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金龙 《技术经济》2001,20(7):13-1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原来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的分级包干财政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按企业的所有制和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收入,中央的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国家财力偏于分散,制约财政收入合理增长,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不断下和,影响到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原包干体制种类多,不够规范,地区之间苦乐不均;中央掌握的专款过多,引起地方“跑部钱进”;税收调节功能弱化,影响统一市场形成和产业结构优化;财政分配体制类型过多,不够规范。最根本的还在于:原包干体制不能将地方财政塑成真正的一级独立的财政,下级财政仍然是上级财政的附庸,集权计划体制的影响难以消除。而从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来看,分税制能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一、1994年税制改革后地方税体系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现行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的财税管理体制的实施,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便于加强宏观调控,此外,通过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合理地调节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1994年税制改革,国家明确了中央税、地方税、共享  相似文献   

3.
分税制与财政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税制与财政体制改革姜继增1建国以来,我国实行了两大类型的财政体制:一是1980年以前实行与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统收统支为特点的财政体制。二是1980年以后实行了以地方财政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分灶吃饭”财政体制。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财政体制,都是与当...  相似文献   

4.
明中叶江西地方财政体制的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中叶江西地方财政体制的改革经历了一个定额化过程,形成了一个以定额管理、分级包干为特征的地方财政体制.本文通过考察明中叶江西"四差"制度的演变,论述了这一地方财政体制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1.进一步改革"分税制",规范并完善省市财政体制。要根据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原则改革财力分配格局,缓解财力过度向上集中的现象。如适当降低上划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比例,给地方财政留有更多的可支配财力;中央财政应提高一般转移支付的比重,削减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规范省市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年国务院决定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体制,即“分灶吃饭”的办法,是我国财政体制的一次较大改革。它涉及到财政收支结构、财权划分和财力分配的调整和改进,认真总结两年来实行新体制的经验,研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采取措施使其完善,对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协调经济改革中各方面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区域失衡既可能是不对称外部冲击的结果,也可能是对称外部冲击在各地区不同反应的结果.理论界大多从地方不同反应角度研究区域差距,很少讨论财政体制引起的财力失衡对地方造成不对称冲击的影响.本文在考察部分省份的国有企业占比和变化情况的基础上,从税收返还、税收任务、养老负担和公益支出等方面剖析了财政体制引起财力失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在地方经济中的占比大小并不是导致区域失衡的缘由;财政体制导致的财力失衡是区域失衡的基础性因素;区域失衡是横向财力失衡和纵向财力失衡共同交织作用的结果;而区域失衡是我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阶段性问题,从2016年开始启动的财力均等化改革会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对此,本文建议加快以财力均等化为宗旨的财政体制改革步伐,剥离各行政部门的财政资金分配功能,强化全国人大在财政改革方案上的话语权等.  相似文献   

8.
中央与地方权责关系的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央与地方权责关系紊乱的局面及由此导致的许多新的经济问题的出现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同志的关注。重建中央与地方权责关系是当前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现今的中央与地方权责关系的格局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形成的,尤其是1980年、1985年和1988年三次“财政包干”的实行,对这种格局的形成与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关于“财政包干”的利弊功过,理论界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但我认为,改革始初从财政关系入手解  相似文献   

9.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集权与分权关系是大国经济治理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从均衡化视角提出一个分析框架,认为大国财政关系的关键在于实现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权力均衡,利益冲突则会使既有的财政体制失衡,而双方的利益调整将伴随着财政体制的演变。在这个框架下考察新中国财政集权与分权关系的演变过程发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主要经历从“统收统支”到“央地权力均衡”、从“放权让利”到“地方主义”失衡、从“分税改革”到“制度均衡”的探索,总的趋势是各级政府和区域利益关系的均衡化及相应的制度化。为此,需要通过制度化和法治化构建均衡化的长效机制:基本目标是围绕大国财政治理中的关键性问题,进一步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积极性的体制机制,即在走向均衡化的过程中构建中央和地方财政利益均衡的长效机制;基本任务是建立和完善职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即完成职责、财力和区域均衡“三位一体”的任务;基本要求是形成各级政府事权、支付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稳定制度,即遵循现代财政制度的事权、责任和财力协调的“三项原则”,构建有效的财税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0.
苏明 《经济纵横》1993,(12):56-60
<正>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不论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并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正在向着市场化的目标迈进,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借鉴国外经验,处理好我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关系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础性条件。有鉴于此,本文试就国外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一般特征和经验作些探讨,同时谈谈对我国当前改革中的借鉴作用。一、中央财力的集中程度较高国家宏观调控具有主动权在处理政府间财政分配中,中央财力与地方财力各占多大份额,是一个关键性的问  相似文献   

