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资金管理动机和资本套利动机两个方面阐释了金融化行为影响企业风险承担的内在机理,选择2009-2018年我国沪深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与风险承担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不同融资约束情景条件下实体企业金融化动机差异及其可能存在的调节机制.研究表明,实体企业加大配置金融资产比重会显著提高非金融...  相似文献   

2.
实体企业作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主体,近年来出现了金融资产过度配置的迹象,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文章以2006—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利用文本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建构出管理者短视行为指标,并实证检验了管理者短视行为对实体企业金融资产过度配置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短视行为对实体企业金融资产过度配置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基础上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管理者短视行为对企业金融资产过度配置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降低企业治理水平来实现。异质性检验表明,管理者短视行为对实体企业金融资产过度配置的抑制作用在民营企业、高冗余资源与管理层具有金融背景的情境下更为明显。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管理者短视行为的相关研究,为推动实体企业资产良性配置提供了支持性证据与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2011—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企业金融化在数字普惠金融与创新投入之间表现为遮掩效应,在数字普惠金融与创新产出之间表现为部分中介效应,且该部分中介效应机制主要来源于短期交易型金融资产;在非国有企业、非国际四大审计的企业以及融资约束高的企业中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降低企业金融化促进企业创新产出的效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逐利性动机,本文从金融资产异质性视角研究了金融资产配置对实体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资产配置能促进企业提升经营绩效。短期性金融资产配置对企业经营绩效具有促进作用,长期性金融资产配置对企业经营绩效具有抑制作用。两种作用中短期性金融资产的促进作用居主导地位。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短期性金融资产配置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提升投资收益率途径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长期性金融资产配置通过挤出实体投资抑制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在实体经济增速放缓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解读企业金融化加速现象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基于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背景,采用2012~2019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社会信用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良好的信用环境加剧了企业金融化,这一结论在进行大量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进而促进企业金融化。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非国有企业、制造业企业和制度环境较好地区的企业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更为显著。经济后果分析表明,位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地区的企业,金融化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政府应扩大信用城市试点政策覆盖范围,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也要因地施策考虑企业所有制、行业、地区等差异,以更好地对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产生的积极作用。企业要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背景下对实体经济投资和金融资产配置进行合理分配,兼顾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实现企业利润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6.
刘哲 《西部金融》2022,(9):34-41
实体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命脉,研究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增长意义非凡。本文选取我国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居民消费和科技创新的中介作用入手,实证检验金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的缘由和路径。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可以促进实体经济增长,这不仅可以通过促进传统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提供高效的资金配置渠道、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等方面直接体现,而且能够通过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间接显现。此外,分地区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对我国东北、东部、中部地区的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的实体经济促进作用不显著。本文为如何发挥金融科技的优势,推动实体经济“脱虚向实”,促进经济增长给予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05至2021年沪深A股上市的非金融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企业金融化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对财务绩效具有负向影响;利率市场化负向调节企业金融化与财务绩效的关系;不同期限的金融资产均会对财务绩效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且这种不利影响在民营企业中更强;企业金融化程度通过降低企业财务柔性,抑制财务绩效水平。非金融企业应开展合理金融投资以此提升微观主体经济活力、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实体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能否推动实体经济健康繁荣是衡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点。现有研究发现,宽松货币政策不仅促进了企业实体投资,也促进了企业金融资产投资,但究竟更能促进哪类投资还缺乏深入研究和经验证据,不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认为:货币政策宽松带来的资金供给增长有利于企业实体投资和金融资产投资的增加,货币政策趋于宽松是在整体经济持续低迷情况下常用的逆周期调节手段,此时实物资产价格往往处于低估状态,而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往往较大,因而,总体上宽松货币政策更能促进企业的实体投资。但是,由于货币政策本身对企业投资偏好的影响不大,投资不足的企业往往对实体投资保持谨慎,可能更多地利用资金增量进行金融资产配置,而偏好实体投资的过度投资企业则可能继续增加实体投资,进而加剧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以2008年—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联立方程模型的分析发现,货币政策宽松程度提高会产生如下企业投资效应:(1)总体上看,同时促进企业的两类投资且对实体投资的促进作用更大;(2)促进投资不足企业的两类投资且对金融资产投资的促进作用更大,对过度投资企业的实体投资和金融资产投资分别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3)促进国有企业的实体投资,促进非国有企业的两类投资且对金融资产投资的促进更为显著,对国有企业实体投资的促进作用比对非国有企业实体投资的促进作用更大;(4)促进东部地区企业的两类投资且对金融资产投资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促进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实体投资,对中西部地区企业实体投资的促进作用比对东部地区企业实体投资的促进作用更大。相比现有文献,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拓展和深化:一是将企业的实体投资和金融资产投资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以拓展货币政策的企业投资效应研究以及企业投资行为研究;二是采用联立方程模型优化关于企业投资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方法,并为货币政策会促使企业“脱实向虚”还是“脱虚向实”提供了经验证据;三是针对不同企业的异质性分析有助于精准有力地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虽然从总体上看宽松货币政策有助于企业“脱虚向实”,但也可能加剧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不利于经济结构的改善和效率的提升。因此,宽松货币政策要慎用。当前,我国依然应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注重对不同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精准有力的差异化调节,同时要加强预期管理和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推动企业有效率地“脱虚向实”。  相似文献   

