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三农"投入不足,表现为农民"贷款难",其深层次原因则在于货币政策在农村严重阻梗,传导不畅;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信贷资金总量供给不足;农村信用社僵化的管理体制又导致信用社的"内部人控制",更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紧张.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重新架构货币政策在农村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2.
对农村消费发展缓慢与货币政策传导梗阻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提高货币政策在农村实施效果,必须保持适当的农村货币供应量,创新农村信贷方式;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实现农村金融组织的多元化;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吸引力;理顺关系,加强沟通,共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西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中资金匮乏的成因有:国家投入不足;利用外资比例极低;农村牧区自我积累乏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农村资金流失严重.要解决农村金融资金短缺的困境,应强化西部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农村牧区向商品化、市场化发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利用外资,发展西部农(牧)业.  相似文献   

4.
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三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中国农村金融运行的现状 目前,中国农村金融的运行呈现出的是典型的“金融浅化”特征。这一特征表现在:由“收缩效果”导致的农村融资大幅萎缩,由“补缺效应”导致的非正式金融活动空间巨大、由“吸管效应”导致的农村资金大量流出。相对于中国农村的资金需求和经济贡献来说,这种运行模式和运行结果,使理论界与决策者都难以理解和接受,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农村金融之迷”。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县域金融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对如何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并拓宽县域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做好货币政策在县域经济金融的传导,拓展农村金融业服务范围,大力支持非公有制及“三农”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构筑良好社会信用环境等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自给能力明显不足,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严重短缺,“三农”对金融具有更强的依赖性。但是,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资金外流、资金供给总量不足、结算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导致金融对“三农”支持乏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1979~2011年的相关数据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户生产经营的支持问题。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在资金投入对农业产出具有显著性影响的情况下,却出现农村金融对农业生产资金投入和农户收入的影响不显著现象。这说明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户信贷供给不足,金融支农不力,农户资金问题主要不在于对资金的有效使用环节,而在于资金的可得性环节。农户对信贷资金可得性较低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农户生产性贷款在农村贷款结构中边缘化;二是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非农化,农户资金要素通过存贷正差外流;三是农村金融效率及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相似文献   

8.
李刚 《济南金融》2005,(5):21-22
本文从分析邮储资金体制改革后农村资金“失血”问题的解决情况入手,对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考察,并提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村金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巨大支撑。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金融机构在行业构成、网点布局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农民对资金需求的日益强烈,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力度明显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康荔 《北方金融》2022,(3):65-73
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有效提升资金的配置效率,是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充分研究货币政策传导异质性和虚拟经济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本文采用交互效应面板分位数回归进行测算。研究得出:在样本区间内,货币政策调控未能有效直达实体经济薄弱环节,传统货币政策工具靶向性不足,出现了流动性错配问题;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过热进一步加剧“马太效应”。需在政策制定时加强政策的靶向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1.
论农村资金市场的利率改革韦敏,花丽彬在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人们曾一度将农村资金市场作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我们认为,当前发展农村资金市场,提高资金市场融资效率,关键在于进一步改革现行利率制度,完善利率市场机制。一、利率调节与农村资全市场...  相似文献   

12.
张月兰 《新疆金融》2008,(12):45-47
“三农”问题的解决,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如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资金供给不足、缺少与金融服务相配套的担保及保险机制、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服务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等。当前,如何结合昌吉州的实际情况,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成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当前农村迫切需要一个好的融资和资金支持环境,现有农村金融格局必须尽快调整和改革,而且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需要有一个通盘考虑,必须正确处理好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为农民,农业、农村经济服务的宗旨,从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资金服务于农村的目的出发,树立“大农村金融观”,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最后,本报告还针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推进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战略构想及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前,对农业的资金投入,除了农民自身积累之外,主要依靠财政和农村金融信贷。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地方财力有限,财政对农业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的信贷投入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欠发达地区关于农村金融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不畅,制约了农业信贷投入。如何疏通农村  相似文献   

15.
农村社区民间借贷规范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社区民间借贷近几年快速发展状况的分析研究,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社区正规金融资金投入匮乏与农村社区资金需求旺盛、部分农户资金有余与农村社区缺乏投资途径这两对矛盾,因而应通过重构农村金融体系,规范民间信贷的管理办法,逐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等措施对农村社区民间借贷进行“疏导”而非“围堵”。  相似文献   

16.
一、制约我国农村资金供给不足与需求不足共生因素分析 (一)农村金融体制落后及改革滞后导致我国农村资金供给不足 1.原有金融体制不能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有效的资金供给.1993年开始的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了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方向,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以盈利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这就迫使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大量撤并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同时逐步向城市收缩并上收贷款权限.  相似文献   

17.
<正>云南省昭通市属于农业大市,农业在国民经济总体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存在的金融对"三农"支持不足的问题,原因比较复杂,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现有信贷模式制约了农村金融力量的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即使资金充裕,也因担保不足无法发放贷款,导致大量资金流出农村。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梗阻表现为上存资金的大量增加。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梗阻的原因在于内生制度约束和宏观政策限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需要进行金融制度创新,改革信贷制度,净化信用环境。  相似文献   

19.
当前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的创新组织,它的发展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弥补了现有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在农村旺盛的资金需求下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也存在着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分析了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一、农村金融发展情况的现实审视娄底市地处湖南省中部,面积8817平方公里,总人口402.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1.49万人,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53亩,2006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2.4亿元。当前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突出,集中体现在组织体系、资金供给、金融服务与资金价格等方面“进”与“退”的矛盾。(一)总量供求失衡:农村资金总需求在“进”,农村金融供给幅度在“退”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资金需求刚性增长。近年来,娄底市县域经济呈现平稳较快发展,对农村金融的需求大幅增加。2004年至2006年,县域生产总值由175.6亿元增加至249.5亿元,增长4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122元增加到2379元。同时,不同层次的农业产业化趋势日益凸显,大额农贷资金需求迅速增加。娄底近年来初级层次的水果之乡、蔬菜之乡不断涌现,中级层次的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和畜牧业养殖基地发展迅猛,这些龙头企业为继续扩大规模,竞相向金融机构提出了贷款需求,导致农村资金总需求不断扩大。但另一方面,农村金融供给明显不足。娄底农村地区的产值在全市GDP中基本上保持着半壁江山的地位,但其获得的国家银行系统的贷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