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劳动力产权的界定是法律法规和企业产权博弈的结果。从法学角度而言,劳动力既具有"属物性",又具有"属人性"。劳动力的属物性,要求实行劳动力产权界定的法定主义,以实现其"对世权";劳动力的属人性,要求实行劳动力产权界定的合同自由主义,以实现其"对人权"。对世权要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对人权要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率,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兼顾。我国劳动力产权存在法律法规界定和维护劳动力产权的力度不够、劳资双方产权博弈力量的失衡等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增进劳动力产权的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提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者拥有劳动力产权,在劳动力市场上,劳资双方进行等价交换。但是进入生产过程后,资方取得了对劳动力的支配权,劳动力产权残缺导致了工人没有剩余产品的索取权,劳动者利益受损。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劳动力产权残缺的根源。劳动力产权残缺的思想对于中国调节收入分配,发挥工会作用协调劳资利益关系,健全劳动力市场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源是二十一世纪的战略资源。当今国力的竞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已日益依赖于人的因素,人力资源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本文以理论经济学为铺垫,探讨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归属。并要求会计这一经济信息系统不仅反映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而且应把劳动者视为企业的权益人,建立人力资源会计的新模式:劳动者权益会计。  相似文献   

4.
高新会 《经济师》2007,(6):63-64
除工资收入外,劳动者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状况体现了劳动力产权的实现程度。劳动力产权的实现程度会因企业所有权安排而异。  相似文献   

5.
构建灵活安全的劳动力市场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灵活安全的劳动力市场有助于扩大就业和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过度安全到过度灵活的变革过程,但由此引发了侵害劳动者权益、劳动力市场保护不平等、结构性排斥就业等问题。为平衡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与安全性,政府在政策安排、制度设计上应着力解决劳动力市场的边缘化、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劳动者的就业能力等问题,真正建立一个城乡统筹、合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6.
关于集体经济的若干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产权”的涵不应是“劳动力拥有资本产权”,而应是“摆脱了附属地位的劳动者对自己劳动力的拥有”。改革使劳动者拥有自己的劳动力,但这不是集体企业产权改革的内容,不能用“劳动力产权”论指导集体企业的产权改革。“劳动力资本”将不能兼存的两个事物扯在一起,可能根本破坏市场秩序。集体企业改革采用股份合作制形式,解决了传统集体企业产权虚置的问题,但也在企业的公有性质中加入了私有因素。这决定了改革后的集体企业可以参加市场竞争,但在内部又具有互助共济性质。集体经济难以成为市场经济下的基本经济形态,但可发挥帮助和扶持社会弱势群体,执行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长处与优点。不应认为集体经济所占比重越高越好。  相似文献   

7.
科斯定理并不仅仅是物权定理,更是基本人权意义上的劳动力产权定理。劳动力产权界定具有两种模式和四种路径,其中由国家以法权界定给每个劳动者,并承担起充分有效的相关保护责任,使所有劳动者成为完整意义上的法律自由人,将会成为劳动力产权界定的最优模式和最佳路径。国家合法存在的首要职能和终极理由,就是在政治学和法学意义上保护基本人权,而在经济学和管理学意义上则是保护劳动力个人自主产权。这种"个人主权和国家保护"的产权模式,对任何国家的可持续繁荣而言,都是具有普适价值的长效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8.
科斯定理并不仅仅是物权定理,更是基本人权意义上的劳动力产权定理。劳动力产权界定具有两种模式和四种路径,其中由国家以法权界定给每个劳动者,并承担起充分有效的相关保护责任,使所有劳动者成为完整意义上的法律自由人,将会成为劳动力产权界定的最优模式和最佳路径。国家合法存在的首要职能和终极理由,就是在政治学和法学意义上保护基本人权,而在经济学和管理学意义上则是保护劳动力个人自主产权。这种"个人主权和国家保护"的产权模式,对任何国家的可持续繁荣而言,都是具有普适价值的长效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9.
维护工人权益、协调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工会主要以劳动产权为客观尺度,以劳动力产权为主体支撑,维护职工的劳动收益、改善企业的管理方式、优化职工的工作环境。劳动产权与劳动力产权构成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的两个理论维度。  相似文献   

