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徽州宗族的"公匣"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胜 《中国农史》2008,27(1):95-107
公匣制度是徼州宗族公众事务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各种公匣反映宗族不同的组织系统,各有不同用途。公匣管理和监督方式亦具多样性。徼州宗族公匣组织的功能运作,有效地行使宗族对公众事务的管理和族内利益的分配与再分配。公匣制度所维系的公有观念,对于整合宗族内部不同层级亲属群体趋向组织化具有重要意义。公匣制度成。熟的管理机制超出血缘宗法关系的范畴,具有更进步的意义。公匣制度是徼州民间文书大量遗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近代的华北宗族大体上保持了清朝发展而来的形态,在社会的动荡和演化下长期留存下来,在近代华北地区大体上存在着仕宦大家族、商业大家族、和一般的农耕家族三种类型,而农耕性的宗族则是更为普遍的宗族。这些宗族人丁不多,经济力量也薄弱,其内部制度和各类设施也大多不完善,教育和文化能力差,甚至连完整的族谱家谱也不具备。但是它们的文化形态和影响力、传承力代表了华北地区乡村宗族的典型。虽然在近代华北地区的宗族发展渐趋衰落,但是其文化传承却是一直在延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传统社会,徽州之所以能够成为颇具典型意义的区域,除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外,还端赖于徽商与宗族的支撑作用。多财善贾的徽商为徽州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得到财力挹注的宗族在组织和制度方面不断完善,成为推动徽州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徽州宗族也由此被称为"正统宗族制传承的典型"、"宗族发展的徽州模式"。由于徽州宗族与徽商、新安理学、徽州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4.
明清江西宗族传承着儒家文化,表现在:修谱将儒家文化具体化为族人学习和遵守的文本、族规和祠规将儒家文化具体化为族人的行为规范、祭祖让族人感受和树立儒家的文化信仰、宗族教育将儒家文化化作族人的内在文化修养和个人价值追求。明清宗族的儒家文化传承对明清两代600多年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儒家文化培铸了基层国民孝悌、仁义、友善、和睦、勤劳、守法、端正等的根与魂。在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传统中国农村中的社会组织 ,乃是以宗法制度为其组织框架 ,并在农村社会中发挥支配性作用。本文通过对江南地区尤其是存有大量档案文书的徽州地区的宗族组织进行考察 ,认为宗族组织的兴起 ,当与“敬宗”活动有密切关系 ,而“宗”的社会地位的提高 ,对于明清时期地方农村社会的整合有深刻的意义。惟为说明宗法的社会含义 ,本文集中就宗子法的基本内容、徽州地方社会的宗法观念与习惯做法、“始祖”确立的意义与祠堂制度之关系、“进主”制度与祠堂祠产制度的关系诸方面进行论述 ,以求对传统社会中的农村组织制度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刘淼 《中国农史》2002,21(3):81-88
传统中国农村中的社会组织,乃是以宗法制度为其组织框架,并在农村社会中发挥支配性作用。本文通过对江南地区尤其是存有大量档案文书的徽州地区的宗族组织进行考察,认为宗族组织的兴起,当与“敬宗”活动有密切关系,家“宗”的社会地位的提高,对于明清时期地方农村社会的整合有深刻的意义。惟为说明宗法的社会含义,本文集中就宗子法的基本内容、徽州地方社会的宗法观念与习惯做法、“始祖”确立的意义与祠堂制度之关系、“进主”制度与祠堂祠产制度的关系诸方面进行论述,以求对传统社会中的农村组织制度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农村宗族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当代中国农村宗族复兴的原因、农村宗族由传统向现代变迁、农村宗族与农村现代民主政治的关系、宗族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以及宗族的现代性五个问题,对学术界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农村宗族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较系统的回顾和梳理,进而对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及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农村宗族研究要想进一步深入并取得突破,必须克服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农村宗族问题,跳出单一的社会结构观思维,正视农村宗族的行动主体——农民的存在,而不是割裂宗族与农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陈瑞 《中国农史》2007,26(4):92-102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对社区及族内事务的管理与控制的功能有日益强化的趋势。对宗族社区及族内赌博、溺女、假命图赖、生态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进行积极控制,是这一时期徽州宗族社会自治和社会管理角色扮演的重要体现。徽州宗族积极控制社会问题的主观努力,对于遏制或解决这一时期徽州境内社会问题的恶化和蔓延,从而维持徽州宗族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宗族网络、农村金融与平滑消费:来自中国11省77村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中国村庄宗族网络对家庭平滑消费的影响,并从农村正规融资与私人融资的角度进行了解释。运用包含宗族祠堂和家谱信息的独特面板数据,本文研究发现,宗族网络的存在或其强度的增加为农村家庭提供了更完全的平滑消费;其原因是,中国农村金融机构或信用合作社相对滞后,宗族外成员也并非完全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级别、风险偏好或偿还能力,宗族网络于是可被视为一种信用机制或担保机制,使得其成员能获得更多的私人融资。这些发现表明了宗族网络作为非正式制度在农村平滑消费中的重要性,并对中国农村正式制度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界定概念入手,在简述温州市苍南县江南地区现代宗族械斗实况的基础上,依次从相关的社会生态环境、宗族组织的有关情况、地方械斗史上的关键性事件等3个方面,对现代宗族械斗问题进行分析;接着,又将由此得到的认识同历史和现实中南中国其他地区的有关情况作了比较和验证。最后,给出了有关宗族械斗问题的基本认识、理论假说和有待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对现实中民间丧葬礼仪重新抬头以及买卖婚姻猖獗、帮会组织复活等一系列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给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了乡村宗族组织的存在、演变和消亡。国家威权出于对成本收益的综合考虑来决定对乡村是采取直接治理,还是放权给宗族组织以间接治理。后者为宗族组织的兴盛提供了空间。如果不考虑成本,宗族组织可以有效地承载“多边惩罚机制”,它相较于市场中的“双边惩罚机制”更具经济效率。将成本纳入分析后,得益于传统中国社会中对宗法思想的普遍认同,宗族组织施行多边惩罚机制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进而导致宗族组织被中国历史一再选择。另外,来自同一宗族的村民将合作局限于宗族组织内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增大,而这种机会成本的上升以及其他制度环境的改变最终将导致宗族组织消亡。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徽州的宗族与保甲推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 《中国农史》2012,(1):88-103
