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将近4年时间里,我正好经历了内地广告质变与量变的关键时刻,全世界没有一个产业能自绝于中国大陆奔腾发展的洪流,广告业当然不例外。来自台湾的我能充分感受到在内地做广告和在台湾完全不一样的格局,这样的环境下做广告,无论是品牌形象的塑造、产品的销售量、创意的影响力,一旦得到实际的肯定,它所带来巨大而超乎想象的成就感,的确是在台湾时所不能相比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五大广告市场,两岸广告业因为接触行业时间差、生活习惯差,市场规模都有不同之处。台湾因较早接触欧、美、日、港等国家及地区先进广告的熏陶,在经验值上是比较丰富的,但以经验过活的时代过去了,大量的台湾广告精英进入大陆。对于大陆市场规模,我常说在内地13亿人口每人赚1元,就是13亿元人民币。台湾2300万人口就算每人一样赚到1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3.
《广告导报》2005,(9):48-51
中国台湾广告业无论是媒体、广告公司、广告主、广告教育都比大陆相对发达。实质上,台湾地区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自然造就了台湾广告业产业组织的独特样态。从台湾地区1997年开放市场论经验,海峡两岸广告圈生活、生态又是如何?内地台湾广告人又是如何看待内地、台湾两地的广告行业的?台湾地区广告人的先天优势与后天弱势何在?从台湾地区来内地闯荡的广告人们,又把怎样的先进理念带到了内地?此次由《广告导报》发起的中国台湾广告业态报道。得到了众多在内地的台湾广告人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台湾地区强势广告杂志《动脑》的大力配合。使得我们能够在本期专题中梳理台湾广告业界提升国际化视野与专业态度的成长脉络。台湾广告人进入大陆工作。或多或少地影响和促进着内地广告人素养的硬着落;反观内地广告市场的巨大空间以及先天优势。从另一个侧面映衬出这片土地吸引着、感动着这些来自台湾广告人,他们改变了各自生活的轨迹、事业的版图、生活形态与价值观念。同时他们带给大陆广告业隐约可见、随机而动、随需而变的跳跃式成长。也深深地触动并影响着每一位大陆广告人。  相似文献   

4.
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海峡两岸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随之广告交流活动也日益增多(一类为台湾在大陆的广告宣传,一类为大陆在台湾的广告宣传)。为规范海峡两岸广告交流活动,避免在广告宣传中出现“一中一台”和“两个中国’等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内容,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于1994年7月20日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海峡两岸广告交流管理的通知)[工商广字(1994)196号],就加强两岸广告交流管理做出以下具体规定:第一、台湾企业和个人可以在大陆发布企业广告、商品广告和寻亲广告,其他广告不得在大陆发布…  相似文献   

5.
至少有两件事让我的心与台湾纠结在一起。 其一,它是我“走遍中国”计划的最后一站。从1980年到1995年,15年间,我已足涉内地所有省。97香港回归,随后是澳门回归,港澳之行就顺理成章了。此后即是漫长的10年,等待以一个泰然的姿态进入台湾,完成我旅行版图的“红旗插遍”。  相似文献   

6.
与WTO规则一致的原则下,内地分别与香港、澳门两个作为WTO成员方的独立关税区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随着祖国大陆与台湾经贸关系的日益发展,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与台湾相互之间在经贸关系方面作出某种更加优惠安排也只是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7.
《广告导报》2005,(9):55-56
宋秩铭:台湾广告界元老级的人物。目前台湾广告界不少中、新生代广告人也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十几年前,他毅然决然放弃台湾成熟的广告业经营,在内地广告业刚起步的浪头,主动请缨到内地打天下,与内地拥有最高营业额的上海广告公司合资登陆。  相似文献   

8.
杨烨炘 《中国广告》2010,(9):106-107
“等我有钱了,我做两个特恶心的广告,一个在全国人民吃午饭时播。一个在全国人民吃晚饭时播。”言下之意让中国人民都吃不下饭去,一个中国小朋友对广告的态度深深震撼着我,这里存在两个问题:1.广告自身的问题;2.被广告影响后的人心问题。作为广告人,我不禁自问:未来的广告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9.
5月,阳狮广告在香港和内地同时发布题为《美好生活进行到底》的消费者研究报告,这项报告是阳狮广告在大中华区多个城市所作的专题研究。以往此类报告都是在巴黎首发,这次选择在香港和内地首发,表明阳狮广告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今后,阳狮广告还会每半年或一年发布相同类型的消费者研究报告,帮助中国的广告精确把握市场动向。  相似文献   

10.
《广告大观》2007,(4S):76-85
时报世界华文广告奖简介 1993年,在台湾广告业更加蓬勃,华人的经济文化地位更为重要时,《中国时报》在“时报广告金像奖”及“亚太广告奖”两个广告奖活动外又增设了“时报世界华文广告奖”,并喊出“旭日东升”的口号,以呼应“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相似文献   