10.
张琼 《生产力研究》2006,(7):16-17,27
劳动者持有劳动力产权是劳动者参与企业利润分享的依据。劳动者除了凭借劳动力使用权的让渡获得工资收入,还应当凭借劳动力所有权分享企业的利润。企业的初次分配中,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由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企业的二次分配中,劳动与资本同样参与利润分配。政府应当在劳动参与利润分享的制度安排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产权理论盛行的同时,西方产权理论的研究者提出了劳动力产权。劳动力首先应是人权范畴的概念,在奴隶及封建经济制度下,劳动力的权利属性一直没有得到体现,而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把劳动力当作产权讨论,这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扭曲的人权与产权关系在理论上的反映,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应确立劳动力属于人权范畴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魏璐 《财经科学》2006,(10):119-124
在社会公众观注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同时,作为用人单位的合法劳动权益却长期被忽视,但目前的状况是许多用人单位自身劳动权益屡受侵害,对其合法权益保护的需求,正呈现日益强化的趋势.本文分析了用人单位合法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现状,探讨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提出若干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3.
湛泳  陈立荣 《生产力研究》2006,(11):190-191,236
作为微观经济基础的企业,采取何种产权制度及其实现形式是关系改革最终成败和社会生产力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试图阐述联合产权制度中的劳动产权,首先阐述了单一劳动产权和单一要素产权的局限性,从而得到以劳动产权重构联合产权制度正是出路之所在,最后分析了劳动产权对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家约束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胡磊 《经济纵横》2020,(2):36-44
马克思劳动从属于资本理论表明,劳动从属性与劳动者的劳动过程控制权反向变化,明辨技术进步条件下劳动从属性强度的关键在于考察劳动过程控制权演化的特点和影响。在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平台经济下,劳动时间和地点等控制权向网约工转移,劳动的人身和组织从属性弱化;劳动过程控制权的生成根源由物质资本所有权向数据所有权扩展,劳动的数据从属性强化;劳动过程控制手段数字化且重点不一,劳动从属性多层分化;劳动过程控制主体向消费者扩展,劳动从属性易被遮蔽。有效保护网约工权益,需要以"自主劳动→从属劳动"为据分类推进劳动关系保护,完善政府、工会、平台、消费者协同共促的社会保护。  相似文献   

15.
以劳动为依据的产权和以非劳动要素为依据的产权相互之间有一个异化、复归和并存的问题;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劳动产权向要素产权的异化和复归;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着劳动产权和要素产权的并存;应当把产权理论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6.
俞宪忠 《当代财经》2012,(10):20-26
著名的科斯定理不仅是物权定理,更重要的还是作为劳动力自主产权的人权定理,劳动力自主产权是自由劳动者对自身劳动创造能力所完全拥有并可自由掌控的一组权利束,并主要由劳动力自主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交易权、收益权五大要件构成。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力自主产权,其实就是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意义上的基本人权,所有发展需求最终都能还原为自由公民自主发展的主体权利诉求。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根本标尺,就是这种具有革命意义与和谐指向的人的解放程度———主体自由度,对国民大众主体发展权利的制度尊重和法权保护,永远具有首要性和基础性,劳动力自主产权内涵包括非常重大的发展价值和变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解析马克思的生产组织与劳动力产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自己的分工理论为基础所论证的大机器生产方式下,社会分工向生产组织内部分工转化的趋势和生产组织内部分工状态下劳动者的劳动力产权难得确证而引起劳资关系紧张和无产阶级革命、进而引致资本主义灭亡的论断,并没有完全变成现实。原因在于,理论分析上对分工的二元发展趋势和劳动力产品独特性质的忽略,构成马克思生产组织和劳动力产权思想中一定的理论缺失,从而产生逻辑推导与现实社会的不完全契合。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产权是当前国企改革的一系列相关论文著述中涉及的一个热门话题。虽然附和者众,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当中的观点和论据还不具足够的说服力。至少在目前看来,它是否经济和效益是存疑的,而其可行性也值理商榷。如果只是停留在“应该是什么”的假设性的研究层面上,是很难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深入研究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在明确现存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构造有效益的可操作的制度模式,方可切实解决我国国企改革面临的人力资源方面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20.
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女性农民工经常遭受性别歧视,其劳动权益屡屡遭受到侵害。国外对妇女劳动权益的保障主要有立法措施和暂行特别措施,这些措施为我国在保护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方面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值得决策者决策时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