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华荣 《经济论坛》2005,(4):84-85,93
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2.1%,明显高于43.1%的世界平均水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是我国现代化必由之路。据国内有关专家预测,由于我国尚未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结构,到202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将由现在的1.5亿人增加到2.5亿人。所以,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将滞留在农村土地上的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出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郑畅  陈凯 《经济论坛》2007,(14):131-133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国内的很多学者认为,将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惟一有效模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世界各国都出现过的现象,许多国家先后实现了农村人口大规模转移到城市。但是,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面临与许多其他国家不同的条件:首先,我国人口众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其次,我国不仅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就业压力也很大。  相似文献   

3.
对石家庄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情况的调查阎德瑞,肖力,曹春娥一、1978年以来我市农业劳动力转移取得的成绩1、1978年以来,我市农业劳动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非农产业转移。1950年,我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3.28%,1978年降为86.3...  相似文献   

4.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于解川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利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70%以上,其中约有近1.5亿的农村劳动力处于闲置或半...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时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慧 《经济论坛》2002,(18):14-15
近几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2000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例达到4:1,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人口太多,占全国人口的70%,导致农民人均资源拥有率太低。因此减少农业人口,即农业人口非农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必然趋势。同时,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一、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所需时间及阶段性划分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就长期性而言,农村劳动力的份额由75%下降到10%,被视为一国基本上完成劳动力转移的标志。英国大约用了…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一般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与就业。改革开放以来,同江苏其他滨江临河的地区一样,扬州也实施了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这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起了重要作用,1978-2006年,扬州农村劳动力总量虽然由142.37万人增加至166.05万人,但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中的就业比例总体上在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82.13%下降到2006年的28.56%,扬州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就业转移,  相似文献   

7.
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以及如何转移,已日益成为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我们制定长期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城镇就业问题,而且要探讨由于靠政策、靠科学而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与途径。(一)人口城市化、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领域转移的发展趋势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世界人口从农村向城市、从农业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趋势。城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921年仅21%,1980年上升到42.4%;预测2000年城市(镇)人口将达到52%左右。但目前世界各国城乡人口的比例相差悬殊,据1980年统计,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城镇人口平均占69%(其中,英国占88.3%、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恰逢战略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宏伟蓝图的历史性变革中,着力描绘清晰的发展轨迹是实现“大而强,富而美”强省之梦的前奏。而对于一个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均占较大比重的沿海省份,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在于抓住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大力驱动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一轮高潮。近年来,为改变劳动力无序流动状况,探索合理有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福建各地着手拓宽转移渠道,采取向经济发达地区、向城镇、利用侨乡优势向海外转移、向庭院手工业、  相似文献   

9.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意义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定溶 《经济论坛》2005,(6):108-109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近年来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民人均收入成正比例,劳动力转移每增加1%,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长2.28%。我国外出劳动力的年人均收入为2900元,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大约高出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10.
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自权 《经济论坛》2003,(23):69-69,90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我国人口众多,以劳动力资源特别丰富而闻名于世。1988年底,我国劳动力总资源已达到6.6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61.1%。另外,我国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也极为丰富。据有关专家推测,从现在起到201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会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且此间增长速度还会极快。又据199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及各种预测,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速度比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要高60%以上。2000年以前,我国劳动适龄人口已经以1.65%的速度增长。同时,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从1987年到2000年,农村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为180…  相似文献   

11.
钱炳根 《经贸实践》2004,(11):56-57
在我国传统的农村人口中,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劳动。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即农村转移劳动力,可分为农村内部转移和农村外部转移两种形式。农村内部转移在产业分布上是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在地域分布上是由乡村向所在集镇转移,基本特征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村外部转移有两种形式:一是农村劳动力直接迁移至城镇,即由农村居民(以下简称农民)变城市居民;二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创业,虽然既离土又离乡,但农民的身份没有变。  相似文献   

12.
1.城乡失衡。突出地表现在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在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农村和农业。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业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人民公社期间,我国实行城乡完全隔离的人口政策,使农村积淀了大量剩余劳动力,1978年改革开始时、农村中的隐性剩余劳动力人口数达1亿。随着改革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但进城就业一直受到了限制。宋洪远、黄华波和刘光明(2002)对改革以来有关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政策、法规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的来看,改革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直受到政策的限制,尽管限制程度趋于减轻。彭代彦(2002(a))及彭代彦和川口雅正(2002)的分析表明,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施加的限制显着地妨碍了农民收入增长,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那么,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施加的限制是否显著地阻碍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呢?本文利用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得到的城市外来人口数据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邱英 《发展研究》2004,(5):66-68
我国一直被称作是农业大国,其实不然。2002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4.25%,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7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粮食、棉花、油、肉、菜等主要农产品只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有许多品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近13亿人口,其中9.35亿在农村,农村劳动力达5.22亿人,这在世界上无与伦比。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就是东部省(区)内也有不少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冀东南、鲁西、粤北等地区。纵贯南北的京九铁路建成,为这些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我拟以鲁西聊城地区为例,就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注意的一些问题,谈谈个人浅见。一、把握总趋势以聊城地区为例,540多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88%,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76.5%,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分别占血%多,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比重超过40%,第二产业的比重不…  相似文献   

16.
1979—1994年: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变化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启君 《经济纵横》1997,(11):17-21
1979—1994年: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变化原因探析□尚启君我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根据转移速度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5年),农业劳动力快速转移。1985年跟1978年相比,全国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下...  相似文献   

17.
周慧  林雨 《时代经贸》2012,(10):228-229
文章首先从扬州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规模来阐述1996年到2010年扬州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具体情况,即本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是持续扩大的且本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有一半以上转至第二产业。接着运用计量模型研究二、三产值的比重以及城市化率这三种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影响,得出三种因素都对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有影响,但影响最大的是第三产业的比重。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从扬州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规模来阐述1996年到2010年扬州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具体情况,即本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是持续扩大的且本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有一半以上转至第二产业.接着运用计量模型研究二、三产值的比重以及城市化率这三种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彩响,得出三种因素都对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有影响,但影响最大的是第三产业的比重.  相似文献   

19.
闽西农村发展特色劳务产业的必然性 1、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福建省龙岩市是革命老区,也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市,全市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5%。从劳动力就业情况看,一方面,龙岩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相比差距较大,就地就近吸纳能力弱。另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多,就业压力相当大。2003年,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22.07万人。占总劳动力的81.4%;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7.52万人,而且每年新增劳动力3万左右。龙岩市规划提前三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即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8000元,城镇化率60%。实现这两个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要达到6.3%。城镇人口每年要增加7.6万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不受限制、无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也会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许多问题,而转变劳动力转移观念,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也许更能促使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