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海东 《经济》2005,(1):26-28
2001年1月,曾身陷“处女嫖娼案”的陕西泾阳县农家少女麻旦旦,一纸文书将泾阳县公安局和咸阳市公安局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500万元。  相似文献   

2.
世界各国以及台湾地区通常把行政赔偿称为国家赔偿,而将冤狱赔偿和司法赔偿分别立法。即国外国家赔偿通常由三部法律组成:行政赔偿、冤狱赔偿、司法赔偿。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国家赔偿基本上分为行政赔偿、刑事赔偿以及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就是说我国是将这三项赔偿合并在同一部法律当中,受同一部法律调整。相对于刑事诉讼的国家赔偿而言,  相似文献   

3.
陈露 《经济研究导刊》2010,(23):228-229
学界对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始终见仁见智,即使在1994年国家赔偿法通过后,对该法确定的违法归责原则在不同的赔偿范围内依然有不同理解。2010年4月29日通过的新修改的国家赔偿法对归责原则进行了调整。原来确定的单一的违法归责原则制度已经转变为违法归责原则和结果归责原则并用的归责体制。其中,违法原则主要适用在行政赔偿范围和部分司法赔偿范围,结果归责原则在部分刑事赔偿范围内有明确体现。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死亡赔偿金是对侵犯生命权产生的损害赔偿内容的总称,它应由死者财产损失赔偿金额和精神损害赔偿金额两部分构成,它是对死者的赔偿,而非对继承人利益的赔偿。法释[2003]20号中所指的死亡赔偿金实质为继承利益损害赔偿金。  相似文献   

5.
行政赔偿归责原则是确定行政主体侵权责任的根据和标准,在行政赔偿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1995年国家赔偿法采取了违法责任原则,2010年修改后的国家赔偿法虽然在总则中取消了违法归责原则,但实际上仍然以违法原则为归责原则。违法归责原则难以解决滥用自由裁量权、事实行为、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行政失职等的行政赔偿问题。从完善行政赔偿归责原则入手,进一步扩大中国的行政赔偿范围,最大限度的保护和补救公民的合法权益,从而真正实现责任政府。  相似文献   

6.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坚持无过错责任赔偿原则、过失相抵赔偿原则、公平原则、等价赔偿的原则,对造成的损害给以赔偿。在赔偿金方面,对于赔偿权利人户籍上虽为农村居民,但交通事故发生时已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且有稳定收入的,在计算赔偿数额时可按城镇居民的标准计赔。  相似文献   

7.
周奕洲 《时代经贸》2014,(6):472-473
2010年我国对《国家赔偿法》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予以修改。当前我国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适用范围狭窄,规定过于粗疏,操作性较差,不利于受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应当参考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结合我国实际予以完善,适当扩大精神损害赔偿范围,明确精神损害抚慰金支付标准,实现赔偿公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探究行政赔偿范围后,结合现行的<国家赔偿法>,对我国的行政赔偿范围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关完善的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国家赔偿制度的确立和实施,赋予了公民向国家追究责任的权利,限制了政治权力的滥用,对国家权力的行使起到了警策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在赔偿范围、赔偿标准上,还存在着范围窄、标准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汪威 《财富时代》2023,(2):94-96
<正>知识产权赔偿额计算缺乏经济学分析,建立惩罚性赔偿,可以有效遏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但是,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在具体司法实践中适用效果相对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赔偿金的数额难以计算,因此,文章对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适用过程中的困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行政不作为从本质上说属于违法侵权行为,给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国家理应承担赔偿责任。我国现行法律对行政不作为的国家赔偿责任尚无明确规定,因此依据国家赔偿理论,应从立法上将行政不作为明确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完善行政不作为的国家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2.
一、惩罚性赔偿简述 惩罚性赔偿叉被称为“示范性赔偿”或者“报复性赔偿”,“就是行为人恶意实施该行为,或对行为有重大过失时,以对行为人实施惩罚和追求一般抑制效果为目的,法院在判令行为人支付通常赔偿金的同时,还可以判令行为人支付高于受害人实际损失的赔偿金。”我国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所确立的双倍赔偿原则为标志的。该制度主要在美国法中采用,但是其影响力已超越国界而在全世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一般认为在民事赔偿责任是补偿性的而非惩罚性的,惩罚是公权力行为,其行为的实行者和惩罚性赔偿的利益均归于同一主体,而民事主体地位平等.任何人无权对他人实施惩罚,而只能就实际损害向他人提出补偿请求。但是补偿性原则对于防范恶意的民事活动却力不从心。而恶意的民事行为不仅侵害了个人利益,也破坏了社会赖以生存的交易秩序。为了减少纠纷和损害的发生.民事责任领域出现了具有制裁和预防功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3.
张丽琴 《经济师》2012,(7):51-52,54,55
从1994年我国首次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引进英美法系的惩罚性赔偿,到2010年在《侵权责任法》中正式明确规定产品责任惩罚性赔偿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有不足之处,惩罚性赔偿金确定方法的现行规定零乱、模糊即是其中之一。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法律中惩罚性赔偿金确定方面的缺陷及其原因,提出确立合理适当、过罚相当的惩罚性赔偿金确定方法的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国家机关侵权也应承担赔偿责任董颖1995年4月,某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一起经过多年的死缓案件进行了再审,改判原被告无罪释放,并对原案被告及家属作了相应的赔偿。这一消息,引起了司法机关和普通市民的极大震动,也标志着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实施步入了正轨。案件的...  相似文献   