11.
一、从各级财政主体财力分配格局来看。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调整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在收入分享机制上的比例关系,增强了中央政府的收入与支出能力的同时,将大部分的公共支出责任,包括教育、卫生、医疗等支出留给了地方。 20世纪80年代中期确定基础教育实行地方政府负责的体制时,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财政包干、分灶吃饭,扩大地方政府的财力,地方政府财力的增强为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改革,改变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构,奠定了政府间财力分配关系的新框架,其基本特征是: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显著提高,现在大约50%左右,标志着中央宏观调控能力有所增强。如果再加上省本级的财政收入,那么,中央和省的财政收入在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中,占有绝对支配地位,超过60%;而县乡基层政府财政收入比重现在一般为20%左右。正由于县乡财力规模相对较小,现在我国县以下财政自给率不高,在1999年县级财政自给率总体水平仅为64.97%,而大部分的县财政自给率不足50%。 尽管财政的收入分配格局有所改变,但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投入的支出格局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变,依然强调了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即地方财政占大头,中央财政只占很小的比例。1996年全国教育投入2262.3亿元,其中,中央只占10.8%,地方占89.2%。到1998年,教育投入总额为2949.1亿元,中央的教育投入比重略有提高,当年为12.8%,而地方仍高达87.2%。再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及预算内教育经费的结构看,1996年和1998年地方的教育投入比重仍高达87%~88%。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韩民曾发表看法:“中重目前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在经费筹措上过于依赣基层多村和农民,这是不合理的。级次较低的政府,其财力规模小,难以有效承担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职责;而级次较高的政府,其财力相对雄厚,必须适当承担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职责。”我国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主要财力,但基本摆脱了负担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县乡政府财力薄弱,却承担了绝大部分义务教育经费。这种政府问财权与义务教育事权责任的不对称安排,是我国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短缺的重要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经济竞争。在此形势下,地方政府实行了工业用地优惠出让和压低劳动力价格等措施;同时,为弥补财力不足,地方政府又大量依赖土地财政,这些都使得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不协调。2000-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和分位数回归分析证实了财政分权对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不协调的显著影响。因此,要想协调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对财政体制和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机制进行相应改革。  相似文献   

13.
所谓财政体制,又称财政管理体制,指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国家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划分财权财力的一项根本制度。财政体制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等。其中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核心部分,它划分着政府内部各组成部门之间的财权财力以及上级政府同下级政府之间财权财力,规定着预算内财力使用的范围、方向和权限,因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通常又称为狭义的财政体制。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在财政理论界,还是在财政实际工作中,人们使用“财政体制”一词,通常指的是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即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4.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于财政资金管理的核心问题主要是如何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及地方各级财政之间的财政关系,先后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预算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预算体制、财政包干体制和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开始重视财政资金支出管理,采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多种措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研究地方政府间财政政策互动对我国财税体制等的顶层设计意义重大。通过理论分析和运用三阶段Bootstrap DEA、空间Durbin模型,对2007-2011年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进行了测度与检验。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效率及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学历人数比例、财政分权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等控制变量均存在相互促进的空间依赖关系。因此,增强区域人才交流与官员激励,提高辖区市场开放度与纳税人受教育水平,完善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将有利于增进政府效率,发挥其影响因素的正外部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下的财政体制王荣山1我国的财政体制基本理论历来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国家财政的方针、政策应由中央统一制订,地方贯彻执行。一切财政收支应纳入国家预算,各级财政部门要保证预算计划完成。地方财政收支要经中央核定或分级包干后,在保证计划完成...  相似文献   

17.
所谓财政风险,是指财政不能提供足够的财力致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遭受损害的可能性。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建立,旧体制下财政职能越位和新形势下财政职能缺位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财政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在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地方财政担负着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而财政收支规模相对薄弱,地方财政风险成为困扰各级地方政府和经济  相似文献   

18.
试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财税体制中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2.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还未完全理顺,问题“分税制”体制不健全,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正在1.政府财政职能尚未转换到位,公共财政建立的过程中,财政对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调体制仍处于建立过程之中。各级政府尤其是多数节能力还很有限。过去十年间分税制的几次调整地方政府仍将发展经济、开辟财源作为政府的首以财力向上集中为主。1994年分税制改革只是明要职责,把公共服务作为第二位职责。不少地方确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力和财权划分,并政府直接筹划和投资竞争性项目,而用于公共服没有对省级以下各级…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治理、整顿工作的推进,地方财政包干的负效应也愈益显现出来。因此,有必要对财政包干的负效应进行冷静思考,以兴利除弊,把改革引向深入。 思考之一:财政包干的实施,极大地强化了地方利益,使地方政府行为目标发生转移。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上的多重压力下,全力追求地方经济利益最大化,从而造成地方经济壁垒,贸易封锁,导致统一市  相似文献   

20.
<正> 自从我国的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以来,地方各级财政生财、聚财、用财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财政地方包干体制的推行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它使区域利益日益尖锐,区际磨擦加剧,地方割据的“诸侯经济”格局日益强化,农村区域市场的发育也因此面临严重的区域性障碍。消除目前农村市场的行政分割状况,培育相互开放、有序竞争的区域市场,既是促进区际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提高农业资源宏观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更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