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很高.中国政府也实质性地迈开了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无论是在当前金融危机下还是在下一轮经济周期中,中国如果想要在国际金融上发挥更大作用,具有更多话语权,那么人民币必须国际化.本文通过分析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和当前人民币已具备的条件,认为人民币已具备推行国际化的基本条件,需要通过地域和职能"三步走"的国际化路径,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2.
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度量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了客观科学的度量方法,才能对不同货币在不同时间段内国际化程度的变化有客观的判断和把握。货币国际化功能表现在多个领域,涉及很多数据和参数,准确而全面地度量货币国际化并不容易。然而,不管货币国际化功能在多少个领域有所发挥,皆会导致相应货币外汇交易的活跃,因此,货币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活跃程度可以间接地度量货币的综合国际化程度。基于该思路,本文建立了一个即简单又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度量货币国际化,还可容易地计算出不同货币或货币组之间相对的国际化程度,对包括人民币在内的30个国际主要货币2007年和2010年的国际化程度进行度量,并计算出这些货币相对美元的国际化程度及人民币相对于其他货币的国际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罗勤林 《时代经贸》2009,(3):100-101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拓宽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加强与世界经贸关系和提高经济地位的需要。本文通过对美元、欧元、日元国际化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呈现日益突出的趋势。在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之后,大多数国家对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发展有着期待和展望,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分析目前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研究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路径,阐述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也对其他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是一种帮助和推动,是多赢共赢。  相似文献   

5.
邵华明  侯臣 《财经科学》2015,(11):23-33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正日益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货币国际化的相关理论和文献、美元国际化的历程,以及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世界主要货币的国际化指数和外汇储备份额状况,并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应以渐进的方式推进,即人民币自由兑换,利用我国现有的优势实现人民币区域化,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外汇储备的充足以及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增加,当前我国面临着推动人民币走出去,以更好地服务于对外贸易投资,深化对外经济金融交往,扩大改革开放以及维护国际繁荣稳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人民币国际化正在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和实务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为缓解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影响,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近些年都开始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人民币国际化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之一。当前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不过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目前中国已开始通过货币互换等方式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联系不断增强的必然要求,又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本文从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进而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截止2012年3月,中国与周边13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并和阿联酋、阿根廷以及新西兰等非周边国家达成或扩大了货币互换协议,互换金融已达到1.3万亿元人民币。尽管一些学者指出人民币已经走出了周边化,正在向区域化迈进,但是从国际化货币的定义来看,人民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仍有诸多困难需解决。文章首先从货币的职能来界定国际化货币的含义,然后指出当前国内政策与人民币国际化不一致的问题,最后根据学者提出的国际化的条件,提出下阶段人民币国际化应该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回顾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观点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历程,剖析现行的"贸易结算+离岸市场"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导致的人民币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跛足"现象和倒逼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所造成的国内福利损失的问题。鉴于国际分工程度和市场交易效率是货币国际化的基础,建议中国采用"跨国公司+国内金融改革"的路径,通过跨国公司的发展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通过国内金融改革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1.
刘长花  孙健 《经济师》2010,(6):12-13
文章阐述了货币国际化的现实意义、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指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的下降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机遇,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2009年,人民币国际化开始提速,这标志着国内、国际金融领域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然而,人民币国际化还面临一些现实障碍:中国经济规模足可支撑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但中国不是经济强国;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现代金融体系业已形成,金融大国初见端倪,但中国也还不是金融强国;中国经济实力逐年增长,但是中国政治军事的全球影响力还有待提升。最终,只要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的繁荣稳定,人民币国际化就能成功。在2020年左右,人民币将取得日元、英镑的国际地位;建国100周年前后,人民币将加入美元、欧元及人民币的三极国际货币大家庭。  相似文献   

13.
14.
科学的战略制定、合理的战略实施以及正确的发展路径选择,是银行国际化决策必须高度重视的3大核心要点。银行国际化存在4种战略选择:稳定型战略、增长型战略、紧缩型战略和混合型战略,这些战略拥有各自不同的主要特征、优势劣势和实施条件。而且,不同的战略实施阶段,其实施内容和对银行的影响也存在重要差异。本文归纳了银行国际化的5种行为路径,并考察了世界上最大的数十家银行近20年间国际化历程,发现所归纳的路径类型的确存在。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中国的中小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国际化路径才能更好地融入国际环境并获取竞争优势对于其生存及发展至关重要。以国际化方向和国际化层次两个维度构建的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杠杆模型显示。不同的国际化战略将给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带来不同的发展路径。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而言,首先发展内向国际化战略,再逐步过渡到国际化的高级阶段将是最佳的国际化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6.
《经济研究》2017,(2):125-139
本文将货币国际化的必备条件分为经济基本面因素和结构性因素两方面,根据国际货币的三大职能,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货币国际化总量指数,将其分解为绝对程度指数和相对程度指数,以此测算了八种主要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并分析了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制于中国的政策制度和金融体系等结构性因素的不足,人民币在全球市场上使用的份额始终较低,但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经济实力、贸易规模和币值稳定性等基本面因素是决定货币国际化总量指数的关键,资本账户开放度、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政治稳定性和军事实力等结构性因素能显著影响货币国际化相对程度。现阶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在于完善我国的制度体系和金融市场等结构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国际化程度的测量是国际商务研究领域的基础性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采用各种不同的定量测量指标来表征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国际市场涉入程度。但是,各种不同的定量指标使得有关国际化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结论变得互相矛盾。因此,构建有层次、有结构的国际化程度测量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30家企业的预调研首先发展出了国际化程度的测量指标体系,改进了单一维度测量指标的不足之处,进而利用该测量体系研究了142家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扩张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国际化广度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的成长,而国际化深度的提高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不产生促进作用。所以,通过代理机构或者直接自行出口,以及通过企业网络所形成的类似于综合商社的集群式组织进行产品出口是目前能够促进企业成长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18.
银行国际化:组织机构形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国内几乎没有什么献作过深入研究。然而,在实际经营中,银行一旦确定国际化扩张的战略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设立何种形式的海外机构。对此,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细化了银行国际化组织形式的类型和特征,分析了代理行与海外分(子)行、分行与子行之间的选择标准和影响因素,并相应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组织形式选择安排,从而对我国银行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会计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会计标准走向统一,全球会计准则正以势不可挡的速度向我们涌来,中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相对滞后.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之间还存在着系统的差异,差异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形成了重大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WTO的加入、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等,迫切需要采用全球化会计标准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找到微观基础——公共选择理论的中国困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骥 《开放时代》2009,(1):99-119
为什么公共选择理论在中国只有大量的理论介绍,却缺乏真正的经验性研究呢?本文从公共选择理论在中国经验研究的相对死亡谈起,分析了中国政治学研究者在应用广义的理性选择理论上所遭遇的尴尬处境,强调其病根在于未能理解“微观基础”的方法论意义。在对“微观基础”进行界定之后,本文梳理了“经济人假设”的中国式争论,指出导致研究者拒斥微观基础的两个历史包袱:一是整体主义方法论的路径依赖对思维构成了强大的束缚;二是研究者们大都善于单纯的归纳逻辑,而不习惯需要综合演绎与归纳方法的假设检验逻辑。然后本文进一步指出了微观基础背后潜藏的三点病因:意识形态的干扰、政治正确的自我审查、政治科学的整体落后。最后,本文粗略展望了相关领域潜在的研究方向,并提出了三点有限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