15.
陈露 《经济研究导刊》2010,(20):134-135
在2010年4月29日通过的修改国家赔偿法的决定中,对该法的归责原则进行了调整。原来确定的单一的违法归责原则制度已经转变为违法归责原则和结果归责原则并用的归责体制。结合新法规定的行政赔偿范围与刑事赔偿范围,新法确定的归责原则应该是“违法归责原则”和“结果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16.
《物权法》确立了不动产登记错误的赔偿责任,但因过于简化,没有明确赔偿责任的性质。笔者在解析《物权法》第21条的具体内容后认为,《物权法》规制的赔偿责任性质是:不全是国家赔偿责任,也不全是民事赔偿责任。由于一直以来,对这两种赔偿责任的态度均是立法上二者只居其一,适用上是相互排斥的,为此,笔者进一步对《物权法》的如此规制进行了正当性论证。  相似文献   

17.
就国内法而言,跨界污染损害中受害人因地位的悬殊及污染的跨界特征很难获得有效赔偿。通过跨界污染损害的理论模型分析,可知跨界污染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地方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理应承担赔偿责任。地方政府实现赔偿的方式主要有行政赔偿、民事赔偿、生态补偿及环境责任保险等。鉴于现有国家赔偿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短期内也不可能进行再次修改,中央政府可积极推动完善各级政府主导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加快实施生态补偿方案,使环境受害者获得应有的赔偿。  相似文献   

18.
国家赔偿制度在各国的建立与完善都是近期的事情。其产生之所以如此之晚,是以主权和责任的相互矛盾为基础的主权豁免原则的存在和法治国家原理的观念密切相关的。“归责”一词,最早是在民法学中提出,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就是确定以什么标准确认国家对其侵权行为承担赔偿责任,它是国家赔偿理论研究和实际立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确立国家赔偿责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李谦  王芳 《经济师》2008,(8):82-83
杨小君教授针对我国国家赔偿法在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当事人无过错原则应为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该观点角度新颖,切中要害,对完善我国国家赔偿制度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但是该观点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文章首先对当事人无过错原则的内涵和创新进行了分析,而后对其进行了批判性研究,最后在批判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正一、公益诉讼赔偿金归谁所有?《民事诉讼法》和新《环境保护法》只规定,符合公益诉讼法定条件的原告,享有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但没有明确原告是否可以请求金钱损害赔偿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当一项环境行为既损害环境公益又损害环境私益时,环境私益的受害者可以通过提起环境私益侵权救济之诉,要求得到赔偿或是补偿。那么,环境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赔偿问题怎么办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