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我国省级2003—2020年的宏观层面数据,以实施环境规制面临的成本—收益分析和中国式环境联邦主义理论分析为基础,利用基准模型和空间模型实证分析在环境分权背景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倒U形影响,先促进后抑制,目前已过拐点;以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为代表的治理投资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U形影响,先抑制后促进,目前已过拐点;市场引导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倒U形影响,先促进后抑制,目前未过拐点。在环境分权背景下,环境分权对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产生负向调节作用,缩短其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时间,削弱其作用强度;环境分权对市场引导型环境规制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延长了其发挥正向作用的时间。在时空异质性分析中发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各类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基准结果一致,仅有市场引导型环境规制的倒U形影响贯穿经济高速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东部地区,市场引导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强,而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在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更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不可忽略的空间相关性,治理投资型环境规制和市场引...  相似文献   

2.
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其流通效率的提升是充分发挥消费纽带作用的前提,其绿色流通的转型是落实高质量发展目标的保障。基于数字经济与流通业绿色发展的内在关联机制,将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考量,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我国流通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而,立足空间溢出视角,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DSDM)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流通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异质特征。研究表明:我国流通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长期稳步向好的趋势,空间异质特征显著,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数字经济发展对于流通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增效应,但这一促增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化特征显著。据此,应强化数字经济与流通经济的融合发展,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搭建和智能化流通管理,有效推动流通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6—2020年面板数据,探析物流业集聚对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利用区位熵法和DEA-Malmquist模型对物流业集聚水平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根据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二者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揭示其空间演化特征;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物流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我国物流业集聚水平不高,地区间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平稳增长,全局空间相关性较弱,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局部空间相关性且呈现出随时间变化加强的趋势;从区域层面来看,我国物流业集聚水平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幅并不完全符合;物流业集聚对当地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对邻近地区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率、财政支农水平、农业机械化程度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而工业化水平、开放程度、自然灾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抑制作用。为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从构建物流集聚高地、促进物流省际交流等方面发挥物流业集聚及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农业技术效率,促进两业协同、绿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9—2018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考察贸易条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条件与全要素生产率显著负相关。异质性分析表明:贸易条件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行业异质性,并且贸易条件改善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综合技术效率增长有积极影响,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综合技术效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金融危机前贸易条件改善对综合技术效率增长有显著抑制作用,金融危机后贸易条件改善对综合技术效率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贸易条件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科研投入强度路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商》2015,(27):279-280
本文采用Malmquist指数的方法测定全国31个省市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研究结果表明,在2003-2012的十年间我国31个省市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技术进步都呈正增长,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技术效率呈负增长。  相似文献   

