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近年来我国的储蓄存款出现了巨额增长,卖方市场却出现了疲软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理论界对储蓄与消费的关系问题提出异议。有些同志认为“储蓄增长过猛,因而抑制了消费,引起了市场疲软”,有的还提出“降低储蓄利率,使储蓄存款转化为即期消费,以活跃卖方市场。”笔者对此,试就当前的储蓄与消费及市场疲软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我国目前不存在储蓄超常增长的问题,储蓄增长与市场疲软之间也不存在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作者对非难储蓄增长的流行观点进行了评论。同时,作者还认为,我国目前的储蓄增长本身没有问题,而储蓄增长的背后却潜藏着国民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的问题。正确的对策应该是:严格控制国民收入分配向消费过度倾斜;提高储蓄纯度;进行储蓄分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有的经济理论工作者曾公开提出,采取通货膨胀政策“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强制性储蓄,为基础工业积累一部分资金”,“抵消收入分配倾向于消费的不利影响”。我认为,这是脱离实际的空想,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通货膨胀对储蓄具有极大的破坏效应,在持续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下,不可能增加储蓄,积累资金。对这种“通货膨胀有益论”的观点,如不加以澄清,将直接影响到各项治理通货膨胀政策的贯彻落实。我们知道,储蓄的增长是建立在社会安定、经济增长、币值稳定的基础之上的。如果  相似文献   

4.
居民消费、自然储蓄与资产价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扬 《经济前沿》2010,(1):90-98
凯恩斯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忽视了消费者的储蓄行为的重要信息,是导致CCAPM遭遇实证难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结合储蓄理论来改进CCAPM。储蓄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既不购买消费品,也不购买投资品的“冗余”部分。这些收入“冗余”的数量与储蓄收益率(利率)无关,给消费者带来了直接的效用,笔者称之为自然储蓄。本文把自然储蓄加入到标准CCAPM的理论框架内,重新讨论自然储蓄、消费和资产价格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发现除基于消费的风险溢价以外,传统股权溢价还包括了基于储蓄的风险溢价,最后利用中国经济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为理论模型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支持。其他结论如下:自然储蓄抑制了消费者对金融资产的需求,这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超额储蓄”与欠发达金融市场并存的现象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性解释;我国消费者的储蓄效用弹性远高于消费效用弹性,说明储蓄政策是比消费政策更为有效的资产市场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5.
市场是趋于稳定?抑潜在危机?是“笼中虎”,还是“在役牛”?议论纷纷。我们认为,这是治理整顿初期效应的稳定表现,“笼中虎”不会破笼而出,它实际是“在役牛”。一、市场疲软是综合整治的效应反映,也是产业结构畸曲,消费结构趋于正常的必然表现! 近几年来,经济界对市场疲软现象的原因看法不一,紧缩效应论、供给失衡论、需求不足论、储蓄分流论、抢购滞后论、同向预期论、慎购趋缓论、投资不足论,决策失  相似文献   

6.
储蓄是“笼中虎”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改革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大幅度增长,近两年增长更快。目前银行储蓄余额已突破6000亿元,加上居民手持货币,结余购买力已达8000多亿元。面对巨额储蓄,人们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一种认为,巨额储蓄如“笼中虎”,随时会冲击市场,危及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另一种认为,储蓄并非“笼中虎”,它不等于结余购买力,不会冲击市场,而只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那么,究竟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一般说来,储蓄存在正负两种效用:一是在宏观经济中发挥积累资金,回笼货币,稳定市场,促进经济调整和发展的作用;二是由于储蓄的容量、流量及流向往往受诸方面客观条件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使储蓄出“笼”,而冲击市场,导致经济波动。这两种效  相似文献   

7.
不发达地区居民储蓄倾向特征分析--以云南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蓄倾向上升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决定因素。不发达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增速远高于收入增速,城镇居民储蓄倾向持续上升,农村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1997年后也大幅提高,使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各种体制改革造成城乡居民“未来不稳定”的心理预期,抑制了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居民在增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压缩了基本生活消费,导致储蓄倾向上升过快。必须采取城乡由有差别的对策来降低储蓄倾向,扩大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8.
试论流动性约束、短视行为与我国消费需求疲软的关系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本文分析了国外现代宏观消费理论对于研究我国消费需求的局限性 ,并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了一个“短视消费模型” ,讨论了边际消费倾向与短期储蓄目标的关系 ,从而论证了造成我国目前消费疲软的根本原因是短视行为与流动性约束太强 ,最后解释了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降低以及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偏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王岩 《经济师》1992,(7):38-39
<正> 储蓄的目标,除了筹集资金、调节货币流通之外,还应包括引导消费在内。尽管时下还鲜为人关注,但十分重要,有必要加以研究。 一、储蓄引导消费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说,储蓄(S)是居民货币收入(Y)的一个因变量,即S=f(Y)。二者成正方向变化,即随着居民货币收入的增加,储蓄将按一定函数关系相应增加。但需要指出,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一个假定的基础上,即假定由居民货币收入所形成的消费需求与市场供应相适  相似文献   

