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张榆 《上海国资》2014,(11):67-68
2014年以来定增市场火爆异常,截至10月30日,A股共有329家上市公司实施定向增发,募集资金已逾5000亿元。目前,定向增发已成为市场最重要的融资方式。就2 0 1 4前三季度数据来看,前三季度定向增发融资占市场融资总额的91%。川财证券研报提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1.存量市场扩张。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
定增魔方     
王铮 《上海国资》2014,(11):61-63
上市公司通过定增并购新兴产业并对产业链进行结构调整,才能获得市场认可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热捧。根据投中研究院统计显示,刚刚过去的9月份,共有57家A股上市公司实施定向增发方案,环比大幅增长235.29%;再融资金额达到1120亿元,环比上涨190.46%。"2014年前三季度。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2006年5月至2010年12月我国A股市场进行定向增发的所有股票为样本,对于定向增发的表现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融资目的和增发对象也是两个影响定向增发表现的重要因素,即资产收购型定向增发的表现强于财务融资型,有大股东及其关联方认购的定向增发的表现强于机构投资者认购型,同日寸大股东的不同认购方式也会引起定向增发表现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定向增发的融资行为,以其高效,便捷的特点受到众多上市公司的欢迎,即使是过去定向增发股票没有被合法化的情况下,依然有许多公司采用。特别是在新的《证券法》出台之后,采用定向增发进行融资的上市公司数量急剧增加,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监管力度不足、市场存在漏洞等问题依旧存在,制约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文章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动机以及增发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角度出发,对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行为进行研究,希望能为政府监管,企业优化自身组织结构,改善定向增发环境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5.
7月24日晚,京东方A(000725.SZ,下称"京东方")发布公告称:拟以非公开定向发行的方式增发A股股票95亿~224亿股,总募集资金净额不超过460亿元。这不仅是京东方历史上最大金额的融资计划,超过了历次融资的总和,也成为了A股市场年内的最大规模融资。此消息一出,便犹如向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毕竟,在这个大盘摇摇欲坠的时点上,尽管是向一级市场的定向融资,但最终股份被稀释的还是二级市场上的中小股民们,无异于从资本市场"抽血"。况且几日前,招商银行  相似文献   

6.
7月24日晚,京东方A(000725.SZ,下称“京东方”)发布公告称:拟以非公开定向发行的方式增发A股股票95亿一224亿股,总募集资金净额不超过460亿元。这不仅是京东方历史上最大金额的融资计划,超过了历次融资的总和,也成为rA股市场年内的最大规模融资。  相似文献   

7.
马刚 《新财经》2006,(9):98-99
在新股发行如火如荼进行之时,定向增发也毫不示弱,从募集资金规模而言甚至比IPO有过之而无不及。定向增发是一种风险与机遇并生的融资方式,投资者需要格外当心由于具有手续简便、成本低、时间短等优点,定向增发迅速得到上市公司的青睐。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两市先后共有114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定向增发计划,累计欲募集资金达1420亿余元。但同时,伴随着近期市场的调整和股价的下跌,已有增发的上市公司出现市价  相似文献   

8.
王昆 《特区经济》2013,(12):69-70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定向增发新股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的主流,备受亲睐。本文运用事件研究的方法,选择2006年7月至2012年12月的六年间宣告定向增发的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不同股票行情背景下实施非公开发行股票方式融资的市场反应。结论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定向增发的市场反应在牛市和熊市行情下存在显著差异。对此,本文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9.
王小锐 《新财经》2006,(7):92-93
随着定向增发、公开增发、IPO的联袂启动,新老已经事实上被划断,A股市场已然进入全流通时代。机构坐庄的时代已成背影,上市公司大股东坐庄的时代到来了。面对全新的博弈格局,市场参与各方的角色与策略也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一周公司榜     
1月20日,上市公司中国平安宣布将启动大手笔融资计划: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同时拟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不超过412亿元。这套组合方案融资规模高达1600亿,将成为A股市场最大笔再融资项目。受本刊记者繁易摄  相似文献   

