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分配制度,建立和健全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体系,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了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模式和框架。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收入分配不仅反映了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和结果,而且对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导向作用,社会保障是社会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的补  相似文献   

2.
李锐 《中国国情国力》2001,(11):100-101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分配制度的深化改革,人们的经济收入差距日渐拉大.合理的收入差距有利于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但是过度的收入差距则不利于实现整个社会公平,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那么现代城市人是如何看待收入差距的呢?带着这个问题,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会同中央电视台经济部进行了联合调查.  相似文献   

3.
其实任何一个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收入的分配制度,也就是说,社会成员以什么样的方式获得收入和财富。因为收入和财富总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所以收入分配制度实质上也是一个激励制度,创造社会财富的制度。一个体制的改革也是一个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李锐 《中国国情国力》2001,(12):100-101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分配制度的深化改革,人们的经济收入差距日渐拉大.合理的收入差距有利于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但是过度的收入差距则不利于实现整个社会公平,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那么现代城市人是如何看待收入差距的呢?带着这个问题,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会同中央电视台经济部进行了联合调查.……  相似文献   

5.
中国转型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在收入分配矛盾日趋突出的情况下,如何充分估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作用建立在一定所有制关系基础上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我国2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能够解放劳动生产力,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反过来,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和不规范的分配关系的存在,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1、建立与所有制关系相适应的收入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使我们做大了"蛋糕",而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公平合理分好"蛋糕"。当前,垄断行业的超高收入、企业高管的高额薪酬、权利寻租及腐败等分配不公问题为社会所诟病,必须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用制度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破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效率低下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构建起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收入分配领域也凸显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及时破解难题,优化社会结构,探索构建橄榄球形社会成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8.
贺大姣  赵洁 《特区经济》2007,219(4):175-176
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和不断奋斗的目标。收入分配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具体标准,公正和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收入分配变动的内涵、结构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变动 ,是一个制度性的变化。现实中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存在市场化与非市场化等原因。市场化导向的收入分配变动对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具有积极作用。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不是简单地调整收入分配差距 ,更重要的是完善合理的收入分配方式 ,采取措施 ,形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合理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1.
人与特定社会形态浑然一体,人的发展受制于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之上所形成的社会形态。文章认为,在自然经济形态下,经济的发展虽然赋予了劳动者部分人身自由,但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和伦理道德又无时不在和无处不在地、有形和无形地制约着个体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众多劳动者具有独立的人格地位和劳动力产权,去提升自我素质,并通过提高人力资本价值,促使个体得到了更为全面和自由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通过公共支援等方式保障人的生存权利、公平竞争权利、学习权利、创造权利,并且用社会主义制度来保证收入初次分配和收入再分配的调节、提高居民收入比重、遏制城乡差距、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全社会保障体系等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时期,优化生产力布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是高效配置空间资源的必要途径,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主要措施。本文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判断出发,提出优化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方向是:以产业转移为动力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培育和完善中部地区增长极,加快区域开发,优化西部地区生产力布局,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产品分配出现了多因素决定的情形,国家需要遵循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发展的经济规律,通过制定合理的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制度,就此作出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资本效率的制度安排,从而保障生产与消费的基本平衡。因这些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加上出口拉动、区域差异发展、决策的城市倾向等政策的偏差,使得根源于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制度缺陷的中国经济失衡问题日益严峻。文章认为,只有遵循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发展的经济规律、在有利于促进每一个个人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原则下调整和理顺生产关系、完善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经济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新阶段,赋予了以人为本新的内涵。文章梳理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论战,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新内涵;依据生产劳动新内涵重新表述与之吻合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新论,以987—2007年中国政治经济学国民收入账户计算结果及收入分配状况为例,研究以人为本的来源和新内涵。文章认为,应以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生产观,从民生生产观、民本分配观、民权交换观和民计消费观来构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胡钧 《改革与战略》2010,26(11):32-35
经济结构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是优化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又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按客观经济规律要求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包括国家和企业支配的部分与直接分配给个人的部分的关系及居民之间收入差距问题两个方面。文章认为,抽象的社会公平正义原则不能提供解决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和调整的理论根据,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判定分配关系的改革和调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的具体差距应多大,除了依据劳动贡献这一规律性原则外,还要依据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结果进行具体研究及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16.
张占斌 《乡镇经济》2010,1(1):18-23
收入分配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改革发展大局,社会认同度很高,反响也比较强烈,已经成为新的发展阶段最具政治意义的经济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需要改革分配制度。“十二五”乃至更长的时期,我们要实施强国富民的战略,改革分配制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通过发展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刘军 《理论观察》2004,42(2):14-16
经济事实是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特征的依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需考虑的主要经济事实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发展生产力和强国富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相结合;以市场为基础,国家宏观调控为主导;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Indonesia has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years (on average, 5% in 2000–08), but many people are still living in poverty. Income inequality, as measured by the official Gini coefficient, has also increased. This paper evaluates household income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Indonesia, assessing both market and non-market income to reach a more accurate measure of how actual income affects living standards. We find that if household income considers non-market income, income distribution is significantly more balanced, the coefficient of income inequality falls from 0.41 to 0.21 and the income share of the population's poorest deciles increases more than fivefol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market income alone is a misleading measure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n Indonesia.  相似文献   

19.
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依靠社会变革与社会自我调节两条实现途径。前一条途径是打破社会生产关系对人的束缚,带来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前提。后一条途径是改进人的社会行为,其集中表现就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社会变革的宏伟理想是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历史上一个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则是社会调节的宏伟理想。马克思主义应当且只有她才能科学地将生态文明概念纳入其理论体系,生态文明可与共产主义成为相对称的两个概念,成为两面指引人类走向未来的旗帜。生态文明从五个方面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1)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2)唤起和不断满足人的生态需要;(3)改进社会消费方式、为人类的身心健康提供保证;(4)改进社会生产方式,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和谐的劳动生活;(5)改变了人的物质价值观,彰显了人生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20.
Although economic growth in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has matched and even surpassed the growth targets of the UN'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DS), it often has failed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s of employment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Nonetheless, preparations for an IDS for the Third Development Decade continue to focus on aggregate and sectoral growth targets.Recognizing the essential linkage between growth, employment and poverty, this paper formulates targets for employment and growth with equity and integrates them with the proposed overall IDS growth objective using a consistent macro framework.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ynamic implications of this equitable, productive employment strategy for the sectoral distribution of labour and capital and for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compares it with alternative scenarios.The basic results show that an equitable productive employment strategy will not only raise absolute incomes of the poor but improve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whether measured by the relative income of the poorest 40% or, perhaps more important, of those who continue to obtain only low-productivity employment. Evidence from some countries in the 1970s indicates that the strategy is feasible, provided appropriate policies are pursued.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strategy appears to be the maintenance of a demand for goods produced by the poor; in this context the high growth of industry recommended in the IDS for low-income countries is likely to lead to increasing inequality. This paper concludes with some broa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achieving the equitable productive employment targ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