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闻     
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10月8日,财政部透露,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进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意见》,明确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以县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4年起,改革省管市、市管县(市)的财政体制,实行省管县(市)的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进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现就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4.
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是"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目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是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提高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加强调控能力的需要。甘肃省自身财力薄弱,基层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县级  相似文献   

5.
李海 《金融会计》2005,(9):59-60
2004年以来,安徽、湖北、江西、广东、吉林、辽宁、河南、山东、福建、内蒙古等省份先后将一部分归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直接赋予县(市),在财政体制等方面实行了“省管县”。而在此以前,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是实行“省管市、市管县”的财政体制。省以下行政和财政体制改革对人民银行国库,特别是县级国库将产生很大影响。本文就国库系统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调整自身发展方向等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省管县财政体制是超越“下管一级”传统行政规则,在省级政府与县级政府之间建立直接财政关系的财政体制。它是针对现行“省管市、市管县”的弊端而对地方财政体制作出的重大调整。新中国成立后的大部分时期,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地管县”体制(在当时地区行署是作为省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地市合并,市管县体制才真正确立起来,成为地方财政体制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7.
一、推行“省管县”对县级财政经济的意义上世纪90年代,随着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以及“地改市”的实行。各地纷纷推行“省管市、市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唯浙江省把“省管县”体制延续下来。并不断总结和创新,形成了以分税制为基础的“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浙江的做法和经验,引起了各级领导和财政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我国理论界和财税部门对县级基本财力保障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县级财力构成,县级基本财力保障的状况,基层财政困难、财政保障能力薄弱的成因,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意义,提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对策建议等五个方面。现有研究的不足是缺少针对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整体分析框架,对县级财政保障范围、县级财政保障能力的衡量标准、提高县乡财政保障能力的办法等问题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9.
自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财政困难省份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使吉林省各级财政财力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尤其是国家实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后,县(市)级财政保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由于吉林省大部分县(市)为国家商品粮基地,以农业为主,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县(市)级财政十分困难,县乡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还不强,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  相似文献   

10.
《中国财政》2012,(2):60
2010年,山东省针对新增民生支出较多、县乡财政收支缺口动态加大的新情况,出台了《关于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意见》,进一步调整政策、加大力度,在全省建立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帮助县乡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  相似文献   

11.
一、我省财政体制改革情况 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我省根据中央关于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结合全省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2002年和2007年先后两次对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完善。通过调整规范.基本建立起各级财政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加大对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彻底解决县级拖欠干部职工基本工资的问题,缩小县级间财力差距;建立增收返还机制,激发县级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实现了财力下移,增强了县级财政实力和经济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为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激发县(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促进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发展,吉林省政府决定从2005年7月1日起,将现行的省管市、市管县(市)财政体制改为省管市,同时管县(市)的财政体制。市级财政继续履行对县(市)财政的指导、支持和监督职能。如何贯彻落实省政府的决定,积极探索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是摆在政府、财政和基层央行国库部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一、湖南省财政体制改革综述 (一)基本原则 2010年1月12日.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完善财政体制推行“省直管县”改革的通知》(湘发[2010]3号).决定从2010年起,以“分税分享、统一规范.存量不动、增量调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精简高效、注重基层”为基本原则的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全面启动。2010年5月1日改革实施后,省财政原只管14个市州变为直管93个市州、县市财政。  相似文献   

14.
省直管县体制是指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目前的“省一市一县”三级体制转变为“省一市、县”二级体制,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一市管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管县”模式,其内容包括人事、财政、计划、项目审批等原由市管理的所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根据财政部《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财预[2009]78号)文件精神,到2012年底前,力争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就是改现行的省管市(州)、市(州)管县(市)财政管理方式为省管市(州)、省管县(市)的财政管理方式,也就是在政府间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年终结算等方面,省财政与市、县财政直接联系.开展相关业务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中国财政》2012,(19):25
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县级政府特别是困难县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对于增强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基层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中央财政启动以"三奖一补"为核心的一系列激励约束政策,2010年,在"三奖一补"的基础上,财政部提出构建以"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为目标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一、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有关情况 为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缩小区域间财力差距.2004年广东省开始对下实施激励型财政机制,2005年出台了帮助县(市)解决镇(乡)财政困难的帮扶政策,以期进一步提高基层政权和组织运转的财力保障水平.夯实财政体制根基。  相似文献   

18.
榕江县自1998年实行县、乡两级财政“分灶吃饭,自求平衡”财政体制重心下移(试行)以来,一方面县级财政财力明显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县级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财政干乡镇后,使乡镇党委政府真正体会到当家理财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调动了乡镇党委、政府发展经济,振兴财政的积极性。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与完善的问题,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杨良初  李婕 《中国财政》2012,(19):39-4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保障社会整体的和谐和稳定,我国对省以下财政体制建设问题给予很大的关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正以县乡政府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为目标,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财政和公共服务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宁波市从2005年1月1日起,在按企业所在地原则划分收入预算级次的基础上,对县(市)实行“增收分成”的财政体制,对区实行“比例分享”财政体制。同时将地税机构上划,实行市垂直管理。该体制执行期间,随着企业的上下划和事权的调整,市对区财政体制基数做了一些微调。从市里角度看,市与区财政体制顺应分税制改革趋势,集中财力显著,在推进城市建设、扶持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