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丽 《成功之路》2012,(11):48-48
《细节决定成败》粗一看这本书的题目,似乎觉得有点小题大做了,可是仔细一读这本书,却是深有感触。在书中作者不断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的真理。  相似文献   

2.
会走路的书     
网络上有个站.叫做“走路的书”,没有脚的书居然会走路吗?原来有人把看过的书“放生”,让其他爱书的人有机会阅读。于是.被“放生”的书有了出走的机会.不断被人传阅。在英国工作的朋友告诉我,英国流行把看过的书报杂志,随手搁在地铁或公车站.喜欢阅读的人尽管拿去,读过以后,再放在下一个车站。不久前,她还回答了一个问卷,正是有关“书报看完后留在车站,让下一个人阅读”的调查。  相似文献   

3.
乔布斯走了,但留下了很多东西,比如当下各大书榜最热的书——《史蒂夫·乔布斯传》。但我认为对于一名“果粉”而言,真正缅怀乔布斯并不是仅凭一本书,更不要按“成功学”的模式来阅读乔布斯。  相似文献   

4.
陈敏 《秘书工作》2010,(6):49-49
近日,—位领导同志与广大网友交流读书体会时倡导要“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读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这为我们点明了“为何读、读什么、怎样读”等基本问题。“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意义,阅读的方向和要求,以及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态度;“读书活、读活书、活读书”强调的是科学的阅读方法和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5.
彼得斯(Tom Peters)认为,最理想的造反就是将自我潜能发挥极致,“做自己品牌”,他在书中列举了10项“颠覆”企业主管与同仁,以及三种舞动自我想像力的思考方法。  相似文献   

6.
读书与管理     
王缨 《中外管理》2005,(4):103-103
读“杂”书的老板 第一次见到中国发动机行业名宿玉柴董事长王建明时,他就坦然地谈道:”我从来不读“书”.唯一看过的一本西方管理著作还是当年要应付领导干部考试才拿过来翻翻。那是一本杜拉克写的书。所以选中这本书,也是因为它非常薄,很快就翻完了。但是随手一翻,觉得很有意思,特别是看到其中有一句话:“谁都可以做管理”,那就是说,我这样的人也可以搞管理,  相似文献   

7.
剑锋 《中外企业文化》2011,(9):I0038-I0040
第一个遗憾: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大津秀一说:“人们临终前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这一辈子啊,太短了。”有人削尖脑袋往上爬,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自甘平庸,也有人孜孜以求。人生有很多活法,千万别被别人的价值观“绑架”,不要把别人希望你过的生活当作是你想要的生活。想谈恋爱,现在就行动吧  相似文献   

8.
快乐阅读     
既要计划,又要梦想 基督教的黄金法则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儒家的黄金法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不是说你这么做能得到什么好处,而是说这是做人的本分。  相似文献   

9.
社会广角镜     
教你做人做事▲在竞争社会中,有不少人认为“善”已经没有竞争力,有人说:“人善被人欺。”这话不对。这是人际关系中一种被扭曲了的思维方式。这种反善教育的恶果就会造成对社会文明的反叛。▲在人生路上,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审时度势;一是扬长避短。审时度势是面,扬长避短是点。▲波折的传奇的人生经历,激发了你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不论你做哪一行任何职务,首先要学会做人。▲不做文人,很难理解“身处逆境甚至绝境想到的就是著书立说”的人生境界,但做了文人,才深知书是文人精神之载体,书是文人放大了的生命。读书乐乐读书▲读…  相似文献   

10.
顾欣 《中国新时代》2006,(9):124-125
钟朋荣看书的时候,有时做笔记,有时在书上乱画,有时他一两天就能看完一本书,遇到很精彩的书也会一口气读完  相似文献   

11.
权蓉 《乡镇论坛》2011,(27):42-42
在吃老师的藤条之前,“豌豆”这两字我是不会写的.总把“豌”写成“碗”但豌豆尖,却是我在还冒鼻涕泡泡的时候就会做的菜。从地里把绿绿的豌豆尖掐回来,  相似文献   