11.
一周公司榜     
1月20日,上市公司中国平安宣布将启动大手笔融资计划: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同时拟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不超过412亿元。这套组合方案融资规模高达1600亿,将成为A股市场最大笔再融资项目。受本刊记者繁易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2006年1月1日到2008年6月31日期间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的长期股东财富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有正的长期股东财富效应。并且向关联股东定向增发新股的长期股东财富效应要好于向非关联股东定向增发新股的长期股东财富效应。这一研究对检验定向增发新股的政策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H股市场的持续低迷 ,既影响了其融资功能 ,也影响了我国境外上市企业的市场形象和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采取适当的手段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H股市场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CDR、QDII和H股企业增发A股三种短期恢复H股市场活力的方法进行比较后发现 ,增发A股方法政策实施成本最低 ,QDII政策实施成本次之 ,CDR政策实施成本最高。从短期激活H股市场效果看 ,QDII效果最明显 ,其次是CDR ,最后是增发A股。因此 ,就恢复H股市场活力而言 ,QDII最为适合 ,比较了三种恢复H股市场活力的方法 ,分析了对内地居民开放后 (如推出QDII制度 )H股的可能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新股增发:自由现金流量假说还是优序融资假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41家于 1 998-2 0 0 1年之间增发 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表明 ,中国新股增发中确实存在“公告效应”。分析结果支持了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关于“公告效应”的理论解释 ,但本文发现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优序融资假说  相似文献   

15.
在6月22日,中石化在境内公开发行A股的招股意向书同时见诸于三大证券报及相关的指定网站,增发以后的中国石化,总肌本逾867亿股,流通A股28亿股,募集资金超过百亿元,如28亿的发行流通股,无论是哪一个指标,本次中石化都使现今其它上市公司难以望其项背,也创了国内A股市场多项第一,有人称其为“A股市场的第一超级航母”,中石化在内地资本市场上公开募集资金,使得一度传言H股要开始在内地资本市场上掀起融资潮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6.
夏志琼 《发展》2002,(9):74-76
增发,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时下已被上市公司利用得淋漓尽致。据全景网络统计,去年以来提出增发方案且尚未实施的上市公司达到了133家,而今年前五个月已完成增发的上市公司就达到了19家。上市公司增发圈钱不受欢迎,投资者用脚投票,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增发蒸发掉了什么?蒸发掉了投资信心上市公司年报公告完后,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大批蜂拥而至的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公告,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二级市场上几乎是增发公布一家就暴跌一家。一时间市场投资者人心惶惶,都担心自己持有的股票说不定哪一天刊出个增发公告,股…  相似文献   

17.
AH股市场 随着内地企业以AH股形式同步上市及H股公司回归A股市场,内地与香港股市关系越趋紧密。继中国工商银行在2006年10月以AH股同步上市以来,内地企业上市集资的渠道及弹性越见增加。而中国人寿在2007年1月初成功回归A股市场上市,也为已经以H股形式上市的内地企业回归A股市场揭开序幕,使同时发行A股及H股的上市公司数目不断增加。截至2007年7月9日,同时发行A股及H股的上市公司共有45家。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公告效应的存在,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应深入揭示定向增发公告效应的影响因素,以此来规范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制度。在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现状及其动因的基础上,运用事件研究法选取2012-2013年度286家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事件作为样本,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公告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定向增发公告效应与增发规模、增发价格折扣率、增发目的存在正相关性,与净资产收益率、股东权益比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以此为依据给出了规范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投资者情绪对其决策的影响过程,得出投资者情绪会影响公开增发的市场反应。如果投资者情绪逐步高涨,受其影响,公开增发的市场反应也是由负到正逐步变大。接着以A股市场2006年至2010年来实施公开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变系数模型,实证了在不同投资者情绪下,公开增发市场反应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有关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业绩表现的文献进行了研究,将定向增发业绩分为短期市场效应、长期市场效应及长期财务效应三方面进行述评,基于研究现状对定向增发业绩进一步的研究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