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它也面临着诸多尴尬.乡村旅游的发展导致乡村旅游地城市化、商业化与飞地化.这些反过来又在摧毁它的发展基础乡村性.这就使乡村旅游陷入了其发展的"围城"之中乡村旅游在发展中自己摧毁自己.文章在分析乡村旅游所面临的尴尬和其"围城"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社区(当地)居民能够从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其中社区(当地)居民受益的主要机制有低成本运营的制度化、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投资途径多元化、乡村旅游生态化.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的发展肩负着促进旅游业发展和促进乡村脱贫致富的双重责任,为了解发展乡村旅游是否真正使当地社区居民获益,了解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影响的态度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吉林孟佳村朱雀山滑雪场、五家山滑雪场为例,试图指出当地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影响的态度,以及其态度形成的原因,以期为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中的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收入水平相距悬殊,导致在生活水平、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乡村旅游的主客交往过程中,处手“弱势”的乡村居民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与乡村旅游开发相关的部门,包括政府,旅游企业等在发展过程中,对乡村社区居民缺乏正确的认识,将其视为管理的对象,忽视其作为利益主体的权益;旅游业的发展导致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发生极大的变化。所以必须将社区居民纳入乡村旅游发展中,本文在吸取国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实现旅游业发展和社区利益的双赢,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趋强烈,文化旅游也随之火热。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社区参与缺失。五台山旅游发展应该抓住机遇,大打“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这张牌,在发展佛教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入社区参与机制,使当地居民有机地融入旅游发展的开发、管理、监督和保护的过程中,在旅游发展中受益。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外源式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自主发展和空间控制权,乡村旅游社区面临居民参与缺失、传统文化解构、乡村治理失序等多重困境,而新内源性发展聚焦本地资源利用、居民参与、地方认同等,与乡村旅游社区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性和适配性。以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卡拉村为案例,通过深度访谈等剖析案例地新内源性发展路径和机制,研究发现:超地方发展理念推动了优势产业在地化发展,居民广泛参与并构建公平利益联结机制增进了居民社区认同,嵌入在乡村中的家训、家规和家风文化提升了乡村德治水平,外部市场联结推动了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乡村精英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动员作用,多要素结合推动了乡村新内源性发展。研究拓展了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视角,为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路径和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洞见。  相似文献   

6.
唐晓云  吴忠军 《经济地理》2006,26(5):879-883
社区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形式,是农村社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文章主要从社区居民视角,通过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满意度的研究来探索影响发展的原因,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龙脊平安寨社区居民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并分析了社区居民满意度对旅游发展的影响;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出结论:社区(含居民)是社区旅游发展中最关键的群体,是社区旅游发展能否实现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程度将直接影响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云南乌蒙山片区所属县贫困及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问卷调查法分析了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和当地社区居民的效应。结果表明: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大,但其与区域GDP及三次产业关联度低,存在较严重的旅游漏损;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意愿非常高,但参与比例非常低;旅游发展具有增加收入、改善交通条件及环境卫生、扩大与外地人交流、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正面效应,但是也存在房地产和物价上涨、仅有少数人受益、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等方面的负面效应。要实施旅游扶贫政府主导战略,加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整合,加快旅游产业链本地化,增强贫困人口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8.
培养民族地区社区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对民族地区532位乡村旅游微型企业业主的调查,发现业主普遍具有明显的生态文明意识,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以及生态文明目标明确,业主所处地域、当地乡村旅游业发达程度以及业主来源地、民族构成、文化水平等显著影响其生态文明意识。提出以旅游业发展带动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创立和发展,发挥乡村旅游微型企业业主带动作用,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教育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乡村旅游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现已成为新的旅游增长点和亮点,国家旅游局还将2006年定为“乡村旅游年”。但是由于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其发生地是在经济发展、文化发达程度、管理水平都相对较差的农村地区,因此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乡村社区参与不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居民作为旅游影响的切身感受者,其感知与态度对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在大量的文献研究基础上,从旅游地居民的角度,选取官庄景区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居民的社会、文化感知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管庄景区社会、文化方面的正面影响普遍为居民所认可,负面影响认可程度较低,绝大多数居民目前没有认识和感知到旅游给当地社会、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认为当地乡村旅游正处于融洽阶段,当地的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居民的感知,让村民更好地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来,促进当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社区居民是旅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主要承担者,社区居民承担了旅游发展的环境、社会、文化等各种成本,却没有因此获得应有权益,所以旅游发展中还要致力于对当地居民获益的全面考虑。因此,应用文献查阅法、实地调查法及问卷调查法,以天山天池景区为个案,对基于居民对旅游影响态度进行了研究,最后针对目前天池社区居民在参与文化旅游发展中面临的诸如居民文化素质较低、缺乏旅游教育培训等问题提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12.
《经济地理》2021,41(5):223-231
基于多维贫困理论,构建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从地区经济发展、个人能力发展、居民思想进步、居住条件改善和生态环境破坏5个方面,对旅游扶贫试验区阜平县居民旅游扶贫满意度进行定量评价。研究发现:(1)地区经济发展、个人能力发展、居民思想进步与旅游扶贫满意度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生态环境破坏与满意度之间存在负向关系。其中,居民思想进步对居民旅游扶贫满意度感知影响最大,其次为生态环境破坏、个人能力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而居住条件改善对居民旅游扶贫满意度感知较弱。(2)居民旅游扶贫满意度对旅游参与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转型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选择。研究揭示出,必须将解放居民的思想作为关键的扶贫内容,真正让贫困群众有参与感、成就感、尊严感。同时,要加强政策扶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社区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首先对乡村旅游的涵义给予界定,并阐述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然后分析社区居民对旅游者态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最后探讨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张戬  赵振斌  刘阳  李小永 《经济地理》2022,(11):216-224
景村融合发展使得乡村社区人地关系产生剧烈变化,社区内部冲突日益频繁,从主客视角解构社区冲突构成及其空间特征,有助于社区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文章以贵州肇兴侗寨为案例地,利用参与式制图与半结构访谈方法对当地居民与游客进行调查,综合质性分析与空间分析,通过双变量等值区域制图法,从主客视角出发识别景村融合背景下社区冲突的构成类型,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社区居民与游客反映的冲突可以归纳为管理冲突、文化冲突和环境冲突,但两个群体在冲突构成类目上存在差异,社区居民反映的冲突类目聚焦于旅游开发对其权益侵害而产生的不满情绪,游客反映的冲突类目聚焦于旅游期望无法满足而产生的负面体验;(2)各类型冲突的空间分布模式存在差异,管理冲突在空间上呈现沿主街道的多核心带状重叠分布与在社区边缘区域和旅游设施相对落后区域的未重叠分布模式,文化冲突呈现以景点等为高值核心的圈层式重叠分布模式,环境冲突在空间上呈现未重叠分布模式,社区居民反映的该类冲突主要沿河流分布,集中于河流上下游和人工湖,游客反映的该类冲突以主街上的十字路口和小巷为核心,沿道路呈条带状分布;(3)景村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社区冲突空间是...  相似文献   