12.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间自己;就在这平凡的世界里生活了四十余年。如果有人问“这么多年来,你是如何走过来的?”.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阅读着走过来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除了阅读之外。至今我都认为自己没有做过比阅读更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3.
在这本书里,作者竭尽所能,对“在接下来的40年中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做出预测。对于此书,上期我们在边栏里做了推荐,事实上,它的预见和建设性值得我们再次精读  相似文献   

14.
出版业里有暴利,很多人靠二三十万启动金,仅两三年就能聚敛两三千万财富。他们的成功像神话一样,诱惑着更多投资商。但事与愿违,新加入者投进大量金钱和精力,却没获得相应回报,甚至血本无归。图书市场像股市,一人暴富,两人平手,六人赔钱。有书商感慨:“做书‘玄机’太深,‘戏法’太多,一般人很难进。”中国的二级图书市场究竟怎样运作?书商凭借什么牟取暴利?做书的“戏法”到底有多少?本文或许能使你窥视一二--  相似文献   

15.
郭凡生 《英才》2009,(8):117-118
一本书,吸引我入迷,我就读,不能吸引我,就扔掉。对我而言,读书的第一要义是读着过瘾。因为,只有这样读书,我才能记得住、才能消化吸收。我最早接触的书是《野火春风斗古城》和《红岩》——那个年代,大家都读这些书。“文革”时期,我则想方设法去找一些世界名著来读。大学毕业,尤其是做企业之后,我确实读了很多书。  相似文献   

16.
“我们接着要做的事,又是人们认为我们肯定做不成的事。” 这是得过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的美国著名记者戴维·哈尔伯斯坦先生所引用的我说过的话。戴维在其所著的《下一世纪》一书中说,自创业以来,稻盛就以这样的气魄不断开发新产品,向新事业发起挑战。  相似文献   

17.
话说领导     
领导是什么?我国古人把领导视为“官”、“吏”、“管”。现代艺术家在演小品时称领导为“冒号”,意思是站在群众的前面。文学家把领导比喻为“一本书”,有的是百科全书,有的是专业论著,有的是诗歌散文。邓小平同志说:“领导就是服务”。这深刻揭示了我党领导的本质内涵。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曾说过:“领导就是叫人做一件原不想做的事,但事后都会喜欢它。”美国领导学专家约翰·考特尔在《变化的因素》一书中对“领导”至少给出了三方面含义的解释:“1.建立目标  相似文献   

18.
书问书答     
枕戈 《审计月刊》2004,(12):58-58
关于读书,汉代学者刘向有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诚为至理。但说的不够通透。书药如何医愚?我以为,一为书问,即读书首先能够引人思索,使人脑瓜子里多了些“为什么”。一为书答。即读书又能使人对诸多“为什么”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9.
胡忠伟 《成功之路》2012,(11):32-32
于丹的父亲于廉,早年毕业于无锡国专,与范敬宜先生是同学,文笔极好,被同行誉为“国学大家”。后来,他在国务院办公厅工作,最后放弃较高职位的选择,主动要求到中华书局做副总编辑。于廉之所以选择到古籍出版社工作,就是想要给女儿留点书,因为在那里,可以买到折扣最低的最好的书。  相似文献   

20.
定购鸡鸭所有权。顾客可在鸡鸭幼龄期购买下鸡鸭的所有权,然后让禽农们替其饲养,待家禽生长成熟育肥后,由禽农宰杀、洗净,送至顾客家中。这样既方便了顾客,禽农又为自己饲养的鸡鸭从小就找到了买主,不愁销不出去。能长出瓜果的“书”。在日本各地商场和书店均有“瓜果书”出售。诸如“番茄书”、“黄瓜书”、“茄子书”等应有尽有。这些貌似书本的产品表面包装着防水纸,其内塞有石绒、人造肥和种子等。人们购回后按照附赠的种植说明,只要每天浇水,便能长出手指粗细的黄瓜、弹丸似的番茄、拳头大的茄子等。一般情况下,一本“番茄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