10.
我国居民储蓄额近几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且从储蓄规模的构成看,其中高收入层的储蓄数额要远远高于低收入层的储蓄,针对这种情况,经济理论界的人士有的认为应通过启动高收入层的消费来拉动居民的消费需求,有的认为应通过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来缩小各收入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那么,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规模到底多大为宜,一个国家又如何来启动投资、消费需求呢?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储蓄规模、储蓄与消费关系的理论,对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在分析当前市场疲软的心理原因时,一些人比较强调价格预期的作用。他们认为,前年之所以爆发全国性的“抢购风”,是因为群众预料通货膨胀将愈演愈烈,因而认为迟买不如早买更合算;去年下半年以来之所以面临全局性的市场疲软,则是因为群众判断物价将进一步下跌,因而认为早买不如迟买更便宜,这就是所谓“买涨不买落“的心理在起作用。但人们似乎忽视了收入预期对市场疲软的更为重要的影响,实际上,正是群众收入预期的变化,即对末来的收入状况增强了风险预期,在很大程度  相似文献   

12.
广东城乡居民消费储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革  许学强 《经济地理》1996,16(1):46-52,59
广东城乡居民消费储蓄时空变化分析赖革,许学强(中国银行广州市分行510120)(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广州,510275)消费和储蓄问题是非常敏感的社会经济问题。消费表现为人们由于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而用于生活资料和劳务方面的支出;储蓄是指人们...  相似文献   

13.
王双 《生产力研究》2005,(10):49-52
本文运用预防性储蓄的基本原理从影响居民储蓄的经济因素角度即收入、消费以及收入分配状况等三个重要方面对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状况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并通过典型地区经验数据的验证得出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大于东部地区的结论,提出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消费信贷制度以及完善农村税收体系等政策建议以减少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一直同高储蓄率相伴生的,传统观点支持直接鼓励消费,降低储蓄。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在最终要走到依靠消费拉动的增长模式上来,但在这之前如何看待高储蓄率与经济持续增长的关系仍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较高储蓄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下有不同的表现,我们需要透过高储蓄率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来全面地看待其影响,并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一直同高储蓄率相伴生的,传统观点支持直接鼓励消费,降低储蓄.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在最终要走到依靠消费拉动的增长模式上来,但在这之前如何看待高储蓄率与经济持续增长的关系仍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较高储蓄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下有不同的表现,我们需要透过高储蓄率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来全面地看待其影响,并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研究国民储蓄行为的机理及其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发现:储蓄的滞后是城镇居民储蓄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影响方式是二阶滞后的;暂时收入对储蓄有显著正影响,持久收入对储蓄的影响为负而不显著.老年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储蓄具有正影响,少儿抚养比则具有显著的负影响;社会保险支出水平对居民的储蓄没有显著影响,导致社会保障的虚置.消费的不确定性对储蓄的影响显著但较弱;地区虚拟变量对中部有显著性影响,对西部则没有;真实利率对城镇居民储蓄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开征储蓄存款利息税是我国启动内需的又一举措,它对居民心理、银行储蓄、消费等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一举措能否如期实现它的目的,我认为它对启动内需会起作用,但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作用的程度是有限的。首先,从对居民心理的影响来说,开征储蓄存款利息税不同于降息。降息只是减少了居民的预期收入,而开征储蓄存款利息税则是把居民已经到手的收入又拿走一部分,从而有一种割肉的感觉。前者的感觉只是"我"少拿了国家的钱,后者的感觉则是国家拿走了"我"的钱。因此,居民参加储蓄将有一种吃亏的感觉。这似乎应使人们的消费倾向增强。但居民即使不储蓄,也不一定就得将收入用于消费,也可以用于其他投资,只是投资的方向可以稍作改变。居民可能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即认为个人在银  相似文献   

18.
广西地区的储蓄与投资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存在障碍.消除投资抑制因素,健全投融资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广西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薛蔚昌 《经济师》1992,(4):56-57
<正> 近几年来,储蓄存款迅猛增长。1990年国家虽然采取措施,两度调低储蓄利率,但增势仍然不减。对此,实际工作者感到迷惑,理论界视为“超常”,成为“热门”话题。究竟是何原由?笔者对太原市“储蓄存款”进行了调查研究,初步揭开了这一难解之“谜”。 储蓄高速增长的数量概念 储蓄究竟增长到了何种程度?又该怎样判定其正常与否呢?这是首先需要弄清和研究的问题。 根据增长经济学的理论,储蓄增长率应与同期社会生产总额、国民货币收入及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相似文献   

20.
郭友群 《经济论坛》2003,(11):10-11
一、巨额银行存款背后隐藏的问题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我国本外币居民储蓄余额首次突破10万亿,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从表面上看,它似乎说明:一是证明了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确实不错,二是表明中国国民的富裕程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然而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做进一步的分析,则会发现数字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1.消费需求不振,市场销售疲软,降息的政策效果日渐式微。在通常情况下,如果国民收入增加,居民消费也会随之增加,但是如果居民消费的增加赶不上国民收入的增加,就会导致储蓄的较快增加。消费需求不振和居民储蓄存款猛增实际上是“一枚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