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和资源禀赋理论,提出中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把资源密集型产业培育成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但伴随着资源短缺、能源紧张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逐步升级对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以重庆市铝产业为研究案例,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以期为中西部地区资源密集型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三个层次对长三角地区在2000 -2004年和2005 -2009年两个时期的产业升级状况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该地区三大产业的转型升级方向及速度进行量化测度.其次,构建了Shift—Share模型对这16个城市的劳动生产效率进行了分解,得出产业内效应是促进长三角地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运用面板估计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估测.实证研究表明:劳动生产率与基础要素、政府支出、贸易要素之间呈显著相关.在上述基础上,文章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和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3.
比较优势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劳动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在下降,劳动资源规模优势在弱化。我国劳动资源成本上升和效率下降正是产业分工低端劳动资源过剩和产业分工高端劳动资源数量不足的具体体现。贸易条件的恶化和长期坚持比较优势战略产生的产业刚性限制了我国产业的升级,比较优势战略不再适合指导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有些学者研究主张发展高科技产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本文结合比较优势理论、H-O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以贵州省为例,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得出西部地区更适合把有限的资金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积累一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后,才能按照竞争优势顺势实现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文章最后对贵州省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阐述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现阶段应以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为着力点,实现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优化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树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演化理念,科学有序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东郜沿海地区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了大量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失去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根据产业转移理论,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转移到西部地区.然而,本文研究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未像人们预想那样大规模的从东部沿海转移出去,且还具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而这种优势在短期内不能消失.文章通过分析东部沿海向西南地区产业转移滞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加快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成本变化对出口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长期以来,经济学界普遍认为,按照比较优势以及要素禀赋理论的原理,我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应当主要出口劳动力密集产品,以在国际贸易中获益。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也是以廉价的劳动力为支撑的,一方面,它支撑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高出口率;另一方面,又是吸引外资的关键性因素。但是,最近一些宏观经济指标表明,我国劳动  相似文献   

8.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思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产业集群的升级是保证集群长期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任何产业集群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集群已融入全球价值链。我国制造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在于所拥有的廉价劳动力等资源,这就决定了其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从事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的生产加工制造。本文分析了我国制造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结合全球价值链曲线的形状,提出了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即底端向上的"制造升级",向左右两端高附加值环节的创新升级和集群自身的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分工必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三角都市圈在近几十年中发展迅速,但因地区内产业分工缺乏协调性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从古典到现代的分工理论,均证明都市圈内产业分工、同一产业内分工的必要性。从长三角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现状和对国际成熟都市圈发展的比较分析中,找出长三角发展的差距和启示,以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选取江苏省2004—2015年部分产品类别的进出口额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了江苏省产业贸易竞争力变化趋势、现状及其特征。研究显示,江苏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持续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有所下降;资源密集型产品竞争力迅速下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得到改善,但是技术密集型产品整体上仍未表现出竞争优势。江苏省应提高外资利用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加大支持体系建设,从而提升贸易竞争力,促进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在界定国际产业转移价值的基础上,本文依据Koopman等对于出口产品的价值分割框架构建了测度国际产业转移的指标,并依此测算了22个国家(地区)的产业净转移比重和相对转移比重,结果表明:直到2011年,绝大多数国家(地区)各产业不存在绝对的产业转出现象,关于一国(地区)产业"空心化"的判断夸大了国际分工的产业转移效应;OECD国家(地区)的劳动及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存在向非OECD国家(地区)转移的趋势,服务业转移趋势不明朗;制造业的国际产业转移比服务业更灵活、发展更快,国际产业转移与承接比服务业更早。虽然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需要更加成熟的条件,但根据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看,价值的国际转移最终会形成产业的国际转移,而且这种分工细化带来的产业转移对于中国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以及竞争力提升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空间结构已经形成了新经济地理学上的“中心——外围”模式。金融危机后,外部需求下降促使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外资也从过度聚集的东部地区逐渐流向中西部地区。两者共同作用可能会导致现有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即东部地区会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群,而中西部地区则承接东部地区转移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并根据各自区位优势发展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13.
珠三角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995-2005年珠三角地区与印度、东欧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将国际贸易商品在SITC三位数分类的基础上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四大类产品,并从多项指标考察三个地区对外贸易结构和竞争力的差异与变化。研究表明珠三角地区对外贸易结构和竞争力相对印度有较大的领先优势,而这种领先优势主要来自技术密集型产品;与此同时,珠三角地区相对东欧在资本密集的重工业上还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刘培 《商》2014,(8):228-228
产业升级是不同层级上产业效率的提升。本文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级上的产业升级分别归纳为产业结构调整、动态比较优势和产品升级,并分别论述各层级产业升级机制,最后得出提高各产业内效率、积极定位地区比较优势和科技发展是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本文考察我国1978--2006年对外贸易结构和国际竞争办的演变。我们将所有国际贸易商品在SITC三位数分类的基础上重新分类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四大类产品,并从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国际竞争力系数和出口结构相似指数等不同指标考察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分析表明,我国对外贸易产业和技术结构不断优化、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且均呈现较强的阶段性特征。1978—1985年处于以资源换外汇的阶段,竞争力很弱;1986--1993年,比较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据主导地位,竞争力不断提高;1994年以来,劳动密集型产品继续保持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但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相对地位不断下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贸易结构与竞争力阶段性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并讨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中日制成品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以及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对日出口虽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已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并且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竞争力指数在不断提高。同时。中日制造业贸易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产业内贸易正在逐渐上升。文章最后重点提出了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我国对日制成品贸易结构改善的对策:积极推进比较优势动态升级,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嘉兴的纺织业是各工业部门的主导产业,四大纺织相关类产业合计占工业总产值的35.5%,本文进一步对嘉兴市纺织业的转型升级进行深入探索。首先分析了嘉兴市纺织业的现状,阐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而就"人均工业增加值"这一指标与东南亚各国横向比较,并绘制了全国各省、长三角各地级市的纺织业产值与比重的空间分布分位图,分析归纳出嘉兴纺织业在加工制造方面的优势以及在空间集聚方面相对于其他省市的优势。然后,进一步分析嘉兴辖区内各县市在纺织业各细分领域的集聚优势,提出升级的五大措施。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长三角经济圈经济飞速发展,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加强,再加上受近期金融危机的影响,要求长三角经济要从以外向经济为主导转变为以拓展内需为主导。长三角地区大批制造业企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带动了腹地地区的经济发展。安徽省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邻省,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也成为了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热门地区。安徽省在区位地理、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政策倾斜等方面,对于产业承接具有相对优势,而长三角地区由于自身水土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污染较为严重,也为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安徽省应加强产业选择自主权,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提高引资质量,培植优势产业,最大限度吸纳本地劳动力。  相似文献   

19.
佘雪锋 《商业时代》2007,(25):31-33
国际分工已深化到产品内分工阶段,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新的机遇。本文分析产品内分工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与机制,探讨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原产地规则、加工增值率增长缓慢和加工贸易主体结构失衡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指出加工贸易战略调整的方向在于立足中国静态比较优势,继续支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环节的加工贸易;努力创造动态比较优势,引导外资投向技术密集型产业、高附加值加工环节;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提高加工增值率,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20.
岳梦媛  刘世华  谢月  袁萍 《现代商业》2012,(12):186-187
本文对2006至2010年河南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的特征和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探讨了这一特征和趋势形成的原因。本文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特征符合客观规律,且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技术密集型产业已初显进驻趋势。区位交通、劳动力及资源能源等综合因素构成了该特征的原因。文章的最后针对这些特征和原因为河南省进一步提高产业承接能力和产业升级力度提出了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