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睿凡 《时代金融》2012,(15):265-266
《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办法》已经于2011年8月22日被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办公会审议通过,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该办法替代了中国保监会2004年9月29日发布的《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暂行办法》,是对其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对保险公司次级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保险》2011,(11):7-7
日前,中国保监会发布实施了《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对2004年发布实施的《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对鼓励保险公司理性经营、优化行业资本补充机制、防范金融市场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政策法规     
《中国货币市场》2011,(11):78-78
人民银行发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 10月14日发布的《办法》,在保持与现行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管理制度衔接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市场化监管思路,切实促进投资便利化。《办法》明确,境外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以人民币来华投资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直接投资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可以直接向银行申请办理人民币结算业务,银行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直接为外商投资企业办理人民币资金结算业务,以进一步便利相关金融服务手续。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办法》10月19日发布的《办法》,一是完善了次级债的募集条件,增加募集次级债必要性和偿债能力的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了规范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行为,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改善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2004年6月下旬,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该办法与银监会于2003年底发布的《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2004年3月1日施行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等规章是一脉相承、相互衔接的,旨在通过规范发行次级债券,进一步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增强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全面提高商业银行的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5.
《新理财》2013,(6):36-37
1月1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债登";英文简称CGSDTC)推出第一个债券指数和收益率产品"中国债券指数"和"中国债券收益率曲线"系列。9月19日国家开发银行成功发行5亿美元5年期美元金融债券,该债券为中国境内第一只通过招标发行的外币债券。12月中国首例次级债成功发行。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银监会发布《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  相似文献   

6.
《中国保险》2014,(5):7-7
4月28日,保监会网站发布《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修改(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的决定》,并重新发布了修改后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修改后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于6月1日起施行。新发布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将第七条修改为:“股东应当以来源合法的自有资金向保险公司投资,不得用银行贷款及其他形式的非自有资金向保险公司投资,中国保监会另有规定的除外。”与2010年5月颁布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相比,仅多了一句“中国保监会另有规定的除外”。  相似文献   

7.
刘铁峰 《上海保险》2010,(10):5-7,33
近年来,多家保险公司频繁发行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以下简称“次级债务”)。到底什么是次级债务?保险公司为什么要发行次级债务?次级债务与次级债券有什么分别?次级债务的登记托管模式如何?次级债务面临的问题如何?次级债务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怎样?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郭风英 《新疆金融》2004,(10):38-38
近期,银监会关于《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相继出台,都是围绕着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来进行的。银监会要求各家商业银行于2007年1月1日达到最低资本要求。倒计时的要求,进一步促进了银行业改革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有利于我国银行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自身的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是一类特殊债务,主要用于补充保险公司资本,提升偿付能力。如何充分运用这一金融工具,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梁慧轩 《上海保险》2010,(6):1-1,19
近日,中国保监会发布了《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并于6月12日起实施。中国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此向媒体作了说明。记者:中国保监会此次制定《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03年11月,中国银监会发出《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银监发[2003]25号,以下简称《通知》),根据巴塞尔协议原则,增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允许商业银行将符合规定条件的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银行附属资本。《通知》界定了次级定期债务的概念,并明确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条件,商业银行可自行选择通过次级定期债务的形式,增加资本构成。该举措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响,资本市场反应更为灵敏,上市银行股价迅速反弹。《通知》的出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银监会积极进取,勇于求新,借鉴国际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途…  相似文献   

12.
要闻回顾     
《中国金融》2006,(16):4-4
7月3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以此完善上市公司收购制度,适应股权分置改革后证券市场全流通的新形势,充分发挥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7月31日中国保监会颁布《保险公司设立境外保险类机构管理办法》和《非保险机构投资境外保险类企业管理办法》,分别从投资申请、投资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方面对保险公司和非保险机构境外投资设立保险类企业的活动进行了明确规范,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8月1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禁止银行与商业机构发放联名储值卡的通知》,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将对银行…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而言,次级债确实是一项已经来得太晚的金融创新,因此一经推出无论商业银行还是投资者均对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自2003年12月9日银监会发布《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后,次  相似文献   

14.
杨益 《济南金融》2004,(1):60-60
中国银监会近日发出《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增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将符合规定条件的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银行附属资本。该《通知》对次级债务的定义、次级债务计入资本的条件、发行的程序、募集方式、监管要求等作了规定。其目的是依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借鉴  相似文献   

15.
要闻回顾     
《中国金融》2012,(12):9
(2012年5月28日~6月12日)5月28日中国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回溯分析管理办法》,以加强准备金评估充足性监管,及时掌握各家财产保险公司准备金评估的  相似文献   

16.
艾芳 《金融博览》2004,(1):15-15
中国银监会近日发出《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 ,决定增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 ,将符合规定条件的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银行附属资本 ,这对商业银行无疑是一个喜讯。该《通知》的出台 ,使各商业银行有望通过发行次级定期债务拓宽资本筹措渠道 ,增加资本实力 ,有助于缓解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先天不足、资本补充渠道单一的状况。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新渠道根据 1 988年《巴塞尔协议》的原则 ,各国监管当局可根据所在国的会计政策和监管条例 ,自行决定将符合一定条件的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银行的附属资本。这些条件包括 :无担保、原始期…  相似文献   

17.
莫凡 《中国金融家》2010,(7):113-114
近日,《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的形式发布,并已于2010年6月10日起开始实施。《办法》的出台,是保监会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切实防范风险,促进保险业平稳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办法》系统性、指导性和操作性较强,对于加强保险公司股权监管、保持保险公司经营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中国保险》2012,(6):7
5月28日,保监会发布《关于印发〈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回溯分析管理办法〉的通知》。《通知》  相似文献   

19.
周璋 《财政监督》2005,(9):64-65
2003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以2003年第6号令发布《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对有关债务重组的所得税处理进行了规范,并规定从2003年3月1日实施。《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的发布,对规范债务重组业务的税务处理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林祥  林雄 《税收征纳》2007,(1):13-14
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的《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办法》是由国家税务总局于2006年8月30日发布的共和国第一部税收定额管理规章,新《办法》执行后,1997年6月19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新《办法》有哪些主要变化,是广大税务干郜和纳税人,尤其是基层一线税务干部和小规模纳税人都要了解和掌握,本文对此给予详细归纳和提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