9.
在遏制“脱实向虚”经济背景下,传统文化到底具有怎样的时代价值和功能?从非正式制度视角考察了儒家文化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公司受儒家文化影响程度越深,有利于降低金融化动机。渠道分析表明,儒家文化主要通过抑制管理层过度自信、管理层自利动机和提高对人力资本投资等路径影响金融化。研究结果启示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彰显文化自信,贯彻落实以儒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的文化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10.
实体企业热衷于从金融市场获取投资收益,个别企业甚至出现了过度金融化的倾向,成为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的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对2009~2018年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动向及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具体数据展开研究,并以同期沪深两市3567个有效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建立一种多元回归统计分析模型,研究实体企业金融投资收益对宏观经济波动所产生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实体企业投资金融收益与宏观经济波动显著相关,这种过度金融投资行为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给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带来了新的阻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金融犯罪国际化趋势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业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与此相对应,金融风险加大,金融犯罪激增.金融犯罪的产生发展历程演绎着金融犯罪受金融业发展左右的客观规律.因此,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我国金融犯罪也呈现出国际化趋势.我们应从金融犯罪国际化趋势中寻求控制预防其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全球视野中的金融创新:动向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全球金融创新的最新动向包括金融机构的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金融监管的创新等.根据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业必须迅速调整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积极推进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服务项目及服务方式、金融体系、金融监管、金融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财务预警机制是企业选择重点检测财务指标,确定财务危机警戒标准,监测和发现财务危机,及时警示有关负责人员,并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企业财务运行潜在的问题,提出防范措施的一种制度安排。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警机制,确定财务危机警戒标准,重点检测经营性净现金流量与到期债务、企业资产与债务的适配性,及时沟通企业有关财务危机预警的信息,提出解决财务危机的措施和方案。  相似文献   

14.
随着WTO过渡期的逼近,金融改革已到了攻坚阶段,要在近两、三年内我国的金融企业基本具备与国外大银行在同一个屋檐下竞争的能力。金融市场基本开放,金融监管在方式和内容上要适应对现代金融企业的监管,等等。本文就当前金融改革的几个热点做些粗浅分析。文章主要谈了4个方面的问题:(1)国有银行上市的股权构成的影响、政企分开、监管形式以及观念和人才;(2)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3)如何看待通货膨胀和紧缩、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4)金融期货上市分析。  相似文献   

15.
金融创新在带来金融繁荣的同时,也会导致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就要深入了解金融创新和金融安全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金融创新。多年来,我国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也积聚了诸多安全隐患,如:商业银行内部风险不断暴露、影子银行迅猛扩张累积大量金融风险、债券市场违约愈演愈烈等。为此,未来我国必须依托实体经济,稳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不仅要完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还要加强金融安全国际监管合作,全面提升金融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16.
2005年,中央银行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突出金融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宏观调控取得较好成效。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各项改革深入进行。金融市场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后,中国金融业应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17.
美国金融衍生品的异化与监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衍生品的异化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美国金融衍生品过度脱离实体经济,导致高杠杆性、定价的扭曲性、风险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因此,中国应当坚持安全优先的监管理念,提高金融衍生品的透明度,适当限制金融衍生品的种类,稳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相似文献   

18.
美国金融危机暴露出金融运行中的种种缺陷,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我国的经济金融运行环境与美国存在巨大差异,我国既定的改革开放策略不应改变。在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仍然要立足于实体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坚定不移继续引进外资,实行金融产业结构的多元化策略,鼓励金融产品创新等。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金融监管应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间以及同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机制,通过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与国际性金融监管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制定,借鉴国外金融监管经验,不断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金融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金融全球化促进了资源有效配置,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加剧了国际金融动荡,加大了国际金融风险。本文对金融全球化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业的挑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金融业应对金融全球化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