6.
7.
8.
在重构投入产出数据的基础上,对2004—2018年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进行重新测算,从规模效应和产业选择视角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特征和增长机制进行经济解释。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此期间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震荡下滑阶段、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明显上升阶段,相应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式呈现出由总规模效应主导到进入转型期的特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异质性表现出“东部>西部>中部”的特点,各区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式和工业化进程对此提供了充分的解释;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机制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城市规模是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诱因,但效应渐趋减弱;东部最大程度上从产业结构演进和工业化进程中获益。除此之外,教育资源和研发经费越充足越有助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且其作用在新常态以来越发重要。高质量发展阶段改善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可从规模视角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科学确定各级城市规模;实施差异化的区域产业发展路径,中部和东部城市应更注重组织或制度创新以及技术变革,西部城市应将绿色生产技术与工业化发展结合起...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转型不仅将数字技术融入企业经营管理,更强调借助数字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从资源配置视角,研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该结论经工具变量法缓解内生性以及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在影响机制方面,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此外,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存在行业差异,且主要存在于非高科技企业和人均产值低的企业中。基于此,政府应鼓励企业结合自身情况以及行业特点,实施差异化的数字化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10.
《商》2015,(23)
环境规制作为政府解决生产行为外部性的一种措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对工业绿色增长的测量指标。环境规制在实施过程势必对工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说明了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可以解释为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门槛模型回归方法,利用中国27个省市1985-2007年的地区制造业数据,在贸易开放的视角下对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门槛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随贸易开放程度的加深逐步增大,存在门槛效应。在开放条件下,集聚主要通过推动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影响,而集聚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却为负,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制造业地区集聚的负外部性以及重复投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谢贤君 《财贸研究》2019,30(6):36-46
基于SYS-GMM估计方法对要素市场扭曲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并运用交互项方法探究了不同区域要素市场扭曲对不同企业特征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宏微观差异。研究发现:要素市场扭曲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显著抑制作用,且是通过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中介效应渠道实现的;在企业微观特征所产生对要素市场扭曲抑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冲抵效应中,企业规模较大、具有非国有企业性质、企业创新能力高及资本集聚程度较低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企业微观特征所产生的冲抵效应;而企业异质性特征在各区域所产生对要素市场扭曲抑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冲抵或增加效应因资源禀赋差异表现不尽相同;企业规模和创新能力的冲抵效应在东部地区表现较强,资本集聚程度的增加效应则在中部地区表现较强。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进入新阶段,扩大进口既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战略抉择,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在探讨进口贸易影响绿色生产率的基础上,将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和能源消费纳入生产函数,使用动态SBM模型测算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基于2000—2013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进口贸易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水平偏低,呈波动下降走势和东高西低空间分布,进口贸易对城市绿色生产率的影响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较为明显,西部地区并不显著,并且进口产品技术含量越高,其提升效应越显著。  相似文献   

14.
利用产业融合度指标衡量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程度,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结果表明: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程度呈上升态势,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5.
文章研究了互联网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影响和异质性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互联网发展有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由于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禀赋的不同,互联网对GTFP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通过互联网发展推动GTFP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欣  曹慧平 《商业研究》2020,(11):54-62
基于2001-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以及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文件,本文采用DID方法实证检验重点产业政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样本期内,重点产业政策显著抑制了重点行业TFP的提升,且这种负向影响在资本和劳动力扭曲严重的情况下尤为明显。进一步的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存在资源错配中介效应,即重点产业政策导致制造业TFP下降的部分影响是由于行业资源错配恶化引起的。对产业政策工具支持强度与企业异质性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产业政策工具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所有制和规模偏向,且除税收优惠外,政策资源更多地流向了重点行业内TFP较低、绩效较差的企业,从而导致行业内资源错配的加剧。因此,产业政策设计的着眼点应转移到对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上,并合理把握产业政策干预市场的边界,进一步深化以国企改革与要素价格改革为核心的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7.
曾淑婉 《财贸研究》2013,24(1):101-109
通过构建财政支出、空间溢出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析框架,采用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考察1998—2010年中国大陆财政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分项财政支出中,教育、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就业支出与技术进步均具有正相关性,而农业支出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并不显著;一个地区的财政支出,尤其是教育和公共服务支出对相邻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会产生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内增长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我国医药制造业2001-201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曼奎斯特指数法分析,得到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并将其分解。通过对产生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原因进行分析,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用方向距离函数和ML生产率指数,测算了能源环境约束下2003~2015年我国省际层面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并借助面板模型分析OFDI、环境规制及两者合力作用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绿色技术进步,环境规制力度较高的地区对应较高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OFDI和环境规制均有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符合"波特假说",同时环境规制能够促使OFDI发挥技术溢出与结构优化效应来改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间OFDI、环境规制及两者合力作用效应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政府应合理把握环境规制力度并向中等标准组看齐;门槛检验显示,OFDI的作用效应存在显著的环境规制、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人力资本门槛。  相似文献   

20.
选取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2013—2021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化转型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之间,研发支出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政府支持在其中发挥调节作用。提出制造业应加快数字化建设,加大研发支出,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