明清时期徽州境内的保甲推行得到了当地宗族组织的支持与配合。徽州宗族推行保甲的举措主要包括:(一)在族内实行门房支派、家户、家丁等不同层级的轮流承管制度,以分担保甲之役;(二)通过摊派或鼓励捐助等方式在族内设立保甲银等固定基金,对承充保甲之役人员实行津贴制,以确保保甲之役的顺利完成;(三)针对一些族人经商外地,难以及时承充保甲之役,在族内实行雇役制,商人则需承担相应的费用;(四)异姓宗族在保甲之役承充方面进行着有效合作,主要根据各自的人口、钱粮等实力因素,实行朋充或轮充制,以分担保甲之役。徽州宗族在保甲之役承充方面的合作,有较为细致明确的分工,灵活而富有弹性。由于保甲制的推行和保甲组织的运作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和官方背景,因而,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与保甲之间的良性互动,实质上是徽州族权与封建政权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3.
宗族是中国乡土社会较为普遍的一种社会群体组织,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父系氏族社会、周代的宗法制度和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宗族在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变,都产生者重要的影响,并且宗族自身在社会发展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步入近代以来,宗族大体上保持着清朝时的发展形态,在社会的动荡以及经济衰落的大背景影响下,近代华北地区的宗族整体上出现了衰落的趋势,本文从经济角度入手,对近代华北地区宗族衰落的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村级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是实现乡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文从理论层面探究了宗族网络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影响,考察传统民间力量在现代乡村社会中的作用及影响机制,并基于“千村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宗族网络与村级集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宗族网络显著抑制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且主要通过促进劳动力净流出、抑制土地流转以及减少公共品供给等途径发挥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宗族网络规模在均匀型宗族结构、平原和山区以及东部地区农村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宗族网络强度在均匀型宗族结构和中西部地区农村的抑制作用更明显;政府部门的支持不仅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还有效缓解了宗族网络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CFPS2014微观数据研究了宗族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宗族能够促进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平均而言,宗族使农村个人受教育年限提高约1.3年。考虑到宗族文化强调延续家族香火的重要性,宗族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效应也表现出明显的"重男轻女"差异。在相同条件下,宗族使得男性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约1.6年,而对女性受教育年限的影响不显著。在考虑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之后,本文使用历史上的宗族力量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回归,结果表明,宗族对个人受教育年限的影响是稳健的。本文进一步分析指出,宗族通过强化家庭教育观念、影响社会关系网络以及改善村级公共物品供给三个途径提高了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宗族网络及其活动实现了普遍复兴,并且在农村经济改革、村民自治中发挥了行政体制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剖析宗族网络特质发现,宗族网络将通过自身权威和非正式权威制衡两条路径对村庄的权力结构进行重构,形成农户的集体行动,进而影响到农民的土地流转行为。进一步,本文基于243个村庄的区域全样本调研数据分析得出宗族网络将对土地流转率产生正向显著的作用,而宗族网络将对土地流转价格产生负向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乡村中宗族的存在,可以通过加强村民的集体行动能力,迫使作为村庄正式制度代表的村干部在决策中考虑村民的意愿,进而有效地解决村庄治理中常见的道德风险问题。本文以村庄公共品供给为切入点,利用集体行动的逻辑,构建了作为非正式制度的宗族如何影响乡村中正式制度的理论框架,并且利用对全国"十县百村"的调研数据,通过考察宗族强度和在公共品供给中村干部与村民意愿匹配度之间的关系,证实了本文的假说。  相似文献   

18.
农村封建宗族活动:不可忽视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封建宗族活动:不可忽视的问题彭剑良大约从80年代中期开始,早已消声匿迹的我国农村封建宗族活动又在部分地区复活,进入90年代后,出现了蔓延之势。有的地方,宗族活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农村宗族活动的主要表...  相似文献   

19.
作为农业社会的一种宗族组织,近代苏南义庄旨在使族人幼有教、老有养、婚丧有助、鳏寡孤独废疾有恤,关涉族众生活核心环节,形成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宗族保障机制。在宗族聚居场域,义庄赡族或以贫乏为主,或以亲疏为等,兼以道德要求。义庄施行严密的救助程序,辅以庄规伦常的约束,寓劝惩于周恤之中,客观上调适了族群关系,维护了基层社会的稳定。考量义庄宗族的保障机理,对发展今天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过去,人们对村民选举与村民自治的宗族因素带有某种程度的"假想"成分,即将宗族想象成了"强大的敌人"。然而,从观察到的事实看,在村委会选举中县乡政府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与强大的政府行为相比,宗族的影响十分微弱。而且,村委会选举越是公平、公正、公开,选民的选择取向就越是理性化,越能跳出宗族血缘的视野来选择自己的"代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