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科技创新效率是衡量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投入产出比的重要依据。文章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就我国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4年我国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总体呈现增长态势;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的提高,技术效率只起辅助作用;西部地区各省市科技创新效率差异较大。最后,就分析结果提出了鼓励合作创新,提升自主创新水平;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促进技术消化、吸收、利用以及注重地区差异,减少落后地区体制障碍和技术壁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化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提高文化制造业科技创新效率有利于实现区域创新协调发展。基于2012-2014年中部地区文化制造业创新活动数据,构建了我国文化制造业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Malmquist模型对各省份科技创新效率进行动态分析发现,中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呈倒“U”形发展趋势,全要素生产率稍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6省文化制造业创新发展水平并不同步,创新效率聚类分布差异较为明显;技术进步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相互影响,导致各省份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山西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骁炀 《经济师》2014,(10):148-149
加快山西农业技术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从宏观上完善山西农业技术创新政策,提高山西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文章对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和评价,进而提出了基于效率提高视角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向、组织制度创新路径和发挥政策激励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32所“双一流”高校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2018年各高校科技创新的数据指标,通过构建三阶段DEA模型,对“双一流”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有效测算。结果表明,各“双一流”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值相差较大,大部分高校未能达到技术前沿面,各“双一流”高校有很大的空间来提升自己的科技创新效率,且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项的影响,部分“双一流”高校存在效率值虚高或被低估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依赖于科技创新体系,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主体之一。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介绍了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上取得的成绩,分析了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上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按照OECD的标准,将我国28个制造业划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制造业四类。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系统比较了四类制造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四类制造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人均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对其创新效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相关系数随着制造业技术含量的提升而增大;人均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和人均固定资产对低技术制造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采用拓展了的Network-DEA分析法,选取2009—2013年的全国高校科研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我国省际高校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行经验分析.研究表明,全国省际高校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普遍偏低.从总体看,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化特征,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此外,高校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仅取决于创新要素的投入,还受制于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而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普遍偏低是制约高校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实现有效支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以资源配置和创新效率的新视角研究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并得出新的观点:改革第一阶段,科技资金配置和创新效率未有效改善;外部技术产业化和内部研发成本高企,导致技术交易市场、企业内部科技机构的收效甚微;企业主要依赖技术改造积累创新能力。第二阶段,强制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同时降低了技术产业化、内部研发和技术市场交易的成本,明显提高了企业创新效率和科技资金份额;科研机构的效率虽提高,但低于企业,原因是其人员和设备的效率都较低。  相似文献   

9.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二阶段效率评价及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研究并设计了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从科技投入到经济产出的二阶段模型,以专利技术、学术论文等作为中间产品,分别对我国各省级区域从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到科技成果的产出效率,再到形成创新效益的转化效率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照产出效率和转化效率的有效性设置两个维度,并据此对我国各省级区域按科技创新效率划分为4个不同的类别。最后在分析各类地区形成特征及原因的基础上,为各类地区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9,(9)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影响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文章通过从科技创新的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创新环境方面建立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近10年来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测算分析;构建科学合理的投入产出指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山西省近10年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通过DEA-Tobit模型研究财政投入力度、科研结构、开放程度、经济效益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并结合全省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得出劳动生产率对全省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最大,开放程度的作用其次,财政投入力度与科研人员结构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是逆方向的,而且影响作用相对比较小。最后,从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环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教育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对2003—2008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的生产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分析生产率变化的动力来源以及各地区的差异,并进一步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生产率指数显示波动性上升趋势,且主要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高等教育生产率的增长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性;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与技术进步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前的技术水平显然不能满足高校的需求。最后针对高等教育生产率变动的特征对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人文关怀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摆脱目前低效困境的一种内在诉求,也是其良性运行的方式与有效性实现的新途径。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人文关怀认识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坚持和增强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
把握学生技术伦理素质状况是高职工科专业有效实施技术伦理教育的前提。实证研究显示,当前高职工科学生在技术伦理的认知水平、对待技术伦理问题的态度以及面对技术伦理困境的行为选择能力方面尚存在诸多欠缺。工科专业需要调整专业技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伦理教育,提高学生的技术伦理素质。  相似文献   

14.
关于高校创新教育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育的必然形态。实施创新教育,要坚持科学的创新精神, 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不断深化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以高校教师为主导,努力推进高校的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5.
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和现状对高职院校专业人才需要出发,提出了在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提高英语翻译能力的教学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目前高职《经济学基础》的教学现状,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探究,科学运用案例教学,合理运用任务驱动。  相似文献   

17.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是国家继续推进示范院校建设,构建以国家示范院校为引领、国家骨干院校为带动、省级示范院校为支撑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我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内涵发展建骨干,在骨干院校建设上做了前瞻性的探索和实践,与兄弟院校交流共享。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企业家职能入手,探讨了创业精神与创新精神影响我国产业技术效率的微观机理,并以36个工业行业1998-2007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随机前沿分析的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创业精神基于纠错机制对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在行政壁垒越大的行业越明显,对全部行业却并不显著;创新精神通过推动生产前沿边界的外移成为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效率的主导力量,且该效应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行业会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9.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劳动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机制创新应当充分考虑六个方面的“十二化”,即就业模式的社会化、市场化;就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学科专业建设的品牌化、特色化;就业服务手段的信息化、网络化;就业指导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参与就业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iffusion of two early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cross 1348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1) the adoption of Because It's Time Network (BITNET), a precursor to the Internet as we know it today and (2) the adoption of the Domain Name System (DNS) with its registration of domain names, an essential feature of the modern Internet. We find that the time paths of adoption for both generally exhibit the typical S shape found for other innovations. We identify factors likely responsible for the patterns observed and in the process extend the scope of the diffusion literature by incorporating insights from the optimization behaviour of nonprofits. Using a proportional hazards framework, we find that faster adoption occurred among institutions focused on research and doctoral education as well as among select liberal arts colleges relative to nonselect colleges. Faster adoption also occurred for larger institutions, suggesting that they benefited from economies of scale. Adoption was slower for institutions having a larger percent of female faculty members. Also, there is some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public institutions were faster to innovate than private institutions, while institutions in the South tended to innovate more slowly than institutions located in other regions of the coun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