(21):52-53
本文针对在信息化环境下存货计划成本法已不再适用的观点,对信息化环境下存货计划成本法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存货计划成本法的优势、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以改进存货的日常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薛飞 《西部财会》2009,(10):38-40
信息化环境下,实际成本法比计划成本法核算成本更为准确,但计划成本法的优势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工作实际分析计划成本法的优势和劣势,总结出使用计划成本法应考虑的因素及应注意的问题,使计划成本法更适应信息环境下的成本核算。  相似文献   

3.
一、计划成本法的优势分析 计划成本法在大中型制造行业一直被广泛使用,即使在信息化环境下,还是很多企业对材料的主要核算方法。其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4.
一、存货计价方法的规范化 存货会计的核心是计价.从计价方法来看,存货一般有以实际成本为基础和以非实际成本为基础(主要是计划成本法)的两种计价方法.以实际成本为基础的存货计价方法,一般适用于存货品种、规格不多的小型企业.而以非实际成本为基础的计划成本法则广泛适用于存货品种、规格繁多的大中型企业,它可以简化会计处理工作,并且有利于考核采购部门的业绩.然而现实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计划成本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主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5.
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作为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联系的纽带,用来登记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同时计划成本法下存货的总分类和明细分类核算均按计划成本计价。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存货品种繁多、收发频繁的企业。如果企业的自制半成品、产成品品种繁多的,或者在管理上需要分别核算其计划成本和成本差异的,也可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  相似文献   

6.
计划成本法下计划价修订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登记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计划成本法一般适用于存货品种多、收发频繁的企业(但如果这类企业使用了仓储核算软件,则可以改按实际成本法核算,将烦琐的计算工作交由计算  相似文献   

7.
谢梅  许璞 《财会通讯》2005,(10):42-42
计划成本计价法,是在存货日常业务中以计划成本计价进行收入、发出和结存的核算。这种方法在相关账户的设置、存货明细分类核算和总分类核算等方面,与存货的实际成本计价法都有所不同。但是,在这种成本核算方法下,对外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仍需将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因此,存货的实际成本计价原则并未改变。实际工作中,不少会计人员对计划成本法核算下原材料发生毁损及减值的会计处理存在许多疑惑,甚至有些会计人员错误地认为,在计划成本法下就不必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了。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友佳公司为例来介绍计划成本法下原材料毁损及减值的账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煤炭企业计划成本法下存货核算与管理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煤炭企业存货的计划成本法,从物资管理的角度,结合工作实际,就存货核算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思路、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以帮助企业更加客观、真实地进行存货核算及物资管理.  相似文献   

9.
计划成本法是指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都按企业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额,单独设置"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反映,期末将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由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本文就企业在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低值易耗品时,对"五五摊销法"的两种不同的账务处理进行比较,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相似文献   

10.
内部计划价格管理在某些行业、某些领域应该坚持而不是放弃,应该加强而不是忽视,不能一概否定计划成本法存在的必要性。信息化条件下计划成本法简化核算的优势仍然存在,计划成本的管理功能优势依然明显。  相似文献   

11.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净利润产生差异的因素一般有:产销量的变化、引起期初、期末存货量的变化;在单价水平和成本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完全成本法使得期初释放的固定生产成本和期末吸收的固定生产成本产生变化;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不同。下面就存货采用先进先...  相似文献   

12.
存货是指企业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库存的、加工中的、在途和各类材料、商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对于存货原价的确认是以取得存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来计价的;存货发出时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用实际成本法或计划成本法;对于存货在期末时的计价,一般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一、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必要性一直以来,存货是按照历史成本计价的。其中原因,一方面过去我国是计划经济,商品价格比较稳定,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跌价的现象;另一方面,历史成本价提供的数据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13.
正一、信息化环境下存货会计面临的挑战(一)存货入库业务凭证多样化在手工核算方式下,库管员和采购员及供货商共同验收存货后,在纸质、一式多联的送货单上签字,其中一份连同发票传递到财务部门,存货会计据此记录商品入库。而在引入信息管理系统后,所有的业务都通过此平台运转。比如,存货入库出来实物验收外,还必须将存货的价格、数量、金额等输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在系统中实施入库的操作,该项工作才算完成。否则,后续存货销售或其他原因出库时,系统会提示错误信息或造成库存不实。因此,信息化环境下存货会计需要保留纸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企业IT技术的运用,从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到企业资源规划等,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随着新制造环境的产生,作业成本法作为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作业成本法的分析介绍,反映出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的成本法及其管理的优点和不足,并指出在现实中将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融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倒推成本法是基于适时生产制度而产生的。适时生产制度(Just-In-TimeProductionSystem,简称JIT),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最先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推行的一种生产管理制度,随后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加、西区几国等)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JIT是一种严格的需求带动生产制度,他以顾客需求(如订单)为起点,由后向前进行逐步推移来全面安排生产任务,上一生产步骤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质量要求和交货时间只能根据下一生产步骤提出的具体要求而定;至于材料及零部件,只有当某一步骤需要时企业才予购进。它的根本目的是使产成品、在产品及原材料等各类存货保持在最低水平,尽可能实现“零存货”以降低存货成本。在存货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会计人员为简化存货计价,在产品完工或销售时,倒过头来计算在产品、产成品等生产成本,由此就产生了倒推成本法。  相似文献   

16.
存货的计划成本计价在时间上主要涉及存货的购入和发出两个阶段,在内容上涵盖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等具体的存货项目。本文以材料成本核算为例, 在计划成本核算法下对存货特殊情况的会计处理作些探讨。例:某制造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进行材料核算,核算期间为每个自然月(即以7月为例,其核算期间为7月1日至7 月31日)。2004年7月该企业“原材料”科目某类材料的期初余额为100 000元(该类材料增值税税率为17%,计划单位成本为10元/公斤),材料成本差异为借方差10 000元。①7月2 日外购该材料1 000公斤,单价为11元/公斤,款项以支票支  相似文献   

17.
早在二十世纪,标准成本法在西方的工业企业中就得到广泛的应用,实现了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调整改善的闭环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企业逐渐导入了ERP等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标准成本法的推行提供了环境与条件.本文以C电子零组件制造企业为典型案例,在分析标准成本法在企业应用的优势基础上,探讨了标准成本法在电子零组件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电子零组件制造企业加强标准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中应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实行新财务制度以来,我国生产企业会计核算中,改按制造成本法核算产品成本,这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重大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但是国外已经在制造成本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了变动成本法,并被广泛采用。所谓变动成本法是随产量增减发生的变动费用,计入在产品和存货,同时把固定资产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在当期损益中一次性扣减的成本计算方法。变动成本法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适应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笔者认为,应以变动成本法取代制造成本法…  相似文献   

19.
材料成本差异是采用计划成本法进行存货核算时必须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或账户。而我国现行的有关材料成本差异会计核算规范存在方向性规定缺陷,无论是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还是企业会计制度,都未对材料成本差异方向性作出明确规定,导致实务操作中很容易在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及材料成本差异率时混淆其方向。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责任成本管理是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支持下,将定额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和责任成本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标准成本及其各项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