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不仅在思想上突破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束缚,而且在实践上逐步开放了生产资料市场。1985年国家计委将统配物资由过去的256种削减为24种。大部分生产资料投入市场,按市场需求沉浮和竞争规律调节生产,显示出了一定的生机和活力。但是,为数不多却举足轻重的钢材等紧俏品种很难全部进入市场,只能有限地减少统配数量,实行平价和市场价同时运行的双轨制价格。钢材之俏由短缺而致,而短缺还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继续下去。因为,第一,由于部  相似文献   

2.
一、生产资料市场在形式上具有了一定规模,但仍不发育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生产资料市场沿着缩减指令性分配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范围的基本思路,走过了一段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扩大,从进入市场的品种数量扩大到从事物资流通的组织增加的道路,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生产资料市场在形式上已具有了一定规模。表现在:(1)国家计划分配的品种数量和比重减少,进入市场购销的范围扩大。国家统配物资和部管物资  相似文献   

3.
王更新 《经济纵横》1991,(12):55-56
<正> 一、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利弊分析(一)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形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价格管理权主要集中在中央、地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传统的生产资料价格单轨制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1983年国家允许石油产品计划外部分,按国际市场价格在国内销售。1984年对三十七个统配煤矿实行超核定能力生产的煤炭加价25——50%。1984年5月20日,国务院规定,工业生产资料属于企业自销的(2%)和完成国家计划后的超产部分,一般在不高于国家定价20%幅度内,企业有权自行定价,或由供需双方协商定价。  相似文献   

4.
<正>一、我国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特点 1.生产资料的商品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虽然从理论上肯定了生产燃料的商品属性,但在一段时期,大多数生产资料仍然由国家集中统一管理。1988年国家放松对生产资料流通的计划控制,国务院取消了由中央专业部门分配和管理物资的职能,除对少数短缺的重要原材料、燃料中属于重点企业生产的部分纳入国家指令性计划外,其他部分则分别采取国家合同定购、协商定购和市场购销等管理形式。到1994年控制品种由1988年的72种减少为10种,而且计划物资的比重在逐渐缩小,钢材从1990年的41.5%降到1994年的20%,木材从21.8%降到15%,对计划部分也采取了保量不保价的政策,目前除少数生产资料品种的经营需经物资管理部门的批准外,大部分品种已经完全放开经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生产资料的商品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王先庆  彭雷清 《经济纵横》1991,(10):33-36,32
<正> 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是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拟就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困境、出路以及双轨制向单轨制过渡和转换的对策进行初步探讨。一、生产料价格双轨制:起源功过、困境生产资料价格双轨(本文主要指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以下简称“双轨制”)是指在同一时期、同一市场上,同一种生产资料部分实行行政定价,部分实行市场定价的一种市场价格制度。它是我国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采取渐进式改革的一种过渡性选择,同时也是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物资和价格体制条件下的特有产物。  相似文献   

6.
随着物资流通体制的改革,一个全新的生产资料市场正在全省建立和发展起来。第三产业普查资料表明,吉林省有各类生产资料公司500家,建立了149个生产资料市场和350个生产要素市场,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物资流通体制改革的回顾吉林省的生产资料市场同全国一样,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的3年恢复时期,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基本上是实行市场流通。从"一五"计划开始,重要生产资料全部由国家实行统一的计划分配调拨。在这种计划体制下,经济运行持续了30年之久。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理论上突破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思想束缚,结束了长期排斥市场的状况,部分机电产品以商品形式率先进入市场流通。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流通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企业有了购销自主权,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物资的品种和范围逐步缩减,生产资料价格放开,生产资料市场逐步形成。目前,我省各大中心城市已建立起一批综合性的生产资料贸易中心和钢材、汽车、木材等专业性物资交易市场、技术市场和期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已初见规模。  相似文献   

7.
生产资料流通体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对生产资料要不要实行和如何实行计划分配;如何组织生产资料的供应和流通。在改革以后,苏联仍坚持物资的集中的计划分配。苏联计划分配的物资共55,000种。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定、生产资料市场日益扩大、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物资的取 ,物资企业面临着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发展或淘汰的考验。物资企业必须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按照现代化管理的思想原则,对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和提高,使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工作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1985年2月,在我国放开计划外生产资料价格的基础上,石家庄市创造了对计划内外物资实行“同一销价、价差返还、放补结合、扩大市场”的办法。这种办法可以融通计划内、外两种资源,扩大企业择优选购物资的自主权;减少中间环节,促使政府机构职能转变;促使物资企业面向市场,改善经验,搞好服务;缓解双轨制价格的摩擦,抑制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的物资(即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是在五十年代初期的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模式下,与计划体制和生产企业管理体制配套建立的。在这种体制下,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都由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规定;企业所需生产资料由谁供给、什么时候供给、供给多少也都必须按照国家物资分配计划执行。  相似文献   