11.
截止到2004年,中国有多少个大学设置了新闻传播专业呢?我手头没有准确的数字,就我所熟悉的广告专业来说,上个世纪80年代只有两个:一是厦门大学,于1984年设立,二是北京广播学院,于1988年设立。进入90年代,广告专业如同雨后春笋,据中国广告协会统计的数字,大约有170所大学开设了广告专业,其中不少是“学系”规模。就以我所任职的学院而言,开设的时候仅是一个五六个人的教研室,后来演变成一个学系,跨入新世纪不久,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院,全日制的学生规模居然达到了500人!  相似文献   

12.
郑斌 《广告大观》2007,(7S):59-60
我观察到中国广告趋势论坛的两个明显特点:一个是新媒体和网络媒体在论坛中占到50%。以前类似于这样的论坛,网络媒体都是在分会场,或者只有1/4的时间,这可能意味着网络新媒体已经开始半分天下。在这个论坛当中汇聚了重要的各方参与者,有北京大学、强势媒体央视、江苏广电总台,还有业界著名的研究杂志《广告大观》,这一切意味着广告的质量越来越提升。  相似文献   

13.
薛媛  李宗诚 《广告大观》2005,(10):178-179
从2000年1月1日昆明市在央视推出了“昆明天天是春天”,广告首开城市形象广告的先河,到央视推出“2004年中国魅力城市展示”和目前正在进行中的“魅力中国&;#183;魅力名镇展示”,已有三百多个城市在各类媒体上不同程度地做过形象广告,形成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城市形象广告秀”。  相似文献   

14.
《广告导报》2005,(9):64-64
2004年,台湾联广公司再度进入台湾综合广告代理商排行榜公司前十名.毛收入是1.81亿元新台币,成长率为10%。他们在2004年将经营触角伸入内地,成立北京联广,并取得康师傅部分商品的广告代理权。  相似文献   

15.
2004年2月,由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香港AdmanGo和台湾润利事业联手在京发布了2003年度大中华区广告花费统计调查报告。这是迄今为止调查覆盖范围最大、采集数据最为全面准确的一份关于该地区广告花费的统计。从这份报告中我们看到:在2003年,内地广告花费占该地区总体花费的54%,  相似文献   

16.
林锦标 《大经贸》2003,(11):60-61
回想当年来东莞投资的情形,我觉得自己的胆子很大.1992年8月,我与朋友一起参加台湾到内地的投资旅游观光团,路线是从深圳市开始,经过惠州市、东莞市的厚街镇与虎门镇,然后转入上海市,日程前后加起来不足两个星期.观光一完毕,我便决定在东莞投资设厂.当时,朋友们都说我太草率了,他们多次到内地考察投资环境,有的已花了两三年,尚未选定投资的地点,而这仅是我第二次进入中国内地,况且进来的初衷还是旅游观光呢.  相似文献   

17.
和灵狮广告朱总的几次见面,他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上两个月本来计划采访他.可几次电话打过去.秘书丁小姐总是说朱总到某某地方开会.在某某地方办事.采访计划拖了又拖。于是只好和丁小姐约定,等朱总回来一有空就打电话给我们.以防再次"漏网"。终于等到丁小姐的电话,说朱总明天有空,可以进行采访了,这下可算是逮个正着。朱总是中国十大广告公司之一的灵狮广告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华人总经理.他在香港做广告8年.在台湾做了9年.来中国大陆也有6个年头了.可谓是两岸三地华文广告发展的见证人。回首23年的广告生涯,朱总是颇多感慨。以下本刊记者简称记,朱仲康简称朱。  相似文献   

18.
2005中国广告业——热闹过后的两个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过对中国广告业十大新闻的盘点.我们能够看到广告业在过去的一年(2005年)依然热闹,大事、热事、新鲜的事不断,引人关注。可以说,是很“旺”的一年,如2005年10月份在西安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广告节”上,有十几个论坛同时举办,蔚为大观;仅以广告教育这个视角。去年就有中国广告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北京大学生广告节”,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还有台湾时报主办的金犊奖,美国ONE SHOW主办的“金铅笔”奖.中国广告教育年会等等。广告教育界、广告学术界、广告业界,2005年这一年,不寂寞。  相似文献   

19.
镜明 《国际广告》2009,(8):120-121
我从来没成为过猛烈广告人,与其说是猛烈,不如说是想成为乐天广告人。我人生的大半时间几乎都花费在广告这个工作上了,当然这并不是我一开始就意识到要这样做,而仅仅是一个结果。  相似文献   

20.
李彪 《中国报业》2009,(3):67-71
一、台湾报业发展的整体现状 近几年来,台湾的报业发展举步维艰,阅读率和广告收入均年年下滑,广告市场和阅读市场不断萎缩,报社不断关闭,从2001年到2007年这6年之中,就有10家报纸停止发行,包括《大成体育报》《自立晚报》《劲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