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王先庆  彭雷清 《经济纵横》1991,(10):33-36,32
<正> 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是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拟就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困境、出路以及双轨制向单轨制过渡和转换的对策进行初步探讨。一、生产料价格双轨制:起源功过、困境生产资料价格双轨(本文主要指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以下简称“双轨制”)是指在同一时期、同一市场上,同一种生产资料部分实行行政定价,部分实行市场定价的一种市场价格制度。它是我国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采取渐进式改革的一种过渡性选择,同时也是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物资和价格体制条件下的特有产物。  相似文献   

2.
<正> 我国价格改革中争论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问题。这种争论到目前为止,大体可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争论双轨制的出现是政策的失误还是历史的必然;第二阶段,主要争论双轨制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第三阶段,主要争论双轨制能不能立即消灭以及向何处去,是回到传统的旧体制还是迈向有计划的市场价格体制。当然,这  相似文献   

3.
王更新 《经济纵横》1991,(12):55-56
<正> 一、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利弊分析(一)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形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价格管理权主要集中在中央、地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传统的生产资料价格单轨制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1983年国家允许石油产品计划外部分,按国际市场价格在国内销售。1984年对三十七个统配煤矿实行超核定能力生产的煤炭加价25——50%。1984年5月20日,国务院规定,工业生产资料属于企业自销的(2%)和完成国家计划后的超产部分,一般在不高于国家定价20%幅度内,企业有权自行定价,或由供需双方协商定价。  相似文献   

4.
<正> 改革以来,我国在生产资料价格上实行了"双轨制",而在其进出口价格,直接表现为双轨形式的价格是没有的.但如果深入分析就不难看到价格"双轨制"给生产资料进出口价格的影响也是存在的,而且很复杂,应该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一国内价格水平和管理状况,是生产资料进出口经营与实现自负盈亏的基础和条件.国内价格"双轨制",不仅没有解决外贸经营上自负盈亏的难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  相似文献   

5.
“六五”后期,国家曾两次采取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放开的措施,使部分生产资料的价格进入市场调节的范围,这初步改变了价格高度集中的管理状况,形成了以计划和市场供求决定的“双轨制”价格格局。“双轨制”是在城市经济体制作了较大变动,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的期间展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起到了刺激企业增加产量,抑制需求,降低消耗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四种形式的“资金双轨制” 本文所说的资金双轨制,是下述四种形式的“资金双轨制”的总称。这四种形式的“资金双轨制”,有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已经产生的,有的是笔者为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过度而构想的。  相似文献   

7.
当前,生产资料流通紊乱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顺利进行的严重障碍。目前理论界和舆论界普遍将生产资料流通(以下简称“流通”)紊乱归罪于“双轨制价格”和“官倒”,强烈要求二价归一的呼声日益增长。然而,取消双轨制价格全面进入市场一轨就能消除紊乱、理顺流通吗?根据我们总结出的五要素四层次三模式的流通理论进行的分析研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仅仅是前  相似文献   

8.
<正> 一、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现状及主要问题自1985年实行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以来,其发展异常迅猛,并呈现出向市场轨倾斜过快的趋势。 (一)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和比重逐年减少。1988年,国家统配物资已由1979年的256种减少到27种,由中央各部门作为指令性计划分配的物资由316种减少为45种。重要生产资料统配比重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9.
在10年经济体制改革中,意见最为分歧、争论最为尖锐、交锋最为激烈的问题莫过于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以下简称双轨价),争论的复盖面遍及理论界、实际部门、大中小企业以及社会各阶层。通过5年的辩论与实践,双轨价究竟是“良药”还是“毒剂”,已日趋明朗化,就连一些昔日极力鼓吹双轨价的人们,也不得不承认双轨价已来越变得弊多利少,终究非“合轨”不可了  相似文献   

