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才两岁零四个月的北京红孩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孩子”),每天都发生着新的变化。半年前,红孩子CEO徐沛欣会跟你大谈目录直投、网络直销,详细描述母婴用品市场的规模,而今天面对本刊记者,他滔滔不绝谈论的是他的“家庭采购高速公路”,这是在母婴用品网络直销上延伸出的专业购物平台,也是红孩子半年以来质的蜕变。  相似文献   

2.
江德才 《云南金融》2009,(10):45-45
“四难”是深层原因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广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学生因贫困而上不了学的矛盾。然而,这一利国利民的好事,在边远地区却不能正常开展,甚至呈萎缩趋势。笔者通过对云南省丽江市某县信用社(简称“该信用社”)的调查发现,从2006年8月至2008年末,  相似文献   

3.
他们有着稚嫩脸庞,与同龄孩子并无区别,但走近一看却觉得有些不同:目光不与他人对视,行为呆滞刻板。他们是一群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孤独症惠儿”,有人称他们是“星星的孩子”。自闭症也叫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通常在5岁以前发病。  相似文献   

4.
一、久违了的儿童记忆 以下一段文字,见诸于我儿子五年级的作文《传承红领巾的光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浙江兰溪一个贫穷的小村庄,有一个佩戴红领巾的少年,他家境贫寒,常常都吃不饱饭,但他还是刻苦学习,因为要给家里省电,放学后便在教室里看书学习。常常是教室里走的最后一个,铅笔剩下一寸长了,却还要自己卷一个纸套接上去接着...  相似文献   

5.
有的人把下岗看成是生命旅途中走下坡路的开始,而37岁的山文秀却在下岗再就业的“大考”中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她不但担任了北京翔达超市的副经理,1998年还被评为北京宣武区商业系统优质服务标兵,2000年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宽敞的售货大厅里,笔者见到了正在忙着理货的山文秀。这位看上去纤细、瘦弱的女经理,言语间透着一种干练和沉稳。她向笔者介绍了自己5次下岗、5次再就业的不寻常经历:1979年我参加工作,在宣武区饮食公司下属的“烤肉刘”饭庄做“二红”。1989年,该单位拟与朝阳区一公司合营,我和店里的同事都下岗…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银行行长们有两句名言甚是火爆。一是“赚钱都赚到不好意思说了”,二是“商业银行是弱势群体”。对于前者,弱弱地问一句就够了“,就算再能强取豪夺,你要攒多久的存贷利差和手续费,才能把一笔贷款收不回的亏空填补上,尤其是此类坏账不断产生时?”,对于后者,笔者却是甚有同感,因为商业银行在人前虽是各种强取豪夺,在人后却常因为放贷不慎,本息都打了水漂,像唐僧肉一样任人宰割。这里早就成为诈骗高发区,其实际情况之严峻,岂止是“不好意思说”的地步,银行保险法存款只赔50万元的设想释放了什么信号?作为会计学者,笔者还要“落井下石”般地指出,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由于“未分配利润”中有部分是没有现金支持,纯属做账产生的,从中划拨出来的“一般风险准备”,在坏账发生时自然也有部分只是账面数据,救不了风险的,这就更不安全了。  相似文献   

7.
张尧  晓霞 《云南金融》2009,(1):31-32
人的一生,无法避免患病。可如今看病贵却又是长期困扰人们的一大症结,小病多数人还可以自行解决费用,而一旦患了大病,则难以承受,甚至因看病还会让自己倾家荡产。于是,为了有一个大病提前预防“保障”,很多人开始把保险公司的大病医疗保险,作为了家庭“投资”理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人购买大病险的初衷虽好,但很多人在真正患了大病后,因自己当初在购买大病险时,对其一知半解,最终使得到的保障与最初购买大病险时对“保障”的想法大相径庭,没能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8.
未经他们同意。父母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于是便有了一份无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血浓于水、舐犊情深,我们该如何投资孩子的未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响彻耳边,让做父母的倍感压力。早教班、幼儿园、重点中小学,以及交杂其中的金钱、权力、关系让我们“鸭梨山大”。我们为生怕委屈了孩子而焦灼不安、诚惶诚恐,为此不惜金钱甚至放下曾经坚守的尊严。然而,我们做得还不够。在“拼爹娘”的时代,孩子的“成家立业”继续把我们绑上了“战车”。心操碎。终不悔,因为我们是血脉相承的亲人。  相似文献   

9.
《科学投资》2006,(4):81-81
在目前中国,“啃老”的现象比较常见,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报道,说许多年轻入不懂事,不知道自强自立,经常伸手向父母要钱。这样的孩子固然应该受到谴责。可最近,我身边的一位朋友却苦恼不堪,他自认为是在被老人“啃小”!  相似文献   

10.
江南 《科学投资》2005,(2):64-64
有许多家长常抱怨孩子不知道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花钱没有计划,每个月的零用钱不断上涨。其实.孩子的习惯是与家长的引导和教育息息相关的,要孩子会花钱,就得从小进行恰当的理财教育。我也是从女儿上初中开始,就帮孩子在提高“智商”的同时.也提高“财商”.让孩子自己理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