11.
武爱民 《经济纵横》1990,(12):28-31
<正> “八五”期间,如何理顺生产资料价格关系,即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向何处演变?无论从改革还是发展的角度看,都是急需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治理整顿中,经济环境的变化,又使生产资料双轨制呈现出一些新问题,从而,给其研究带来新的思考和启迪。一、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从产生到现在,其发展过程可归纳为三个阶段: (一) “雏形阶段”(1980——1985年)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生产资料的计划价格多元化,突破了30年来单一的计划价格形态。 (1) 对电子及机械产品实行浮动价格。在1980年前后,首先对当时出现滞销的部分机电产品实行浮动价格,限制下浮的幅度为20—50%。  相似文献   

12.
<正> 改革以来,我国在生产资料价格上实行了"双轨制",而在其进出口价格,直接表现为双轨形式的价格是没有的.但如果深入分析就不难看到价格"双轨制"给生产资料进出口价格的影响也是存在的,而且很复杂,应该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一国内价格水平和管理状况,是生产资料进出口经营与实现自负盈亏的基础和条件.国内价格"双轨制",不仅没有解决外贸经营上自负盈亏的难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  相似文献   

13.
<正> 一、计划财政体制是计划经济模式的基石计划经济的支柱是具有强制力的指令性计划和由国家订价的计划价格,而计划经济的基石则是统收统支的计划财政体制。在计划经济中,基本生产资料的价格一般被订在价值以下,生产基本生产资料的企业和部门按计划指令生产并按计划价格调出产品,所得收入不能弥补其劳动耗费。但这些企业和部门之所以能够生存下去,进行再生产,全靠计划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的产品,从实物形态上、用途上区分,可划分为生产资料(机器设备、原料、材料、燃料等)和生活资料(食物、衣服、住宅、日用品等)两大部类。长期以来,我国生产资料不作为商品,不准进入市场,实行统一集中,计划分配的办法,由国家物资部门经营管理;生活资料主要由国营商业、供销商业部门经营管理,各自都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组织机构和一套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建国三十二年来,物资经营管理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但是,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也还  相似文献   

15.
生产资料市场是物资体制改革的基本发展方向,也是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必然结果。随着流通领域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实践中已建立了一些生产资料市场,在理论上则作了广泛的讨论,这里将近年来学术界对生产资料市场的讨论综述如下: 一、生产资料市场范围的划分关于生产资料市场范围如何划分,对此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把列入计划分配的生产资料流通作为生产资料市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一、生产资料市场变化的回顾去年生产资料市场的变化有以下特点:一是在经挤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出现生产资料供大于求和市场价格的稳步回落。一年来,虽然国家对于信贷的投资实行"双控"的政策,但生产和建设的增长速度仍然较高,然而生产资料市场始终处于买方市场格局。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下降3%以上,基本上反映了物资供需形势总的特点。二是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接轨,成为少数物资供需紧张、价格突破历史最高水平的主要因素。去年在物资市场普遍沉闷的同时,有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国现在制订的国民经济计划,分为指令性和指导性,一部分商品的生产完全由市场调节。采用现时的计划形式,一个企业生产的某一种商品,由国家调拨部分实行指令性计划,另一部分实行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当一个企业不只生产一种商品而是生产多种商品时,每种商品的生产都有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这种计划执行起来就很复杂。而且生产的商品即使属于指令性计划,不只生产这种商品所需的生产资料不能由国家经济机关全部按平价调拨给企业,生产的商品也往往不能全部适用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积压。因此,应逐步全面实行指导性计划,来代替指令性计划。我认为指导性计划的根本特征是企业有权根据本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上为本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供应及生产的  相似文献   

18.
“六五”后期,国家曾两次采取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放开的措施,使部分生产资料的价格进入市场调节的范围,这初步改变了价格高度集中的管理状况,形成了以计划和市场供求决定的“双轨制”价格格局。“双轨制”是在城市经济体制作了较大变动,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的期间展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起到了刺激企业增加产量,抑制需求,降低消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国价格改革中争论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问题。这种争论到目前为止,大体可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争论双轨制的出现是政策的失误还是历史的必然;第二阶段,主要争论双轨制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第三阶段,主要争论双轨制能不能立即消灭以及向何处去,是回到传统的旧体制还是迈向有计划的市场价格体制。当然,这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期做为统配物资的绝大部分机电产品开始进入了市场,许多地区和企业,在组织机电产品生产资料流通方面创造了许多好的形式。例如,生产企业派人到需用单位推销、生产企业独自设置或联合经营销售机构、举办展销会、建立销售服务公司、由零售商店经销等等。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交易会。1980年8月10日至30日在长沙举办的全国机电产品交易会,则是运用这种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机电产品生产资料流通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