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商》2015,(27):279-280
本文采用Malmquist指数的方法测定全国31个省市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研究结果表明,在2003-2012的十年间我国31个省市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技术进步都呈正增长,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技术效率呈负增长。  相似文献   

2.
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内增长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我国医药制造业2001-201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曼奎斯特指数法分析,得到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并将其分解。通过对产生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原因进行分析,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1999—2018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考察贸易条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条件与全要素生产率显著负相关。异质性分析表明:贸易条件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行业异质性,并且贸易条件改善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综合技术效率增长有积极影响,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综合技术效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金融危机前贸易条件改善对综合技术效率增长有显著抑制作用,金融危机后贸易条件改善对综合技术效率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贸易条件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科研投入强度路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装备制造业作为国之重器,其高质量发展对建设制造强国、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辽宁省为例,对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行业发展的均衡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劳动力水平、产业规模、对外开放水平以及盈利水平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装备制造业TFP且影响路径存在一定差异。基于上述结论,为提高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应补短板、谋创新、促转型,实现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促进其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霍杰 《商业研究》2012,(8):108-113
服务是一系列生产活动的必要投入,服务业自由化将对下游制造业有重要影响。基于中国银行业和制造业2003-2009年的数据,本文实证分析服务业自由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业自由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影响,外资企业进入、服务业私有化和服务业竞争水平的提高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作用,外资企业进入与服务业私有化相比更能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利用产业融合度指标衡量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程度,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结果表明: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程度呈上升态势,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2014~2022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数字服务贸易开放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在数字服务贸易开放初期,存在\"生产率悖论\".机制检验表明,在数字服务贸易开放初期,企业运营低效率和供应链配置多元化是产生数字服务贸易开放中\"生产率悖论\"的重要原因;企业承担风险能力和ESG水平的提升会帮助制造业企业尽早摆脱数字服务贸易开放中\"生产率悖论\"区间.文章对于破解数字服务贸易开放中\"生产率悖论\"之谜,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实施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成为企业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选择。研究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是否能够促进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厘清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对企业提升运营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基于2013—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将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能显著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该结论在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检验、安慰剂检验、替换核心变量测度、排除疫情影响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显著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供应链数字化管理通过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降低企业成本的路径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对东部地区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案例分析表明,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采用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进一步验证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为此,企业应深化数字技术与供应链体系的融合,积极倡导应用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模式,推动企业间协同创新,共同挖掘和利用数据资源的价值,提...  相似文献   

9.
在Feenstra-Hanson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国际产业转移模型,结果表明:一国的生产率水平决定着该国偏向的产业活动;生产率的增长使得边际产业活动在国家间转移。进一步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2016版)的数据对2000—2014年期间不同国家的单位劳动成本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并分别检验了生产率水平和生产率增长在全球制造业分工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结论越来越符合理论模型的推测。在新一轮全球制造业转移过程中,应把推动生产率增长放在首要位置,把握智能制造机遇,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培育高素质人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相似文献   

10.
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1980~2003年的我国贸易统计数据,基于不同种类商品的进口增长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的分析视角,测度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口总体上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了经济增长;初级产品的进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没有显著影响,但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进口有显著影响;工业制成品进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显著影响,但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进口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姜荣 《中国市场》2007,(45):98-99
文章首先介绍了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内涵和特点,然后介绍了供应链战略联盟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构筑供应链战略联盟的一些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供应链企业的均衡策略:基于完全竞争市场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应链节点企业如何协同合作、合作到什么合适的程度才能实现共赢,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问题。以消费者的反需求曲线为基础,利用博弈分析理论和方法,基于单一制造商、多个供应商和消费者构成的供应链系统,探讨了供应商和制造商合作与非合作博弈情形下,如何选择最优策略的问题,并得出三个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3.
在Melitz提出从企业异质性角度分析生产率对出口影响以后,国内学者运用实证检验认为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存在"生产率悖论"即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低于未出口企业,也检验得出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陷阱",即出口对企业生产率具有阻碍作用。本文首先提出一个数理模型研究企业出口与生产率的相互联系,再运用2008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检验"生产率悖论"与"生产率陷阱",并讨论它们存在的原因,为了使结论更加可靠,本文对出口企业与国内企业分别进行了全国、分行业、分省份的实证检验。最后在模型分析与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出口制造业企业走出"生产率陷阱"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发展将会是中国产业结构演化调整的最佳状态。为深入剖析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主质参量构造面板数据,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行为模式及地区差异进行判定和甄别。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处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存度要大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存度;各省市地区的共生行为模式差异较大,东、中、西部地区的共生状态渐次恶化,部分中西部省份甚至出现了反向共生现象;样本时段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度和共生系数波动不定,2005年出现实质性转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使得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制造业升级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制造业升级在增强国际竞争力中的影响以及制造业升级面临的国外技术优势压力和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提出了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是我国制造业升级的目标,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三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1996年到2006年的数据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算了我国五个高新技术产业三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索洛剩余和各要素对产出的贡献率,结果发现在不同高新技术产业三资企业中,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是有差异的,但我国总体上是属于资本投资驱动型增长。详细地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不同高新技术产业三资企业产出增长贡献份额不同的原因,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国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当前非洲国家普遍谋求推进工业化,特别是希望引进制造业领域的直接投资,以提升自身工业生产水平,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我国对非洲制造业的投资在过去十多年获得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分散、无序"问题。基于非洲制造业现状及中国企业对非洲制造业投资实践,本文提出"进口替代"型和"出口导向"型两种适用于对非洲制造业投资的路径,认为应当加强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总体规划,结合非洲各国具体国情,加大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我国企业采取合适的投资路径,提升对非洲制造业投资的质量与成效。  相似文献   

18.
大量的研究表明,出口贸易通过出口学习效应、出口溢出效应、出口规模效应和出口竞争效应促进了生产率的发展。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动态实证研究表明,出口量的增长不能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人力资本和研发活动作为衡量一国吸收能力的指标,是发挥出口—生产率效应的关键因素;我国鼓励出口政策和引进外资政策的实施,使得出口—生产率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色彩。  相似文献   

19.
Practitioners and academics have identified and acknowledged the presence of a gap related to actual and potential values of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echnology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esent the RFID implementation in Swedish manufacturing firms, and if or to what extent use of this technology facilitates in increasing transparency of information throughout the supply chain for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great majority of firms are actively working with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s, only a small fraction has adopted RF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