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在实现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及推动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组织的经费不足、法律制度存在缺陷等等,因此,政府、社会各界以及非营利组织自身都应采取相应措施,如增强非营利组织自身建设的意识等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非营利组织以其独特的地位在中国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受益于这些组织动员开展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但在这种情况背后,我国非营利组织却大多陷入困境,因财务方面的问题而延缓了发展的步伐、难以为继的非营利组织不在少数。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筹集资金相对困难,经费不足;各项支出所占比重难以控制,特别是与政府相关的行政支出;财务收支透明度较低,社会公信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等。为了非营利组织更好的持续发展下去,运用有效的非营利组织财务发展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促进非营利科研机构发展是安徽省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战略。非营利科研机构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特征,决定了其发展中必须得到政府的各种支持包括税收政策支持。我国政府目前给予非营利科研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立法不完善、范围过窄、对社会捐赠的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可通过构建非营利组织的税收法律体系、加大对民办非营利科研机构的税收支持、突出对捐赠者的税收优惠等措施来解决。  相似文献   

4.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公益性、服务性、互益性的非企业、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实体。非营利组织作为现代社会一股活跃的力量正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系统结构,在提供公共服务、拓展公共领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然而,不同的制度环境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方式既有共性的一面,也呈现出差异化特征。政府一方面把非营利组织看作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而对其发展持谨慎态度,另一方面又将其纳入实现社会公共使命的体系而成为伙伴关系,因而两者的关系具有多样性特点。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的研究成果,以期对认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共服务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营利组织作为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其非营利性、志愿性、公益性等特征决定了它能提供公共服务。相对政府而言,非营利组织具有服务方式灵活多样,贴近基层民众,服务内容广泛,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其公共服务功能在当前我国的社会生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非营利组织当前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它是对政府和市场的必要补充。改革开放后,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非常迅速,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制度已不适应其发展的现状,在课税的相关政策及其征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国外经验,提出完善相关立法,确立非营利组织法律地位和基本税收政策及其改革趋势。  相似文献   

7.
城市社会建设,需要政府、公民与社会三方的多元合力,其中,社区非营利组织在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社区非营利组织还存在着资源匮乏、力量薄弱、运作失范等诸多问题。因此,要加强政府与社区非营利组织的互动合作,形成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网络体系,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规范管理,建立科学完备的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起着突出作用。尤其在"单位制"解体、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进程中,非营利组织成为参与社区公共品供给以及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非营利组织自身发展不完善以及外部环境的制约,非营利组织在参与社区公共品供给的过程中遭遇一定困境,因此,为了促进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公共品供给领域持续高效地发挥作用,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管理,健全非营利组织的评估与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9.
由于政府和市场都存在着“失灵”以及近年来一系列“全球问题”(如环境恶化、能源短缺、人口膨胀等社会问题)的出现,促使人们对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转向了独立于政府和私人企业组织以外的非营利组织,以期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几个较有代表性的国家非营利组织发展状况的分析,阐释非营利组织的各种不同发展模式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探求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政府监管框架已经基本形成,政府监管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监管似乎并不尽如人意,因此探讨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政府监管的对策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我国非营利组织政府监管的状况进行阐释,分析了我国非营利组织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政府监管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有效整合社会管理资源,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各级地方政府面l临的重大现实课题。由于地方政府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环节;而新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预域的独特作用,能够作为政府从事社会管理的得力助手,与地方政府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培育发展新社会组织,积极推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形成地方政府与新社会组织之间良性互动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捐赠是当前非营利组织的重要资金来源,提升组织的筹款能力对于组织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筹款能力进行了分析建模,分别从组织对互联网技术的采纳、组织策略、组织能力、组织治理四方面研究了影响组织筹款能力的因素,并使用中国基金会领域388家组织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组织网站的使用、组织筹款费用、组织总资产、组织效率在决定组织筹款水平方面都起到了正向的影响作用,但影响公募和非公募基金会筹款能力的因素存在差异。存在网站、组织资产更大、组织效率更高的公募基金会筹款能力更强,而组织筹款费用更大、组织资产更大、组织效率更高的非公募基金会筹款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支柱、政府职能转变的承接者、实现社会整合的新载体、利益表达和诉求的制度化渠道、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从嘉兴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来看,其数量、规模、结构、资金、人员、内部管理、自身运作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无法与政府职能转换、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相适应.因此,急需从转变观念、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组织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保障从业人员权益、改革管理体制,加强外部监管和内部自律等方面入手,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前,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实践中,非政府组织面临着治理的效能低下等问题。因此,需要非政府组织通过强化组织信念,构建非政府组织的社会信任机制,以及加强与政府合作等来提升非政府组织在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的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形势十分严峻,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救助主体单一,政府部门承担了绝大多数的救助责任,其它社会力量参与严重不足。本文分析了社会救助主体单一的原因,针对问题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地位,以企业、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等为补充作用的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救助的模式,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公信力是社会组织治理主体的合法性保障。以往研究主要从微观组织层面对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进行探讨,忽视了对我国政社关系结构与宏观文化的关注。为此,本文借助世界价值观调查(WVS)2015年的中国数据,考察了政社关系对社会组织公信力的影响机制及文化认知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构建合作型政社关系,公共服务需求的回应性影响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认知。公共服务需求回应性越强,社会组织公信力越高。其中,权威层级取向的文化认知不具有调节作用,集体利益取向的文化认知起负向调节作用。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供给不仅要关注特殊群体现实需求,更要强调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性与公共性,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加强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建设。这些发现拓展了社会组织公信力研究的理论视角,对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公信力,发挥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非营利机构蓬勃成长,在农村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方面活跃着为数众多的服务于弱势人群的非营利机构。作者通过在一个著名非营利机构——爱德基金会多年的实践经验、思考及对国内国际其他非营利机构的比较,认为成功非营利机构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强大的董事会、明确定位的目标人群、创新的项目理念、参与式发展及对道德的诉求。  相似文献   

18.
善治视域下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中介组织是沟通政府、社会、企业、个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培育,离不开管理的创新,善治视域下社会中介组织在其管理理念、组织功能、发展模式、监管手段和资助方式等方面需要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19.
社区的发展,政府在一些领域的退出,为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社区的非营利性组织大概有四种类型。目前,人们对非营利性组织认识,往往偏重于它对社会的管理作用和经济功能,而其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往往为人们所忽视。事实上,非营利性组织的社会心理功能正是其能够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