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在唯物史观视野下,改革开放实现了基于生产力发展的技术层面、意识层面、结构层面的突破。从生产力到社会政治结构三个维度的层层决定过程中,笔者试图在生产力及其决定的经济基础、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政治主体三个方面寻找政治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对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进行分析,证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功进行是因为遵循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在借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功经验并在辩证地看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的"三农"建设事业应该走多样化经营的农业发展道路,走城乡协调发展的农村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翟乐 《魅力中国》2014,(24):233-233
蒲鲁东论述的进化概念是在绝对观念的神秘怀抱中发生的进化。如果揭去这种神秘辞句的帷幕,那就可以看到,蒲鲁东先生给我们提供的是经济范畴在他的头脑中的排列次序。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力图全面展现普鲁东的唯心史观的论述,加深人们对唯物史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当前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政治参与与政治发展理论为我国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一种理论视角,对处在政治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参与与政治发展的关系是扩大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必要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执政回应能力建设构成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起点和逻辑起点。执政的现实规定性,即国情要求回应能力;执政的时代规定性,即世情要求回应能力;执政的价值规定性,即人民要求回应能力,这三个方面的回应能力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回应能力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6.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生产力发展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核心。当代中国唯物史观的重构,应体现既能坚持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又能解释当代社会发展诸现象的原则。为此,笔者就“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在哲学层面上向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复归进行探讨和研究,旨在说明将人的发展和生产力发展作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核心,不仅是当代社会发展实践的要求,更是唯物史观自身理论调整和创新的需要。从而突破传统唯物史观的“物本”倾向,彰显具有人本倾向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当代中国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备受世界瞩目.但同时应清醒看到,政治发展的进程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如果政治发展的现状不加以改变,就会阻碍中国的改革发展进程,威胁到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成果.民主政治发展当破浪中前行,找准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好生活”开始作为一种政治词语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并逐步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对于美好生活内涵的探析,学者们从诸多的视角做出了探索。但是,美好生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其内涵的阐释不能忽略其所在的社会历史条件。因此,要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出发,在学理的角度上去深入阐释新时代“美好生活”目标提出的历史原因和具体内涵,从而为美好生活的构建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给全中国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经济层面上的辉煌自不待言,政治层面上也发生了巨大的结构性变化;总体上讲,中国的政治变迁显现了三个重要的演变截面:从解放政治发展到生活政治,从街头政治演变到书斋政治,从权力政治进步到权利政治。  相似文献   

10.
于东 《新西部(上)》2009,(10):27-28,26
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周期率的发生原因,可以得出一些有助于社会主义中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启示,如中国当前在涉及农村土地的玫革时要慎重,要大力鼓励和支持各种产业发展、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要构建先进文化、要处理好对外关系等。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给全中国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经济层面上的辉煌自不待言,政治层面上也发生了巨大的结构性变化.总体上讲,中国的政治变迁显现了三个重要的演变截面:从解放政治发展到生活政治,从街头政治演变到书斋政治,从权力政治进步到权利政治.  相似文献   

12.
张峻玮 《魅力中国》2014,(27):204-204
历史唯物史观要求人们辩证的看待事物的价值与发展。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为探索的思想理论指导,探讨了“中国梦”这一划时代的概念的价值构成,分析“中国梦”开创了我国发展新局面的伟大意义。人是“中国梦”价值的主体,人、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是实现“中国梦”价值的途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中国梦”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3.
郭凤 《改革与开放》2011,(20):53-54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作为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一直得到广泛的关注,研究中国的政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伴随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的努力着,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和谐是事物的构成要素以及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处于相对协调的良性互动的状态。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要以民主为首,这清楚地表明: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社会,民主是和谐社会的制度条件和首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充实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勇 《理论观察》2007,(4):113-115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在加强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责任教育、诚信教育、网络道德教育、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等方面进行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晓庆 《改革与开放》2012,(22):108-109
唯物史观是否具有当代价值,在于它是否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代人类实践和理论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域",唯物史观仍具有价值。本文主要从唯物史观的五个主要内容来分别阐述唯物史观在当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如何建设我们国家的规律性探索,是对唯物史观的时代运用与发展.笔者认为和谐的本质是指社会发展的良性运行状态,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时代体现,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经济政治与文化协同进行,这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矛盾思想、共产主义思想与社会构成思想的时代诠释.  相似文献   

19.
王志飞 《理论观察》2007,2(4):47-49
政治发展特指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进程和实现程度与结果,它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引起的,对经济生活以及全部社会生活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长期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为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党的十六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政治发展进入了一个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目标的新时期。胡锦涛同志曾发表讲话将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理念概括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而奠定了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决不照抄照搬别国的政治模式.要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牢牢把握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必须”和“三个更加注重”,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