15.
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是大城市边缘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以"机制解析—案例选取—特征分析—模式总结"为研究主线,结合武汉市10个典型案例村,分析了大城市边缘区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主要特征及发展模式。研究表明:(1)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是区位优势(场域力)、乡村内部力量整合(内聚力)和外部诱导因素(外源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景观风貌转变、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经营方式旅游化、农户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空心村"整治和乡村振兴的示范效应等方面。(3)武汉城市边缘区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模式主要有社区提升模式、景区依托模式、文化重构模式和近郊休闲模式。不同发展模式其核心驱动力不同,发展思路、发展路径亦不相同,旅游引导的乡村发展转型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的原则,综合考虑自身基础条件、文化特色和宏观区域政策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作为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实现形式,社区参与旅游的成败与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协同程度和行为的协作方式密切相关.贵州天龙屯堡"政府 旅游公司 农民旅游协会 旅行社"的"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全国颇具典型性,它兼顾了社区利益,发挥了社区利益相关者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较好地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构建天龙屯堡"四位一体"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该模式蕴含的社会经济意义和现存缺陷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天龙模式的独特性及存在的缺陷提出完善建议,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并为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蒋艳 《经济研究导刊》2010,(11):106-108
杭州市的城市休闲旅游发展面临社区参与的问题,其关键点是找到社区与政府的利益共同点。在政府主导下,多方合作,完善社区中介组织的职能,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开展适度的经营活动,让居民分享经济利益,实现社区发展与旅游发展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秦俊丽  林岚 《经济问题》2023,(6):113-119
乡村振兴作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现代化。而乡村旅游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有助于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价值,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通过对山西省3市736个有效样本的实证调查,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居民乡村旅游意愿,重点分析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居民在乡村旅游意愿上的差异性。结果显示:人口统计特征和居民乡村旅游意愿存在变量关系,突出表现在不同地域、家庭结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的居民对乡村旅游意愿的差异上。研究结果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规划、乡村旅游产品设计和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农业+农家乐型旅游扶贫效用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ro-poor-tourism(PPT)引入我国十多年来,学术界对其效用的理解及评析尚未形成一套完善机制。本文以四川南充市木老乡为例,在介绍"生态农业+农家乐"式旅游扶贫要点的基础上,对其综合效用进行了评析,认为"生态农业+农家乐"式旅游扶贫在经济、社会、知识、环境四方面对当地社区居民的扶贫效用显著。此外,分析表明,"生态农业+农家乐"式旅游扶贫在增强产业带动作用,提高社区参与度,确保效益分配合理性,增加效用辐射的社区范围,旅游发展初期增加妇女、老人就业机会也具有明显效用。  相似文献   

20.
湖南农村居民闲暇旅游活动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为旅游的发展,我国农村居民闲暇生活由单调正逐渐趋于多样化,出外参观、游览、学习等旅游消费行为增加了。同时,旅游的经历也在影响着农村居民的闲暇生活,使他们对闲暇时间的安排更积极,对旅游的认识不断加深。为此,当地政府和社区应该正确引导区内居民的闲暇生活,建设居民和游客共用的文化活动设施、组建乡村俱乐部负责居民出游管理、建立居民活动基金,丰富和繁荣居民的闲暇生活,使农村居民的闲暇生活“不闲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