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报告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4)》中 国社会科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4)》。绿皮书以“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为主题,围绕该领域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绿皮书指出,要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高度重视与之相关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报告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方案设计》报告 近日,“中国金融40人论坛”发布《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方案设计》课题报告。报告以养老保障体制和医疗保障体制为主要讨论对象,对下一步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和方案。报告提出了评价社会保障体制的五个标准:一是能否维持财务的可持续性,二是能否保持对居民的正向激励,三是能否促进社会公平,四是能否促进人口自由流动和就业增长,五是能否通过建立社会安全网扩大消费。根据这“五个标准”,报告对不同方案作出了评估。  相似文献   

3.
关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已下决心尽快研究解决。在此背景下着手研究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这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诸多弊端,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不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社会保障制度亟待健全和完善,而制度建设和完善必须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才能避免制度设计的偏颇和制度实施的低效。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和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健全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模式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指引下,遵循“以人为本”、公平、适度和“先法而后行”原则。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正是制度建设的根本道德准则之一,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亦应遵循社会公正原则。本文分析了社会公正概念的内涵,并通过分析效率的工具性和失灵,提出应将效率与公正统一到发展中来。本文评估了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公正性,得出了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均存在公正性不足的结论,并总结了分析结论,提出了简单思考。  相似文献   

6.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由基本社会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商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共同组成。其中,商业保险作为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可以有效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缓解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压力,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薄弱环节,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却严重滞后,尤其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因此,为了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必须加快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是实现我国便利、安全、快捷的社会保障和金融服务的迫切需要,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任务要求。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对于促进金融服务民生、推动“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节约社会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商业保险在农村社保体系中的定位及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的中国农村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社会保障缺失和不足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及农村特殊群体的基本利益,也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但由于“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建立在各地尚处于摸索阶段,由于商业保险与其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发挥社会“安全网”和“减震器”的功能上的一致性,因此探讨商业保险如何参与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中国在以往时期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目的是要解脱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促进社会总供给的增长,那么这个目的目前已经充分达到了。未来的改革应将更加注重于创造社会需要。但创造社会需求不是要求倒退回原来的分配关系,而是要在巩固产权和微观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宏观的再分配体制,例如建立宏观的财富转移分配制度和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障是有益品,更是一种社会政策。为了响应新时代号召,解决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实现“自上而下”的国家治理与“自下而上”的公平正义,需明确对应的本位性理论基础。本文立足于中国实践,借鉴国际方案,提出了“社会保护”的社会保障融合性本位,旨在拓宽社会保障功能边界,达到维持社会稳定、平滑社会风险、增进社会福利的政策目的,发挥社会保障政策工具的更好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双稳健搭配”折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角色微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中国金融》2005,(14):65-65
在中国以往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政府是国家经济建设项目的主要投资者和社会保障服务的基本提供者,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吃饭加建设”的财政体制。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自然被动服务于国家的“吃饭”和“建设”意愿。根据某一特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时需要财政政策更宽松或者更积极一些,而有时则需要更为绷紧或者消极的财政政策操作。  相似文献   

13.
龙芳 《财政监督》2006,(5):47-48
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和金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核心地位的不断强化,通过有效的监管保证金融业的稳健运行日益成为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推进金融业发展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现行“一行三会”的分立金融监管体制。但是,分业监管体制存在很多弊端,如不能覆盖主要风险领域;容易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金融监管政策协调性差,不利于提高监管效率。因此,加快建设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对促进金融业稳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金融》2006,(7):24-25
现阶段有必要鼓励发展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 预计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2586万人。欧美发达国家是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可以说是“先富后老”。而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则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是典型的“未富先老”。面临中国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依然处于改革攻坚阶段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显然承受着巨大压力,单纯依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已经无法满足中国老百姓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加快农村医疗保险,对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商业保险因其具有的独特优势.已成为解决农民医疗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先生土地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为新兴的共和国所设计的一套完整的土地政策,其中蕴涵着他对社会公平和国家现代化的执着追求。在一个多世纪之后,拭去岁月的尘埃,我们仍能看见他耀眼的理论光辉,从中感受到他对于今日中国在社会保障筹资方面的有益启迪。  相似文献   

17.
张艳花 《中国金融》2007,(12):14-17
当前,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备受瞩目。逐步步入老龄化的中国社会如何分解日益沉重的社会保障压力?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将实现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更多的个人、家庭和企业如何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需求?各种问题的回答均或多或少地指向了商业养老保险。据了解,今年保监会将颁布一部规范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的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保障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突出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困扰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性发展。而引发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无不与政府的行政体制有关,尤其是当前,一些政府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机构重叠、效率不高、考核体系不健全、资源配置错位;还有些地方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要素市场发育缓慢且不规范;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改革滞后;  相似文献   

19.
工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保障的发展与福利国家的产生是经济增长及相关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产物。此种“工业主义逻辑”从结构功能主义角度出发,将工业化、城镇化及以此引致的家庭、社会结构的变迁视为社会保障发展的动力。国家为因生产体制变迁而演进的社会风险,建立起各类社会保障项目,并最终走向福利国家。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二战后建立起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国家”的蓝图让世界看到了“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的希望。世界各国相继建立起自己的社会保障网络。在文明世界里,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安全的“内在稳定器”或称作“减震阀”,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