10.
价格双轨制的初衷是放调结合,即放开计划外和超计划的价格以及调整计划内的价格,最后完成由计划价格向市场价格的过渡。双轨制后来被曲解为一个产品两个价格。实践证明,双轨制是一个天才的创举,体现了中国体制转轨的特点。双轨制对当前中国推动资源价格、要素价格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价格双轨制市场化改革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格双轨制(以下简称双轨制)是指对同值的标的物实行两种不同的定价机制。在我国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同一商品实行政府定价和市场价的,有不同商品实行分类管理、双轨并行,有已经市场化的商品价格和尚未市场化的要素价格。双轨制既是渐进改革制度创新的结果,也是极少数人利用体制漏洞谋取暴利、滋生腐败的温床。据专家估算,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引言自1978年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及展开的:一是通过下放自主权,重塑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来逐渐承认与确立企业在微观经济运行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在保留传统的计划机制的条件下,通过计划与市场并存并逐步提高市场调节比重的“双轨制”渐进改革模式来逐步建立与完善市场机制。可以说,“双轨制”迄今贯穿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个过程。因此,“双轨制”具有非常高的学术吸引力,国内外学者对此作过众多的论证与研究。然而,迄今为止,已有的研究文献却大多集中在“双轨制”下的市场轨产品价格或市场与  相似文献   

13.
胡湾 《经济导刊》2006,(11):96-96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缓解巨大的商品供需矛盾,我国曾试行把同一商品分成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在计划内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在计划外则按市场价格出售。这就是“价格双轨”。于是,有官员将计划内商品卖给黑市,从中赚取差价,“官倒”、“倒爷”正是在这种背影中产生的。这种寻租活动获  相似文献   

14.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以下简称“双增双节”)运动,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部署,是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对此,我们着重从其深远意义和基本对策两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一) 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实行“双增双节”,从根本上讲,就是体现了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要求。首先,实行“双增双节”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1985年2月,在我国放开计划外生产资料价格的基础上,石家庄市创造了对计划内外物资实行“同一销价、价差返还、放补结合、扩大市场”的办法。这种办法可以融通计划内、外两种资源,扩大企业择优选购物资的自主权;减少中间环节,促使政府机构职能转变;促使物资企业面向市场,改善经验,搞好服务;缓解双轨制价格的摩擦,抑制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16.
“七五”期间是全面改革我国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价格体系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七五”期问价格改革有三个重点:生产资料价格改革,房租及住房销售价格改革,劳务收费标准改革,其中又把生产资料价格的改革放在首位。生产资料价格的改革对于完善生产资料市场,搞活大、中型企业以及对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七五”期间把生产资料价格改革放在首位的必要性首先,这是由于生产资料在再生产中的经济用途和在价格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作者通过对我国粮食购销“双轨制”的产生、运转及其利弊的综合分析,指出,现行的粮食购销“双轨制”是在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所必然产生的粮食购销体制转轨时期的一种过渡形式。粮食流通体制的深化改革越来越要求加速对粮食购销“双轨制”本身的改革、并轨,尽快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粮食市场购销体制。  相似文献   

18.
利用这个机会,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一些想法。今天谈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从学理的层面解读双轨制;第二个问题,从历史讲到现实,稍微谈谈双轨制改革,以及整个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造成的后果;最后谈的问题是想通过历史、现实的解读,谈谈对市场经济的看法。这里可能扯远一点,会说到美国金融风暴,我希望你们听我讲完了以后能够理解这里面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1987年9月28日,欧洲共同体召开科研部长理事会会议,批准了共同体“1987—1991年技术研究开发总体规划”。同时决定将该规划的三个专项科研计划,即医学(癌症和艾滋病)、为发展中国家服务的科学技术和先进通讯技术,在提交欧洲议会通过后执行,并就第二阶段的“欧洲信息技术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和共同体联合研究中心未来的作用交换了意见。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从1984年开始实行以指导性价格为主体的农业生产资料“双轨制”后,如何适应、满足农业,控制价格水平,让企业获利;如何遏制“倒爷”的倒卖活动,遏制不正之风,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成为市场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透视供销联社农资系统几年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